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科研在藏区的地位与作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科研在藏区的地位与作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科研在藏区的地位与作用

1、建州五十多年来农业科研对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和作用。

1.1、刀耕火种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基础上破土而出诞生了阿坝的农业科研

解放前,阿坝地区处于封建农奴制度阶段,农业耕作粗放,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农牧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十分脆弱,发展缓慢,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地步,所产粮食还不能自给,农牧民要用大量土特产和畜产品从邻近地区换回自我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

解放后,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阿坝州在引进技术、试验研究、培训人员、科技普及、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全州科技进步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科技人员从内地的引进,相继建立了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州林业科研所、州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机构。这些机构的建立,促进了全州农业科研和科技工作的开展,同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少数民族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科技兴州越来越成为各族人民的共识。

阿坝州仅有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机构——阿坝州农科所于1958年成立,所内设立了土肥研究室、植保研究室、作物研究室、综合研究室、玉米研究室、麦类研究室等,分别有针对地进行科研工作。承担着我州主要农作物玉米、青稞、小麦、洋芋、豆类的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土壤肥料及高产栽培试验,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防除工作的研究,解决了占全州80%以上的农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州农业发展重要的科技支撑依托单位。

1.2、建所40多年,农业科研工作取得的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建所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坝州农科所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州农业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针对阿坝州属典型立体农业的自然特点,充分利用州内的农业育种优势,发扬和传承团队齐心协力攻关精神,采用“以引为主,引育结合”的科研研究方向,突出研究重点和特色,积极开展了数项农业科研工作,经过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培育出阿单系列玉米新品种,历时40年从阿单一号发展到阿单11号,单产性好、品质优、适应性强,极其早熟性突破了玉米栽培的海拔极限。该系列不仅在四川三州及盆周地区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而且在西藏、青海、甘肃等生态环境类似的地区也倍受欢迎。40多年来全所共获得各项科研成果5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奖11项,州厅级奖39项,多项成果被列为州重点推广项目或星火计划、丰收计划。仅九五期间,示范推广新品种组合12个,累计面积17.7万亩,新增产值1276.85万元,产出投入比17.27∶1。随着新品种的不断推广,还将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全所科技人员在各类刊物10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2篇,二级学报3篇,全国性和省级以上刊物27篇,州级刊物67篇。对胡豆“疱疱病”的定名和防治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居世界同行的领先地位,胡豆“拌钼裹磷”技术还写进了国内农业院校的教材。

由于对全州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省、州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科技人员中先后有6人被分别选为州政协常委、州政协委员、州人大常委、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有两人分别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女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四川省自然科技界精神文明标兵、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一人被评为州先进工作者、省劳模,一人被州工会评为十佳工会主席,一人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州人民政府的一次性重奖;还有多人被评为省、州先进个人。

2、阿坝农业科研工作的现状

2.1、为建设模范自治州和我省把四川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目标要求,我州实施了三大工程,到目前全州共完成退耕还林草约32000公顷。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面积由历史最高耕地面积的92520公顷,减少到现阶段的58193.3公顷,减少了约37%。耕地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随之减少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吃饭和经济增收。耕地减少而要保持总产量就需要提高单产来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州农业科研所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开展五大作物良种的攻关并对新品种进行了大力推广,力保全州粮食产量不受到耕地减少的影响。据统计,粮食单产、总产量在1998、1999两年还连续创历史最高产量,达到了2424万千克,比解放初增长了3.26倍。由于农业科技在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良种的应用和推广,实施三大工程的这几年与实施前相比,粮食总产、单产都相对稳定。2003年全州农业实现收入为36905万元,占总收入的30%。这些都说明目前的耕地减少,如果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农业人口增长和畜牧业发展都需要粮食产量作为保障,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提高单产来实现。

