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土著鱼的衍变及其保护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土著鱼的衍变及其保护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土著鱼的衍变及其保护

本文作者:郑璐亓东明阳伟李海涛作者单位: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

邛海土著鱼类的组成

从本次调查得知的邛海湖土著鱼类5目6科9种中,鲤科3种,占现存邛海湖土著鱼类总种数的33.33%;鳅科2种,占现存邛海湖土著鱼类总种数22.22%;平鳍鳅科、鲇科、合鳃鱼科、鳢科各1种,各占现存邛海湖土著鱼类总种数11.11%。邛海湖土著鱼类仍是鲤科鱼类占主要成分。邛海湖土著鱼种类从本次的调查发现已经极为稀少,采集标本的难度较大,从(表1)中可以看出邛海特有的鲤科土著鱼种类消失的情况最严重,如邛海湖特有土著鱼种群邛海鲤,邛海鲌鱼,西昌白鱼等;鲿科、鮠科种类已多年未发现;鳅科、合鳃鱼科、鳢科等生存适应能力相对较强的土著鱼类,目前仍能采集到少量标本。

邛海土著鱼种类的变化

邛海属于长江水系的支流湖泊,原来邛海湖中的喜流水性鱼类,由于水流环境改变,生存受到威胁,在邛海湖逐渐绝迹,如西昌白鱼、邛海鲤s、石爬鮡、纹胸鮡、鲈鲤Percocyprispingi、白甲鱼Onychostomasima等。适应能力较强的鱼类生存下来逐渐构成邛海土著鱼种群基础,邛海鲌鱼、邛海红鲌、鲫等,但是从60年代记载的湖中土著鱼种类,部分走向濒危甚至有些种类已经消失,如圆吻鲴、邛海白鱼、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白缘鱼央、赤眼鳟、邛海鲤、粗唇鮠、大口鲇等。从刘成汉(1964、1988)、彭徐(2007)至郑璐等(2012)对邛海湖土著鱼类科数统计情况来看,呈严重下降趋势,刘成汉(1964、1988)记录的邛海湖土著鱼类为10科,彭徐(2007)为8科,下降20%,郑璐等(2012)仅6科,比较刘成汉(1964、1988)下降40%,比较彭徐(2007)下降25%。其中鲤科的降幅最大。从种数的比较看,刘成汉(1964、1988)记录的邛海湖土著鱼类30种,彭徐(2007)为20种,下降33.33%;本次调查仅为9种,比较刘成汉(1964、1988)下降70%,比较彭徐(2007)下降55%。其中邛海湖以鲤科为主的土著鱼种类下降最为明显,刘成汉(1964、1988)记录17种,彭徐(2007)为11种,下降35.29%,郑璐等(2012)仅3种,比较刘成汉(1964、1988)下降82.35%,比较彭徐(2007)下降72.73%。彭徐(2007)未统计采集到平鳍鳅科、鮡科的种类,郑璐等(2012)未统计到鮡科、鲿科、鮠科、鲭鳉科的种类,说明鮡科种类在邛海湖已经灭绝,鲿科、鮠科、鲭鳉科的种类已基本消失。现存土著鱼种群组成以鲤科、鳅科、鲇科、合鳃鱼科、鳢科等为主。(见表2)

邛海土著鱼种类变化的主要原因

1邛海外来鱼种增加,加剧邛海土著鱼类生存竞争

在对长江流域各种中小型湖泊的研究显示,人工放养对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产生负效应。放养规模越大,影响越大,外来种群的引入严重影响了土著鱼类的生存环境,土著种在激烈的竞争中,由于邛海湖属于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结构比较简单,难以抵挡外来种群的冲击,受到抑制和排挤,逐步失去大部分的食物与生存空间。尤其是1965年以后人工引进青、草、鳙、鲢、鲤、鳊、鲂和白鲫等鱼类,以及随之带入中华细鲫、鳑鮍鱼、麦穗鱼、棒花鱼、子陵栉鰕虎鱼、波氏栉鰕虎鱼等外来物种,由于繁殖速度快而导致的种群数量猛增,严重挤占了土著鱼种类脆弱的生存环境,近几年已经很难再采集到部分土著鱼标本了。虽然外来种类(如银鱼)的引入能极大的发挥湖泊渔业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一定程度上种群多样性得到增加,但是随着土著鱼种群在外来种的冲击下,部分土著鱼种群消失,邛海湖鱼类多样性逐渐丧失。曾是邛海湖中鱼类种群组成的主要成份的鲴类、西昌白鱼、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白缘鱼央等鱼类种群逐渐衰亡,迄今已难采到标本。湖中的赤眼鳟、邛海鲌鱼、邛海红鲌等土著鱼种类由于受到影响,其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仅偶尔采到少数标本。目前只有鲫、鳅科鱼类和鲇科等部分种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尚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从而部分土著鱼种群得以保存下来。

