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教育传播体系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所谓系统,一般指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系统是多元素的,并且这些元素是内在相关或相干的。[1]一般来说,现实社会世界不存在仅有一种元素构成的事物或现象。同时,现实社会世界不存在没有任何内在相关性的事物群体,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关联之中,不存在数学意义的独立元。在这个意义上,农业教育传播体系就是一种系统性的存在。这就是说构建农业教育传播体系要考虑到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教育传播系统不是各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是为了完成某一教育任务的有机组合。它具有狄斯塔尔(Destate)现象: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其形式化表达即:2>1+1。[2]笔者认为在构建农业教育传播体系时,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去架构和实践。只有当农业教育传播者、农业教育的传播受众、农业教育传播通道各个子系统都发挥出各自的功能,并加强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我国的农业教育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才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从传播过程来看,农业教育传播的系统性表现农业教育传播所涉及到的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本文以农业教育传播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传播者系统和接受者系统为例加以分析。
(一)农业教育传播者系统
农业教育传播者是指从事农业教育活动,传播农业教育信息的机构或个人,他们根据不同的传播目标,负责搜集涉农信息,决定农业教育传播所要传递的涉农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技术水平和农业教育的受众的接受特点进行编码,将之转换成可以传递的符号,然后决定通过什么渠道采取什么方式传递给受众,并对农业教育受众的反馈做出反应。是农业信息的来源,也是涉农信息的者。一系列的改革使我国的农业教育形成了初步的教育体系。[3]如今我国的农业教育体系,基本上有高、中、初三级。高等农业教育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教育;中等农业教育以普通农业中专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院、农业职业高中等为主;初等农业教育主要是职前学历教育,包括农业职业中学、初中“3+1”办学模式。[4]农业教育传播者与我国的农业教育体系相互作用构成农业教育的传播者系统。我国的农业教育传播主要包括学校农业教育传播、农业推广传播、农民技术教育、大众农业传播。
(二)农业教育接受者系统
在传播学中,“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剧的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都属于受众的范畴”。[5]相应的,农业教育传播的受众是指接受农业教育传播活动的受众。因此我国的农业教育传播的受众又可以分为:学校农业教育传播的受众、农业推广传播的受众、农民技术教育的受众和大众传播涉及的受众。这些受众:不仅相互联系构成接受者系统。而且还各自独立,自成系统。
(三)农业教育传播者系统和接受者系统之间的关系
首先,农业教育传播者系统与受传者系统之间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接受者的生活背景、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等因素,对传播者的素质、传播的内容、媒介的选择等都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并制约着传播的效果。新时期我国农村的特点是农村经济落后,人力资源处于较低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全面。[6]传播者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个人修养、品德态度也极大地影响着受传者,不论是对某信息的接受还是某种观念态度的转变,同时农业教育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受到媒介的影响。农业教育传播的媒介比较复杂,视地域经济状况及教学内容而定。总的来说,农业生产者对于媒介的印象将会影响他们对于所传递信息的期望和态度。媒介也会制约传播者对于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的选择。其次,农业教育传播系统是由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子系统所组成的。如我国目前就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各类培训体系和地、县、乡、村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基础,[7]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它们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各司其职又息息相关,逐渐使农业教育传播系统上下贯通。
二、我国农业教育传播系统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农业教育传播系统发展不均衡,其突出表现在布局结构上的不均衡,同时也表现为与环境结合得不均衡。
(一)我国现有的农业教育体系发展空间上存在不均衡
即地域上存在不均衡。目前,东部和西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差距较大。[8]而最突出的失衡状况是城乡不均衡,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农业教育体系的反映。由于思想观念、经济状况和财政能力等因素,落后地区的农业教育传播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农村劳力受教育程度低下,农业生产者及进入城市的大批农民工缺乏最基本的职业培训。这在整体上影响了我国农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农业教育体系中各类教育没有很好衔接沟通、协调发展
虽然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数目相对于巨大的农业人口来说还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初中等教育的规模与高等农业教育相比起来又头重脚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明确办学方向,努力打造一支数量足、质量高、脚踏实地为“三农”服务的农业科技队伍。[9]我国有大量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的劳力,对于他们来说,高等农业教育似乎比较遥远,最实际的就是大力发展初等和中等农业教育。
(三)农业教育传播系统与社会环境不协调
信息技术和数字环境不仅使教育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交往环境。[10]农业生产者及相关从业者作为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细胞,本应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农民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等素质水平较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他们创造和经营财富的能力。许多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现有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依然在代代相传、陈陈相因的旧有耕作方式中低效劳作。从业者科学技术及文化素质低下,多年来一直是影响、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均需要农业生产者自身的参与、配合与支持。农业从业者尤其是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大力发展农业教育体系应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乃至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如:西部农业教育必须以西部农业为产业基础并为之服务,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须向“相互促进、互动升级”的目标前进。[11]
