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山东农业结构调整思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近年来,山东紧紧围绕高效农业开发、增加农民收人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全省种植业结构由以单一粮食为主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全面发展,与90年代相比,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增加了10个百分点;农业内部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业的共同发展,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份额下降了8个百分点,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分别上升了3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总收人中二三产业提高了1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38%,提高了6个百分点。一些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作物带、产业带已逐步形成。全省已建成优质化粮、棉、油、蔬菜、果品、花卉、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基地800多万亩,扶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多家,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400多万吨,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40多万人,新增产值210多亿元,投人产出比率为l:3.以。在今年初召开的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五”期间全省农业与林牧渔业产值之比要由2000年的56.7:43.3调整到50:50;粮经作物面积比由60:40调整到50:5仇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由40%提高到65%;农业科技贡献率由50%提高到55%;农业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36%提高到40%;全省城市化水平由37%提高到45%;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幅保持在40%以上的奋斗目标。
二、山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度较大。
(一)缺乏足够的市场支持空间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行为本身必须按照市场的“游戏规则”来从事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及如何生产都要由市场来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占有市场,获得收益。而从山东看,近年来全省各地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在粮经比例关系,作物此减彼长的层面上展开的,产品雷同、产业趋同的问题较突出,从而导致了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全面过剩,无序竞争日趋加剧。以农畜产品为例,人世半年来,全省农畜产品出口受到了绿色技术壁垒为标志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巨大冲击,出口环境恶化,出口步伐减缓。同时也暴露出了全省农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的产业现状。
(二)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支撑
农业作为低效弱质产业,短期看投资大,见效慢,农业本身对公共设施的依赖性较大,尤其是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等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部分,由于其建设的非赢利性,使用的非竞争性,决定了其投资主体应主要是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而现实情况是,这部分投人严重不足,缺口较大。有限的国家项目小而散.不成规模,不成体系,再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不高,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由于农民本身缺乏对农业较大规模的投入的能力和认识,导致了本来就相当匾乏的农村资金非农化的比例逐步上升,而农用信贷占农村储蓄的比重则越来越低,进一步增加了农业的资金缺口。
(三)缺乏足够的高效产业体系支撑
要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把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加以考虑,从系统的角度合理确定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真正实现产业系统的联动效应,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合理协调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把农业的上、中、下游的产销流程看成是一个纵横协调、竞争有序的农业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目前普遍存在的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加工企业少且孤军奋战,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机制尚未完善,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较为突出,制约了山东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缺乏有效的技术服务体系支撑
一方面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脱节问题严重。现有的农技部门职能弱化、设备陈旧落后、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使科技兴农、科技增收、科技创新等很难落到实处,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阻碍了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全省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全方位,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的科学、配套、统一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使优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持。
(五)政府农业管理职能缺乏正确的定位,导致政府在行使职能时缺位和越位并存现象严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是一个有效的和有限的政府,而不应是一个无限的政府。政府主要职能就是从宏观上对结构调整进行以“引导、支持、保护、调控”等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节,而不再是一个啥都想管,结果是啥也管不好的政府,所以就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能否做到正确定位,合理安排和解决“管什么”与“怎么管”的问题,对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很是关键。从山东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地方政府在行使职能时,仍存在“包办”现象,且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形成适合本地特点的有效模式,结构调整收效甚微。
三、加快山东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一)搞好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走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彻底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格局,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选准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就山东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在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平原地区应发挥其水土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加快优势粮棉油和畜产品的基地建设,逐步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鲁中南山区,则应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重点发展多种经营,努力培植适合山区特色的主导产业。此外.政府应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总结典型经验,搞好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切实帮助基层和农民解决结构调整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支持和保障。
(二)逐步建立以优质化、区域化、国际化为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
从片面追求种植面积向增加作物品种结构、档次结构转移;从片面追求农产品品种和数量向重点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转移。彻底改变山东农产品普遍存在的大路货多,优质产品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的局面。要重点抓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辐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同时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努力促进农业区域结构由“一乡一品”向县域作物带和产业带发展,使全省大多数县(市)的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主,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增加农产品出口的规模。
(三)加决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新突破
1.搞好优势产业振兴工程。园艺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作为山东的三大优势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应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积极引导,合理布局,并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扩散效应,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工程。建立起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全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包括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过程及投人品的质量监督、农产品“市场准人”制度等。
3.科技创新工程。从全省实际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在优良品种、规模种养、生物农药和生物兽药、农作物种植和加工、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等几个主要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科教兴农、科技增收,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4.市场开拓工程。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市场。目前农民最担心的不是生产搞不好,而是担心农产品卖不掉或卖不出好价钱。山东作为沿海省份,应按照现代营销战略的要求,逐步完善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国内市场、特别是对海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建议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国内市场主要应加强农产品主要销区的市场建设,通过改建扩建,完善骨干市场的服务功能,并积极运用现代的营销方式,鼓励农产品的配送和连锁经营,建设跨区域中继性的物流中心;在国外市场上主要应把握人世的机遇,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为参与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四)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首先应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要在资金融通、税费减免、股票上市、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适当的优惠。其次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进步、设备引进、科技创新及基地建设等。再次,要改革现有的农业投人机制,建立以政府投人为引导,其他社会投人为主体的多元化投人机制。加快产业化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的不断创新,以推动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向其广度和深度发展。
(五)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以增强科技推广服务功能为目标,加快现有农技、畜牧、水产、经管等农技综合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水一平;二是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将农业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系统,重点完善县、乡、村及农产品集中产销区市场信息网络,形成与农村市场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信息传播系统,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搞活农产品生产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