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车库建筑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库外设计(a)出入口数量及间距
大中型汽车库(即51辆~500辆)的库址,车辆出入口≮2个;特大型汽车库(即>500辆)≮3个,且应设人流专用出入口。各车辆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15m。(b)出入口宽度:单向行驶≮5m,双向行驶≮7m。(c)出入口位置:特大、大、中型汽车库的库址出入口应设于城市次干道,不应直接与主干道连接;库址车辆出入口与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地道、桥梁或隧道等引道口的距离应>50m,距离道路交叉口应>80m;地下车库出入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路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7.50m;与道路垂直时,出人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7.50m安全距离,并在距出入口边线内2m处作视点的120°范围内至边线外7.5m以上不应有遮挡视线障碍物;与道路平行时,应经≮7.50m长的缓冲车道汇入基地道路。库外的设计往往是设计者容易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从车库出入口汇入基地道路或城市道路,或从基地道路或城市道路进入车库入口时,都会对其动态交通系统产生影响;五一农场怡馨园小区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在中心绿化带里,不仅与小区道路有一定距离,而且充分考虑了人车分流的因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库内设计库内的建筑设计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坡道设计、通车道设计、停车位设计、疏散设计、防火分区设计、地面设计。
1坡道设计
(a)汽车库内坡道可采用直线型、曲线型,可以采用单车道或双车道;(b)坡道宽度的设计从功能使用角度和防火角度均提出了不同的数值,当然坡道不仅是平时功能使用,同时也兼顾着汽车疏散的防火要求,故凡是车库的坡道宽度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单车道不应<4m,双车道≮7m;(c)坡道坡度:直线型≯15%,曲线型≯12%;当纵坡>10%时,其与水平段交接处均须设置缓坡,缓坡段坡度取主坡度的1/2,且长度≮3.6m;曲线型坡道还要考虑2%~6%的横坡超高;(d)坡道与建筑物的接口及防火分隔:坡道与建筑物交接处入口处要保证2.2m的净高;按照“火规”5.3.3的要求,汽车坡道两侧应用防火墙与停车区隔开,坡道的出入口在未设自动灭火系统时应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设置甲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停车区隔开。
2通车道设计
对于通车道的设计主要取决于宽度和车辆转弯的合理设计,其实通车道的宽度在“库规”4.5.1.3中已明确,它是取决于设计的停车方式的,国内大多数地下车库停车位设计均采用垂直后退停车方式,则通车道的宽度最小要满足5.5m,但发生火情时为达到迅速疏散的目的,疏散通道的宽度又必须满足一次出车的要求,设计时应使通车道的宽度≮6m;车辆转弯的设计实际上与车辆自身性能有关,2驱车和4驱车在转弯时,所需要的空间是不一样的,不过设计时主要考虑一般情况下的转弯,规范中很多时侯提到汽车最小转弯半径,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其定义:汽车回转时汽车的前轮外侧循圆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见“库规”2.0.2),而不是通车弯道的内环半径,这一点是很容易混淆的概念;根据计算,两条垂直的通车道在达到4.45m时,小型车完全可以顺利转弯,一般通车道宽度为6m时,完全没有问题。
3疏散设计
库内疏散设计分为汽车疏散出口、人员安全出口两部分。汽车出入口,除下列情况下,均设≮2个出入口:(a)Ⅳ类汽车库(即≤50辆)时可设1个单车道出入口,设有一双车道且<100辆车的地下汽车库,可设1个出入口。(见“火规”6.0.6);2个汽车出入口的距离(指库内距离),≮10m。(见“火规”6.0.10);另当有多层地下车库时,在计算地下每层设置汽车疏散出口数量时,应按车辆总数量予以考虑,即总数>100辆以上时≮2个出入口,总数≤100辆时可设1个双车道出入口。的确有困难时,当车道上设有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时,可按本层地下车库所担负的车辆疏散数量是否>50或100辆来确定汽车出入口数。如三层地下车库,地下一层54车,地下二层38车,地下三层34车,可按地下三层设1个单车道出口,二层1个双车道出口,一层设2个出入口。(见“火规”6.0.6条文解释)在设计车辆出入口数量的问题时,应把握以下原则,车辆出入口在平时仅是功能上组织交通及出入的需要,而一旦有火灾发生,则为车辆疏散出口,汽车疏散并不象人员疏散那样,要求每个防火分区至少有两个安全出口,这一点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停车区的人员疏散:每个的防火分区内≮2个人员安全出口,车辆出入口与人员安全出口应分开,且不可利用两个防火分区的连通门作为一个安全出口,但当同一时间内逗留人数不超过25人或停车数不超过50辆,可设1个人员安全出口;人员安全疏散距离为45m,当设有喷淋时为60m.
三.结束语
从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的发展状况来看,地下汽车库应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解决我国停车问题的主要途径,而地下汽车库的设计也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线综合、室内环境、技术经济、安全保障、智能导向等等,这都需要我们设计者不断的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以至于创新出更合理、经济的停车模式。
作者:陆威单位:上海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