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大思想道德课程调查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大思想道德课程调查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大思想道德课程调查探析

一、调查表明,一年级大学生对中学政治课评价较低,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较高的期待,大学生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积极支持为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在中国农业大学2008级新生第一次课堂上,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一年级新生在进入大学初始,对此前的生活和学习都满意的占63%,对生活和学习有一方面不满意的各占7%,对两方面皆不满意的占21%。学生认为,之所以感到生活情况不好,主要问题是:所有的生活都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学习占据了生活的全部,感觉枯燥;高考后到大学前,生活懒散。认为学习情况不好的主要问题是:高中的学习只为了考大学,无兴趣可言;学习方法机械;学习压力大;高考后到进入大学之前,根本不学习。总的来说,对生活和学习情况主观评价均好的学生是大多数,占六成以上。这部分学生认为,高中紧张而忙碌的学习让自己感到很充实,学习是生活的全部,所以觉得有规律、充实。

经过大学军训、入学教育和一周的课程学习,学生对自己的状况感到满意和不满意的各占50%。前者自述原因为:比起高中紧张而辛苦的学习和生活,大学要轻松自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培养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后者自述原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和高中时代相比缺乏自信;课程进度太快,难以理解;高中时高考是最高目标,而进入大学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不适应没有父母在身边,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进入大学,新生处于转折适应期,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冲击、矛盾和困扰。他们主观评价目前最困扰自己的问题依次为:学习与自我管理方面的问题占52%,生活方面的问题占13%,发展与就业方面的问题占8%,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占6%,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6%,心理问题占5%,经济方面的问题占5%,课外活动方面的问题占3%。对于解决困扰办法,65%的学生选择自我调节和逐渐适应,7%的学生寻求学校和教师帮助,8%的学生选择咨询,9%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包括没有问题,觉得不需解决的)。由此可见,本届学生绝大多数具有自我调整与适应环境的意识和能力。中学阶段对大学有直接影响。学生们对中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有针对性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前提性看法和基础性状况。在对中学政治课的评价中,认为“十分满意,非常好,很完善”的只有1%。认为“很好,比较成功,能有效纠正不良习惯,解决思想问题,对人生规划、价值观有较大作用”等内容的占21%。认为“一般,还行,没多大印象了”等内容的占10%。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是“应试教育,脱离实际,但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占9%。认为“枯燥肤浅死板乏味脱离实际,缺乏实践,不贴近生活,以分数为纲,缺少对学生做人的教育,没太大效果”等消极评价的占32%。认为“学校不重视,很少讲,不考试就不讲”的占17%。极端消极评价,如“毫无用处,失败,无聊,糟糕”的占6%。明确指出“假话、政治性太强”的占1%。未回答的占2.7%。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中学毕业生对中学政治课持完全消极的评价,不能不看到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隐忧。在谈到对大学教育的期望时,学生们认为:“在人才培养上,希望培养有能力、会做人、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的占36%。

在教学上,期望有新的教育方法,“多一些激励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一些小班教学,采取开放性教育”的占26%,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占11%,期望“因材施教”的占6%,期望得到更多“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的机会”的占8%。关于科研,希望教师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实验室方面的支持,以及和优秀的科学家接触机会的占1%。关于社团活动,希望时间的安排不影响学习的占1%。学生们自述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人物和事情,40%的人选择父母,18%的人认为没有,16%的人选择老师,11%的人选择朋友、同学、兄弟,10%的人选择政治人物,3%的人选择科技人物,3%的人选择商界人物,3%的人选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选择影视娱乐明星,选择体育明星、自己、与学校有关人物的各占1%。新生对大学有无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希望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回答:认为有必要(包括提出建议的选项)的占94%。其中,31%的学生希望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比如通过PPT、观看一些典型的案例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很多学生都提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这门课更有实际意义。关于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期待和要求,34%的学生希望“更生动、有趣,多讲实例,贴近现实生活,增加课堂讨论,激发学习兴趣”,24%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19%的学生希望“关注学生、学用结合,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成长指明方向”,3%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卷考试或不考试,淡化成绩”,有2%的学生表示满意现状,19%的学生未作答。调查的最后,我们询问学生还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68%学生未回答。

