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拟人化建筑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建筑设计中拟人化手法的概述
1.1从具体到抽象
所谓具象艺术就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极为相识且基本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其中以古希腊时期中,雅典的帕特农神庙中,就有把柱子雕刻成希腊女神的建筑设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房屋柱子上,雕刻的具有代表天子的龙形象。此种具象逼真的模拟手法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建筑设计师通过把自然界人物、植物以及动物的形象运用于建筑设计中,清晰的表达了想要展现的思想感情。由于具象建筑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困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设计逐渐的向抽象艺术发展。抽象艺术作为艺术形象较大偏离甚至完全脱离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同时,抽象的设计还能够通过立体主义、印象主义、抽象主义以及表现主义进行传承与更新,并且由于其建筑的抽象简洁成为主流时尚的艺术表现手法。
1.2从拟物到拟人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拟物的建筑并不少见,其中以北京的建筑为例,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的“鸟巢”,就是以鸟巢为主题进行修建,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的形状就是模拟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而拟人是从拟物手法中演变而来,其主要把模拟的对象范围控制在人体上,在形象的表达上,主要是通过建筑部件的不同比例,对男女人体进行表达,主要突出男性以及女性身体中的庄重、诙谐、和谐或者温馨的状态。
2建筑设计中拟人化手法的应用原则
2.1设计应该适度抽象
易于联想建筑设计师,在进行拟人化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人体作为母形对其进行设计,同时使用拟人化手法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进而达到给观赏者进行欣赏设计者创作意图的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回味空间。
2.2设计应该倾注情感,突显个性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创作表达与对人物情感进行体现的过程中,都倾注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设计师还应该对其建筑创作赋予一定的生命价值。
2.3设计应该与结构技术材料同构
由于建筑的创作不仅仅与当地的地域风情、社会发展以及时代背景具有密切的关系,还与材料特性、结构技术紧密相关。所以,拟人化设计手法的使用应该充分的结合结构与材料的经济、安全、审美以及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在材料特性与结构技术允许的调价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3拟人化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3.1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平、立、剖中的应用拟人化手法
在建筑中的主要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筑平面中的应用。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平面中的应用的例子主要为:西方哥特式的教堂建筑中,其平面主要由拉丁十字架构成;中国女皇武则天的陵墓的平面设计中,也是通过拟人化手法的使用,在其陵墓所在的山峰处有两峰似女乳状,被称之为乳头山;二是,在建筑剖面中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中的鼓楼,其立面与剖面中是以人形为原型进行艺术与建设的处理。如:中国贵州的鼓楼,剖面就酷似带着斗篷的老年人;三是,在建筑立面中的应用。其拟人化手段在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中国的塔,其中以河南省登封嵩山诗的密檐塔为例,该建筑远远观望就像是一位身穿僧衣的老衲。
3.2拟人化手法在建筑中的立体表达
拟人化说法在建筑中的立体表达主要表现为建筑局部构件柱式隐喻人体、建筑群体的动态组合、建筑单体的拟人态以及拟人化的面部表情刻画。其主要的建筑代表包含:在古希腊的柱子中,其柱体指象征性的人体,多立克柱式象征身体强壮的男性,而帕特农神庙中的爱奥尼柱象征着柔美的女性;罗马佐卡中宫殿中的大门,其建筑大门塑造的是一位张开大嘴,怒目而视的男性。体现了建筑的威严与庄重。
3.3拟人化手法对同一建筑不同联想的表达
其中以中国的苏州古典园林为代表,其园林建造的园林艺术手法具有移步换景的特点,伴随着游人在园林中的移动,从不同的角度,会欣赏到不同的景致以及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其中国古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也体现了物体不同空间角度中的景观效果。现阶段,具有拟人化手法具有不同联想的建筑诸多,比如:东莞城区中的工商银行建筑,远远望去,就是一栋具有体型简洁、组织有序的现代高层建筑。然而走进看去,建筑就变成了美国翻版的高举着右手的自由女神。其工程的建筑主要是通过对拟人化手法的利用,在不同的角度对建筑进行不同拟人化的构建,进而使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
4结论
纵观历史中采用拟人化手法的建筑案例,其观赏效果都令人们叹为观止,在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中,会对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普遍的应用。拟人化手法通过对建筑布局或者整体的采用,对人物的部位以及形态进行集中的表达,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与此同时,设计师还应该结合不同的涉及对象以及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对拟人化的手法进行合理的选择,充分的把拟人化手法应用于建筑的平、立、剖面中,对其进行立体以及具有不同联想的表达,合理的处理好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设计与结构的关系,进而设计出极具观赏性的拟人化建筑,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作者:欧阳晓宁单位:巴中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