三、农业教育传播的借鉴及对策
(一)日本
虽然日本农业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较低,但他们的农业教育传播体系比较完善,有借鉴之处。他们长期以来注重对后继农民的培养,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主要依托全日制大中专学校、开放式大学、农协和绿色频道开展农业职业教育。除了国家正式的教育机构,其他的教育部门也承担了教育的任务,力求实现全民对农业知识学习。[14]全日制大中专学校不论公立和私立均脱产学习,颁发大中专毕业证;开放式大学如学生通过广播电视学习并获得毕业证;农协是对会员进行指导,对职业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绿色频道农民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收听或收看。
(二)美国
美国农业部(USDA)是美国唯一的管理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的政府机构。[4]它的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各地,有的作为农业部的直属研究所,有的作为大学中的一个实验室,直接地行使其研究、教育、推广服务和监督职能。除这些公立机构外,许多私立机构也是美国重要的科研力量。农业部对它们的管理主要通过合作立项、提供贷款和经济担保等方式来实施。在USDA的统筹安排下,全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农业科技教育、研究和推广协作网,其中包括130多家农业大学,59个农业试验站,遍布各县的农业技术推广站,63家林学院,27家兽医学院等。各州设有与美国农业部相对应的政府职能机构。州县农业部(FarmBureau)实际上是一种当地农民自发成立的协会组织,主要负责信息服务和公益活动,不直接参与当地的农业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
(三)建立我国的农业教育传播体系
1.建立强有力的科技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所存在科学研究缺乏稳定支持渠道,科研计划管理及立项方式有待调整、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方式需要创新,科技人员还需要更加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操守等问题。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各产业部门要强化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从农民能用的大局意识出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方面的立项管理及运行机制要更加完善。首先是决策权全部交给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科学家,由中央和地方农业产业部门与农业产业专业学会负责监督。二是各产业体系以该产业是否平稳发展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完善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相结合的机制。
2.加大教育传播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教育传播体系建设,加大扶持资金投入,加强制度建设,以保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才需求。高等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在推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的长期弱势地位,农业教育体系在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农业教育应树立教育意识,注重实践,改进设备,紧抓基础教育,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目前农业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为此,建议国家采取果断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农业高等学校的建设与投入。农村青年不可能都上大学,为此加大农村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建设,是将简单的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改变农民单靠体力劳动来改善自己生活,从而走一条依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依靠科技走向富裕的新路。教给他们一技之长,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更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业高等院校在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加大对农业教育体系的投入,构建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教育系统,从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建设信息传播体系
一是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普及推广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与农业推广是相辅相成的。[12]在普及推广农业技术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话等现代媒体。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13]如成立农技110服务网络。首先,农技110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接受农技信息咨询,供求价格信息、获取网上各类订单、引荐优新种子种苗,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宣传农业名优产品,分析农民需求状况,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工作方法实现五个结合:信息收集与分析相结合,当场答复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咨询与培训相结合,建网络与联基地相结合,坐堂接待与主动出巡相结合。可以全面普及推广农业技术。
二是利用电脑网络服务。农民可以直接上网咨询问题,也可以委托村信息员或乡、村农技110向市、县农技110咨询问题;并且各级农技110主动为农民和经济主体上网采集和信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网上招商、网上订单等工作。建立农技110网站,市农技110网站上开设农业综合信息、农业技术资料、市场分析、供求信息、市场价格、农业政策法规、农业标准化等栏目,开通《农业科教影视频道》,播放农业科教影片;帮助种养加销大户和其它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他们自己的网页,销售产品。
三是通过大众传媒信息。在电视台每周一至周六播出《农技110特快》专栏;创办《农家报》周刊,各级广播电台开辟农情信息专栏。
总之,信息传播体系的建设要与信息时代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的多元混合发展相结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