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 要:成德绵经济带以成都平原为主,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三市,贯通省内外,人口2500万,工业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产业聚集效应明显,GDP比重大,是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区。成都平原盛产水稻,周边的丘陵山区出产玉米、小麦等粮食,以及生猪等畜牧和油菜、花生等特色农产品。在“互联网+”农村农业的新形势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成德绵经济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结合“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分析本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成德绵经济带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成德绵;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对策
成德绵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依托亚热带气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条件,农业及相关产业十分发达。农产品种类较多,谷物、油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向区域外输出,丘陵等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如茶叶、花生、中药材等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农产品流通交易额逐年增长,商品化率也越来越高。
1 成德绵经济带农产品生产及振兴现状
1.1 农产品生产情况
据统计,2020年成德绵地区耕地面积94.7万hm2,其中成都42.5万hm2、德阳20.5万hm2、绵阳31.7万hm2。成德绵地区总人口2500万,其中成都1633万,乡村人口数量为424万人,占比25.6%;德阳387万,乡村人口263万,占比67.9%;绵阳543万,乡村人口数量为244万,占比45.9%。成德绵三市农村人口930万,占比37.2%。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102hm2,其中德阳最低为0.078hm2,绵阳最高达0.13hm2。2020年,成都市农业产业实现增加值655亿元。粮食总产量228万t,经济作物产量826万t。畜牧业生产稳步恢复,全年生猪出栏400万头,比上一年增长8.4%。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24个,完成投资512亿元。2020年,德阳市农业产业实现增加值273亿元。粮食总产量196万t,油料总产量26万t;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247万t,比上一年增长3%。2020年,绵阳市农业产业实现增加值370亿元。粮食产量231万t,油料47万t;蔬菜及食用菌207万t,水果39万t,中草药5.53万t。生猪出栏324万头,比上一年增长16.2%;牛出栏11.8万头,羊出栏95.5万只,家禽出栏7430万只。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招商引资推进“乡村振兴”项目等措施,成德绵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良好。
1.2 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
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也就是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村组等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农村农业生产的基本经济制度。伴随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由单一的农户为主发展到以农户为基础,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1]。农村劳动力输出,实现转移就业的同时,农村现有劳动力呈现出文化程度低、体力弱、年龄大等主要特征,青壮年人员越来越少的情况。据四川省大数据中心的外出务工人员健康平台数据,累计领证人数超过1310万人,其中男性占比65%;30岁~45岁的人数410万人,占31%;45岁~60岁人员最多,超过510万人,占比近40%。在外出人员中,成都市人员最多,累计159万人,德阳63万人,绵阳75万人,成德绵三市合计297万人,同时成都也是川内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超过340万人。通过剩余劳动力输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带回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1.3 成德绵新农村乡村振兴的现状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劳动力偏弱的情况下,成德绵三市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地理和一二三产业的优势,发展农业园区、观光农业、休闲农庄、康养基地等农业项目,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产业融合模式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2]。在金堂县柑桔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柑橘加工品、纪念品、伴手礼、葡萄酒等旅游产品,启动招商展示中心、柑橘高端民宿、柑橘博览园等项目,园区农业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休闲健康、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金堂县鑫瑞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川皇菊”、葛根等中药材275hm2,蔬菜267hm2,带动金堂广汉等地种植葛根133hm2。在产业延伸上,开发葛根挂面、葛根茶、川皇菊茶、菊花饼等深加工产品,发展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3]。德阳市通过财政、金融、社会等多渠道筹措资金60多亿元改善园区基础条件,推进园区融合发展。出台《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德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德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等政策文件,支持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特色小镇+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围绕“双圈层”产业环线,重点围绕粮油和生猪2大主导产业,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5大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全市农业园区覆盖产业基地累计6.3万hm2,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综合产值超235亿元,促农增收人均近3000元。全市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到33个,广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得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绵竹市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被认定为省三星级园区,中江县丹参白芍现代农业园区晋级为省级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绵阳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引入中化农业等骨干企业,发展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扩大特色种养殖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游仙区柏林镇洛水明珠葡萄产业园、三台县芦溪镇藤椒产业基地、花园镇麦冬产业基地、梓潼县三合农业猕猴桃种植基地、卧龙镇牛头山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等省市级区域性龙头,以及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成德绵经济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打破农产品交易的时空限制,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升级。据统计,成德绵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平台主要聚集成都,农产品电商企业和电商平台不断发展壮大,既有成都天地网、温江中国花木电子商务中心、成都易农科技、成都成农网、成都君羊花卉合作社的君羊花卉网、成都鸿笙食品的中国粗粮网、四川电信的天虎云商网等本地电商企业,又有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据有关统计,成德绵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收入约占总销售收入的10%,而且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无论是农产品交易品种、交易额,还是PCF2B、B2B、B2C等交易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在天虎云商网、成农网、农易网等本地电商平台,随时可以购买本地区生产的粮油米面、调味品、营养品、中药材、土特产干货等农产品,“成都造”等地方性特色农产品十分丰富。近年来,借“一带一路”的东风,依托成德绵便利的铁路,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川菜调料产业带、青白江区重点农业园区等一跃成为西部开放的枢纽,农产品销往东南亚和东欧等地区,实现跨区域流通,带动了加工、物流、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德阳建立镇村农产品电商网络服务站点800多个,实现年农产品网络销售超过1亿元,参与农村电商交易3万多人。中江和罗江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广汉、什邡、绵竹结合成德一体和当地产业特色,建设电商服务网点,发展农村物流体系,鼓励农户、专合社和农产品科技企业广泛应用电子商务。
3 成德绵经济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在“专合社+农户”“园区+农户”“产业园+公司+村集体+农户”等模式下,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在拓宽渠道,扩大销售金额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交易主体的合作社、园区、公司、农户等电商观念和数字信息素质有待提高,农产品信息不完整,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农产品电商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
3.2 解决问题的对策
3.2.1 树立电商观念,强化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的质量意识。对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等主体进行科技知识的培训,除了电子商务知识,还要开拓视野,学习跨境电商,掌握绿色农业技术,熟悉国际惯例和交易规则。镇乡政府机构树立电商观念,提升数字技能,有序推进农产品电商项目,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质量意识。
3.2.2 加强农村交通及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虽然有较大的改观,但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形成便利的网络化的交通网,扩大接纳能力。加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大聚集区建设,将快捷的物流配送延伸到农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提高商品流通的配送效率。
3.2.3 做好特色农产品金融创新。根据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开展园区和农产品金融融资的创新试点,引入资金流。
3.2.4 建立农产品电商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针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发达,基础性的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等信息不够完整的现状,建设区域性的农产品电商信息管理系统,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农业生产信息、特色农产品信息、园区信息等统一纳入管理系统,经过大数据采集、分析,提供更加及时且有用的信息资源,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赖修源.成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思路[J].电子商务,2015(6):9-10.
[2] 高彦彬.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策略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9(13):101-102.
[3] 杨勇.绿色兴农川字号品牌叫响全国[N].四川农村日报,2018-7.
作者:夏位前 单位:四川天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