“希望能够关注学生,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帮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占12%。“希望调查能够实现其真正作用,学校得到有用信息,为更好的教育学生提供帮助”的占10%。认为“课程开展的较好,调查有必要进行”的占8%。认为“调查没有必要”的仅占1%。当我们问及“是否愿意提供姓名与联系方式,进行进一步交流”时,有73%的学生给予否定回答,只有28%的学生表示“愿意提供姓名与联系方式,进行进一步交流”。3个月的课程结束时,我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无记名结课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本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总体感觉,认为较好以上者占87%,其中很好的占52%,较好的占35%,认为一般的占11%,较差及其以下的占2%。认为课程“很重要”的占47%,认为“比较重要”的占39%,认为“一般”的占11%,认为“较不重要”及“很不重要”者占3%。68%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做到让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21%认为“一般”,“比较不认同”及“非常不认同”者为11%。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从观念、方法和手段上提高学生的接受性,提高“两个”适应性和“三主”意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和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05新方案”的首始课程,从课程运行关系上看,前与中学政治课相连,后与大学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接。可以说,它是中学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渡和桥梁,既是对中学政治课的延续、总结和提升,又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端、基础和前沿。这是因为,中学政治课的“晕轮效应”可能还在持续,大学新生的先期预设观念与期待同在。因此,要实现课程的目的和功能,必须从观念、方法和手段上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并以此为基础,使学生更加喜爱。关注一年级学生的转折适应,把大学一年级放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放到人生发展过渡阶段的重要地位来考虑,从而把它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从思想道德上、精神发育上、全面成长角度对学生关怀、照顾的“主渠道”。课程对学生最好的关怀、照顾,就是把握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为学生完成转折适应提供支持,并帮助其逐步建构起正确的人生观。正是由于课程及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在课程运行中,就要在提高新方案实效性的框架下,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两个”适应性和“三主”意识,才能具备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的条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合而成。课程以大学新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以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本身就具有既适应教育特定对象又适应特殊教育环境的双向适应的特点———“两个”适应性:即适应一年级大学生转折过渡时期的思维特点、心理需求、发展状况和生活实际,这是教育对象的接受适应性;适应社会转型、教育改革、课程调整、素质教育发展要求,这是教育环境的变革适应性。这两个适应性的核心是尊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与接受规律,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念和意识,以完善的课程体系及其运行实施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实现课程的功能。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有突出的特点。他们个性张扬、独立,且伴随内心冲突,他们“更专注自我,善于调适内心情感”,“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总体而言,他们主体意识强,感情丰富而外向开放,自我发展目标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适应这个突出特征,建构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环节各个方面适应新一代大学生。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突出强调“三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程的主动意识。实践表明,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的单向灌输方式被证明不但不是成功的,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生期待,影响课程形象,而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会导致课堂教学随意性大,容易纠缠于某些个别的、具体的问题,同样会降低课程的思想层次,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教师的主导下改革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接受性,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内容适应不是迎合,而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特别是教师的观念,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体,在这个转变中,教师作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加强———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无法完成课程的适应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科学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为基础的,教师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对课程具有特殊的意义。课程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快速增长、成才成功的内在需求增加等特点,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期望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讨论、演讲等方式创造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的条件,把握以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认识问题为课程的主旨,特别注意新生“理想间歇期”的思想实际,激发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突出和彰显课程的主动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兼有“主讲者”“、主持人”“、协调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要与学生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调动每个学生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积极性,开辟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的思想发展空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任课教师队伍与专职辅导员队伍结合起来,把学生直接的生活感受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锻炼,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是一门新课程,也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在实际教学运行和研究过程中,怎样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改善课程本身的“两个”适应性,还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经过4年的课程运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大提高和完善的空间。如何实现让“学生真心喜爱”的适应性目标,实现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实效性目的是未来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