2环境恶化,直接破坏土著鱼类的生存环境

在西部大开发浪潮推动下,西昌市为打造西部重要的旅游城市大力发展以邛海泸山为依托的旅游业,从而带动邛海周边农家乐等带休闲性餐饮娱乐业的迅速发展,邛海周边常住人口约5万余人,每年接待游客约70万人次,尽管近年来邛海有关部门对邛海湖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是湖区周边仍形成了每年约230万吨的餐饮和生活污水,由于周边农家乐等旅游景区对所产生的生活废水的处理成本较高,而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邛海,导致邛海水体富营养化。除此以外,邛海水体污染主要还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邛海小型机动船油污染,虽然政府加大对小型机动渔船的限制,但是仍有少量渔船在邛海湖上航行,所导致的油污染对部分要求水清洁程度较高的土著鱼种群危害较大;二是周边农田的施肥、施药而植物吸收不完全的部分通过地表径流汇入邛海形成的污染源。据西昌市农业局统计,邛海周边西郊、高枧、海南、川兴、大兴等5乡镇有良田2660余hm2,每年施放各种化肥农药近4000余吨。这些水环境污染对于生存在邛海中的土著鱼种类极为敏感,破坏部分鱼类的繁殖孵化场所,加速部分土著鱼种群走向濒危。

3邛海湖水生植物的减少,威胁土著鱼种群生存

一般而言,草型湖泊因沉水植物存在,空间异质性及饵料生物的多样性越好,鱼类多样性越丰富,鱼类物种多样性同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呈正相关或异质性相关。邛海湖周边大量的水生植物被当地老百姓大量砍伐,部分水生植物(如芦苇、高笋、菱角等)逐年减少,一些以草食性为主的土著鱼类食物缺乏,这也是影响邛海湖土著鱼类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4过去的滥捕滥捞,造成土著鱼种群急剧下降

在80年代以前,邛海周边生活着许多以捕鱼为生的职业捕捞者,由于缺乏管理,在生存需要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滥捕滥捞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滥捕滥捞行为导致原本就稀少的土著渔业资源进一步减少,部分生存能力脆弱的土著鱼种群变得更加稀有。过去管理部门缺少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法制法规的执行力不够,对邛海渔业资源管理较松散,也是导致邛海土著鱼种类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保护对策

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新物种的加入必然影响旧物种的存在,成功的引种往往会导致原有物种的灭绝,引种虽然能提高部分水域的渔获量但是往往给土著鱼类带来种群灭绝。因此,为保护邛海湖鱼类多样性,应减少外来鱼种群的引入,加大对邛海湖土著鱼类的科学研究,人工繁殖,既对邛海湖土著鱼的保护性开发又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土著鱼的经济价值,同时应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湖,恢复湿地的力度,恢复邛海鱼类的生存环境。

1科学研究,人工繁育邛海湖土著鱼种

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价值大的土著鱼类,开展人工繁育,在邛海湖放养大量邛海土著鱼类,提高土著鱼类在邛海湖的生存竞争能力,既保护了邛海湖鱼类的多样性,又使当地的渔业资源得到发展。

2恢复自然环境,保护土著鱼类的生存环境

湿地是湖泊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同时可以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增多降水量,更重要的是动植物提供栖息环境,维持生物的多样性。邛海周边浅滩湿地环境的恢复有助于部分土著鱼类的繁殖,逐步恢复种群数量。拆除搬迁邛海周围的建筑设施,减少对湖区浅滩湿地的影响,为邛海土著鱼类创造一个更广阔、安全的栖息场所。退耕还湖、退耕还林,对邛海周边的植被环境重点保护,设立保护区,减少人为或自然原因引起的火灾对湖区森林植被的破坏;减少湖区周边的耕地面积,不仅可以恢复湿地等生态环境,还能减少每年因种植排入湖区的残留农药,更重要的是能减少水土流失进入邛海的泥沙量,减缓邛海湖面萎缩速度。严控生活废水的排入,新建排污系统。邛海湖土著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水环境的恶化将导致邛海湖土著鱼类的生存,邛海湖的水体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中的鱼类,如何保护好邛海湖鱼类多样性,就必须加强邛海湖水质的保护。因此,建议建立一套完善的排污系统,严禁未经过处理的生活等污水直接排入湖中,防治生活等污染水源直接进入邛海湖。

3减少邛海湖人工引入鱼类,减弱对土著鱼种群的影响

在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外来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优势,邛海湖外来鱼种群引入必然对土著鱼种群生存竞争加剧,减少了土著鱼种群生存、觅食空间,使土著鱼物种多样性锐减。所以,我们应该减少外来鱼种群的引入,在引种前要充分了解该种鱼类的生存状况对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计划引入的种群、数量、规格,并做好详细记录,引种后要对引入的该种鱼类做持续跟踪,尽量避免邛海湖土著鱼类多样性的消减。

4完善法制法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邛海湖中土著鱼类的保护意识

近几年,相关部门出台了有关对邛海湖管理的法律法规,对邛海湖的管理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对邛海湖的管理仍需加大力度,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让人们懂得保护邛海湖土著鱼类的意义,科学合理的制定管理邛海湖中土著鱼类保护措施,提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加强周边群众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利用邛海湖资源,科学发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