2.2、阿坝州农业研究所成立之初,科技人员的素质、学历、科研水平都较高的技术人员占全所人员的70%以上,他们都是建州初分配来州的大学生,无论个人素质、学历、科研水平、科研能力都有优势,加上有充分的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精神,当时也购进了大量科研设备用于科研实验,所以,那一时期是州农科所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最多的时期,在全州甚至全省都有广泛影响力。但从70年代末开始不少科研人员陆续向内地或行政单位调,据统计至今已调出近50人,使得所内的科研人员由原来的6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20多人,科研力量缺乏,科研设备也多年未更新,许多科研实验都无法顺利进行,致使科研能力下降,无法多出科技成果,农业科研工作很不适应“科教兴州”的要求。

2.3、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我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自然环境、气候的恶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缓慢,收入、生活质量等各方面条件与内地相比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所由于科研需要又离城区较远,科技人员在生活、子女就读等方面都很困难;其次,个别领导干部和群众认为农业生产在我州的建设中可有可无,农业科研也不重要,致使农业科研工作未引起领导的重视,相关部门和单位在科研人力资源上一方面强调缺乏人才,另一方面未能想法稳定现有人才。科研工作处于生产的第一线,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条件艰苦,工作量大,困难重重,而科技人员的待遇却相对较低,另外,一些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实绩,而在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却得不到认可,特别是一些评上高级职称的人员因为无指标无法聘用。人才价值与经济利益严重背离,势必会影响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人才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少的科研人员就想尽办法向行政单位或内地调动,认为这样提拔快,待遇好,对各方面都有利,这种种原因就导致了科研人员不断减少。

科研人员留不住加上80年代老一批的科研骨干陆续退休,新的一批科研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科研综合能力、敬业精神等许多方面都不及上一代,不能真正的成为科研骨干。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原因又使不少农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进州工作,智力的引进受到严重制约,造成了农业科研队伍老化和弱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稳定性也严重不足。

3、农业科研在建设藏区第一州中的地位作用一个地区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取决与该地区的发展情况,尤其在民族地区,在任何情况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地位不能动摇,实施“三大工程”后,我州提出了“绿色立州、科教兴州、旅游富州、水电强州、依法治州、稳定安州”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建设藏区第一州的目标,虽然未具体提到农业方面,但并非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就可有可无不重要了,因此更应该要凸现出其重要性。

3.1、粮食的自我基本满足不是权益之计,而是在任何时期都需要解决的战略任务,为什么呢?第一,内地不可能解决我州所需要的粮食。内地农民按市场经济来计划和安排农业生产,在满足了自我需要后,就发展效益好的经济作物、花卉等农业生产来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不可能发扬奉献精神来多搞低效益的粮食生产。第二,即使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内地能生产出自治州需要的粮食,且是免费供给,交通运输的不便也无法将粮食运回,特别是一部分生活居住在高山与高半山的农民更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3.2、粮食品种的特殊性需要我州自己生产来解决。我州是个藏族聚居区,藏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2.3%青稞作为藏族传统的食物结构,青稞在我州种植产量高、品质好,而内地日照较少、气温高、雨水多,尤其在品质上明显没有州内种植的好,加之在市场经济下,内地农民也不会选择去种植自己不需要且低产的作物,所以我州所需的特殊粮食作物的生产不可能由内地来解决,只能够由我州自己生产,且要通过我州自己的农业科研来促进其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3.3、农业科研有利于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去我州的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农作物种植都是用的本地老品种,产量和质量不高,更谈不上土壤肥料及高产栽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防除。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后,针对我州情况选育出适合我州不同地域类型、不同海拔高度的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同时运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州的农作物的单产量和总产量,农民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生产意识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懂得了利用新品种和高效农业现代化技术。农业科研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体现在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单产量和总产量的增加,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使我州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步向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靠拢,还使得我州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和生产力要素的有机结合,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3.4、农业科研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州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发展高产、优势、高效农业,这就需要农业科技不断的进步与创新。农业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农业经济保持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目前我州农业人口增长和畜牧业发展需要粮食总产量仍要达到1900万千克,要保证粮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科技作为支撑,提高粮食单产。农业科研对于发展高产、优质、高产农业,粮食产量增加,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乃至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阿坝州科学技术研究院农业研究所作为我州农业科研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进我州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这一目标的重任,通过研究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投入到我州农业生产中,支撑和推动着我州农业科技的进步,加快了全州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5、农业科研有利于全州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州建设藏区第一州不仅有经济方面的要求和指标,社会文明进步也是重要指标。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母体与起点。经济建设是关键,经济建设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则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依托农业科研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增收、农民收入增加始终是我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生产作为经济范畴,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对于稳定民心,社会的安定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农业不仅是发展二、三产业的基础,是推动三大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我们民族地区广大群众以青稞、玉米等为主要粮食,这还关系到藏区的稳定问题。我州紧邻西藏自治区的战略地位要求我州必须保持稳定。农业稳、农民安、农村兴,则整个藏区也就稳定了。农业科研对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及农业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乃至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农业科研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虽然目前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率也大大提高。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比较脆弱,仍是制约我州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须加强而不能有丝毫削弱。我州现阶段又正处于全面建设藏区第一州的时期,如把握不好,极易出现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和农业衰弱的现象,还关系到农产品的供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正值我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建设全国藏区第一州,推动全州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大好时机,借我州对5所科研单位整合建院的契机应大力发展我州的农业科研事业。

4.1、强化组织机构建设

根据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州对5所科研单位整合建院,成立了州科学研究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我州科学研究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增强了科学研究的生机和活力。不仅优化重组了我州科技资源,通过整合现有科研机构的结构布局,逐步将其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少数民族地区科研开发中心。推进科技结构创新,以实现科技资源优质化,通过现有科技资源的重组,形成高水平、有效率、有规模经营的农业科技组织体系。农业科研所作为科学研究院的下属研究机构,应该借这一发展契机,加强自身组织机构建设,按照“建一流班子,创一流业绩,带一流队伍”的工作目标,制定和完善各部门负责人工作职务描述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分工明确、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相互协作的农业科研体系。

4.2、强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人才的产生、成长和发挥作用要有一种良好的机制和环境。我州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乏使人才真正能发挥作用、展示才干的环境。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人才意识,从“培养、引进、善用、鼓励、稳定”五个方面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一方面要整合现有人才资源,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以及科学研究前沿上的人才,同时切实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再教育工作,从整体上提高我州农业行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建设起一支数量比较充足、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创新和应用、推广能力比较强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小组上,而非以前那种放在整个科研机构或单个个人上的方式。小团队为个人之间分享观点、交流经验等提供了场所,在提高组织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知识转移的角度看,适当规模的科研团队非常有利于实现机构节约、减少交流成本、提高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创新的水平与效率。

内培同时外引,首先要积极创造有利环境吸引农业科研人才进州工作,另外要抓好“借脑”工程,加强同大专院校、内地科研机构的联合。以项目为纽带,借用外力求得发展,提高我州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形成有利于稳定、凝聚和使用的新机制,引导、鼓励科技人员在我州农业科研建设中建功立业,对有贡献科技人才进行奖励。除物质奖励外,在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也使他们得到高额的回报,进一步从政策环境、工作机制、管理体系建设、经济投入等方面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总之要以农业建设为契机,以科研任务为向导,搭好舞台,让农业科技人才“愿干事,能干事,干大事”,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的空间。

4.3、强化科技手段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建设在现阶段科技研究的积极性偏低,为提高我州农业科技含量,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技术创新,使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动力,加快农业技术创新。

第一、农业科研单位继续以五大粮食的良种攻关为重点,拓宽研究领域,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要求,开展适应我州特点的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同时推进农业科技推进体制创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形成以科研、生产、开发、市场紧密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围绕科研搞开发,搞好开发促科研,强化科技成果物化,积极推行技术入股,鼓励科研单位或个人以科研成果、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作投资股本,兴办科技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科研机构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服务的科技服务体系,达到既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新品种,实现增产增收,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第二是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创新,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重点抓好种子产业化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的研究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农业科研管理上要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和市场导向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势在项目选择和主攻方向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集中物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网络,选准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以区域化、规模化的连片基地建设为基础,着力培育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把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把拳头产品做优做精,提高科技含量,创造自己的特色优势。实现技术在示范中得到应用,在应用中得到推广,形成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典型引路辐射效应。

4.4、发展农业的动力在科研,推动科研事业继承发展的动力在创新

第一、州委、州政府及领导部门要提高对农业科技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州”战略,把农业科研发展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形成全州上下“想科技、议科技、用科技、管科技”的良好氛围。以农业科研的跨越,促进全州农业的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科研能力评估,同时考虑地域性等因素,引导科研机构的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一批能真正上水平的,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优惠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良好条件,特别是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产品市场等农业基础建设项目,要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州、县应安排一定资金列入预算,采取贴息贷款、补助、奖励等形式给予重点扶持,从而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实现功能互补,发挥整体效应。

第二,农业科研机构要强化观念创新,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要积极学习一些国外的先进农业模式和技术,并与内地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把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带入我州的农业科研之中,并经常性把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州内各县农业部门,再层层传授,真正达到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更新;其次需进一步拓宽农业科研发展的战略思路,要突破抓农业就是抓粮食的观念,把传统粮食观念转移到“大粮食、大食物”的观念上来。在抓五大作物攻关的同时,可以积极发展野生菌类、野菜人工栽培的研究和开发,把野生菌类、野菜生产发展成为我州的新兴产业,还可以加强经济作物,如蔬菜、油菜等良种的引进、选育和栽培技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第三要推进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的创新。传统上农业科技的投入主要是靠政府,然而政府财政投入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长期、稳定、充足的投资主体。因此,我们要建立适应各地区特点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要求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一方面,政府应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整体资源优化配置出发,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部门尤其是基础性研究课题的投入力度与政策扶植。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农业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必然的一环,是农业科技投资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第四,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竞争激励机制。目前,农业科研所沿用了国家事业单位通行的管理体制,这种局面不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无法形成农业科技创新良性循环的机制。在人事制度上,首先,要改革领导干部的任命制,建立能上能下的领导干部聘任制,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领导干部公开进行招聘,实行目标管理。其次,建立新型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由过去主要是定性方面的柔性考核指标向定量化的刚性指标转化。再次,改革现行的技术职务评审与聘任制度,建立和实施评聘分开的技术职务管理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应根据各单位的自身需要,自主设置岗位、等级、条件和薪酬,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可以高薪聘用高级技术人才,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并把技术成果纳入分配要素,真正建立起分配向重要人才、关键岗位、向一线科研人员倾斜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并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和方法,使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技术资本化,允许科技人员以技术、服务、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分配。

第五,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全州各县要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5、要重视育种、繁种基地建设。一是州农业科研机构要有自己的生态环境较好的育种基地。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必须依托育种基地才能完成,它是农科所最重要的固定资产之一,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犯。但是目前农科所有育种基地已经被体育场馆和公路和修建占用了近一半,严重影响了科研试验地的不足。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保住现在仅有的部分科研实验地,不再被任何原因所占用,让阿坝农业科研工作能够继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有互惠互利、守信用的较固定的繁种基地,这个基地最好以州内建设为主,外援为辅。虽然在省外繁种的成本较州内稍低,但风险大,一旦在繁种中出现事故,往往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无法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农科所作为阿坝州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就应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成果为阿坝州的农业生产服务。通过多年在州内办基地的实践证明,生产出的种子含水量低,质量好。特别是通过科技人员言传身教,把新技术、新经验、新作法送到田间地头,帮助和带动基地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种田的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又使农民增产增收,拉长了该区域的产业链,也使农业科研机构的新品种得到繁殖,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