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民技术选择行为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民技术选择行为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民技术选择行为思考

一、影响农民技术选择的因素

农民的技术选择受到农民的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及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年龄及性别等的影响,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与不同的资源条件下,农民对技术选择的行为各不相同。

(一)不同收入水平条件下农民的技术选择行为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农民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当人均纯收入在2200元时农民采用高产技术的比例高达77%,而在人均纯收入超过4500元时,农民采用高产技术的比例为60%,相比之下此比例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可能是由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又因为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留着自用的,因而农民本身收入的增长导致了优质农产品的选择。这同需求诱导技术创新和采用的理论(Griliches,1957;Schmookler,1966)相吻合。相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农民对节约劳动力技术的需求则有上升趋势,尤其是人均年收入超过3800元的农民对节约劳动力技术的需求有大幅度的上升。人均年收入在3800元的农民中有43%的人采用节约劳动力技术,而人均年收入达到5300元的农民中有75%的人采用节约劳动力技术,前后惊人地上升了32个百分点。这同资源程度秉富诱导技术创新与采用的理论假设(Hicks,1932;HayamiandRuttan,1985)相一致,即随着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提高(收入增长),技术的采用向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转移。

(二)耕地秉富程度对农民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

根据诱导技术创新理论,耕地面积与高产技术应成反比。然而,我们调查的数据似乎同理论假设有出入,只有当人均耕地面积超过2亩以后才符合理论假设(见图2)。农民对节约劳动力技术的选择与人均耕地成反比,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由0.5亩增加至3.5亩时,选择节约劳动力技术的农民比例却由55%下降至37%,共计下降了18个百分点。这说明劳动力同耕地可能存在着互补的关系或资金同耕地存在着替代的关系。

(三)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年龄及性别对农民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

1、教育水平:图3显示,随着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选择采用高产技术的比例也随之下降,82%的小学未毕业的农民选择高产技术,而高中毕业的农民有64%的人选择高产技术,此比例下降了18个百分点。与之相反,选择节约劳动力技术的比例则随着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当农民的教育水平由小学未毕业提高到高中毕业,农民选择节约劳动力技术的比例也随之从43%上升到52%,此阶段其比例提高了9个百分点。

2、年龄:由图4看出,随着农民年龄的增加,选择高产技术的比例也随之上升。由小于30岁年龄段的50%上升到大于50岁年龄段的77%,共计上升了27个百分点。相反地,随着农民年龄的增加,其选择节约劳动力技术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随着农民的年龄段由小于30岁到大于50岁,农民对节约劳动力技术的选择也由50%下降至39%,共计下降了11个百分点。

3、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偏好于选择高产技术而非优质技术。在所调查的182家农户中有88%的妇女选择高产技术,只有12%的妇女对优质技术感兴趣。相反地,68%的男性选择高产技术,而剩下的33%的男性则追求优质技术,相比之下,妇女选择高产技术的比例比男性多出20个百分点。对于节省劳动力技术来说,妇女对其偏好程度比男性大,68%的妇女选择节省劳动力技术,而只有43%的男性选择了这种技术,两者相差25个百分点。相应地,男性选择节省资金技术的比例要大于女性,其比例分别为57%与32%。

二、农民技术选择行为模型及其估计

(一)农业技术选择行为模型

为了研究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在技术诱导理论(Hayami和Ruttan,1985)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模型。本文探讨的两对农业技术分别为高产农产品技术对优质农产品技术,节约劳动力型技术对节约资金型技术。所建立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模型的理论依据阐述如下。技术从创新到推广再到采用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当各种资源的相当稀缺程度发生变化(生产要素的变动或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之后,一种新的技术(相对于新的资源稀缺程度)就会被诱导产生并逐渐替代原有的适应过去资源合理配置的技术。同理,当在给定资源(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市场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会诱导对该种农产品研究投入的增长以及新技术的产生和采用。根据这一理论,结合我们所研究的两对农业技术,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模型建立如下:Techi=f(X,Z)(1)模型(1)中,Techi代表对i种技术的选择,X代表技术的诱导因素,包括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Z代表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研究对象自身的一些特征(如教育水平、年龄、性别)。在高产技术(相对于优质技术)选择行为模型中,X指人均耕地面积(代表耕地的稀缺程度)、人均粮食定购任务(代表粮食的需求程度)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这里我们用人均纯收入来表示)。理论假设是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均耕地越少,农民对高产技术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人均收入越高,农民对优质产品的需求就越高,优质技术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或高产技术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小)。在节约劳动型技术(相对于资金节约型技术)选择行为模型中,除因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无关而未放入模型中外,我们采用了基本相同的解释变量,但含义有所不同。该模型中人均收入近似解释为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这里的收入不代表市场需求是因为被解释变量同生产什么产品无关(如高产产品或优质产品)。根据以上讨论,模型(1)可具体表示为:Techi=f[人均耕地,(人均粮食定购任务),人均收入,自身因素](2)模型(2)中,各变量系数的显著性就是对农民技术选择行为的检验。由于模型中的因变量(技术选择)为0和1变量,故我们采用了Probit统计估计法。采用22个县18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196个样本中一些资料不全的调查样本被排除在外),对模型(2)进行估计,农户高产技术选择行为模型与节约劳动型技术选择行为模型的估计结果分别列于表1与表2。在模型估计时,性别为虚拟变量,其中男性为1,女性为0;为了检验务农的农民在技术诱导因素上的影响程度,我们设定了职业为务农农民的斜率虚变量。

(二)农民的高产技术选择行为

1、市场需求对高产技术的诱导。表1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变量系数为负值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农民越是对优质技术感兴趣。这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选择发生质的变化。更多的农民在保证收入的基础上,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务农职业与人均纯收入互作变量系数为正值,但绝对值小于人均纯收入变量系数,表明以务农为主的农民在收入提高后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诱导上没有其他职业敏感。另外,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变量在模型II中达到较高显著水平且为正值,表明随着市场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农民越会选择高产技术。

2、资源秉富程度对高产技术的诱导。人均耕地变量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还不能足以证明有关耕地资源变化对农民技术选择的诱导。

3、自身变量对农民技术需求的影响。年龄与高产技术的选择较为显著且为正值,这可能是由于我国老年人一般经历过较为艰苦的年代,对发生在我国的粮荒情景记忆犹新,脑子里仍残留着对饥荒时代的畏惧,对技术的选用仍停留在温饱型的高产技术(胡瑞法,1996;胡瑞法、孙家沪,1998)。年轻一代则因未经历过饥荒年代的不幸遭遇,生长在非粮食紧缺年代,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加之,年轻一代总是希望能够生活的好一点,从而对小康型的优质技术感兴趣。性别与农民高产技术的选择呈显著水平且为负值,表明妇女比男性更希望选择高产技术,而妇女的劳动力机会成本相对于男性来说要低,对产量的期望值较高,故高产技术便为多数妇女所喜爱,而男性则与妇女相反,选择优质技术的比例相对较大。

(三)农民的节约劳动力技术选择行为

1、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对节约劳动型技术的诱导,农民人均纯收入变量系数为正值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农民越是对节约劳动力技术感兴趣。收入高的农民,由于其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较高,大多会以节约劳动投入的技术作为首要选择,农民的技术需求以节约劳动型技术为主;而收入较低的农民,其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较低,则会以节约资金型的技术作为首要选择,农民的技术需求也将以节约资金型技术为主。

2、资源秉富程度对节约劳动力和节约资金型技术的诱导。人均耕地面积变量的系数为负值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这是由于耕地同劳动是互补的关系,而耕地同资金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即在耕地较少的地方,单位面积上的物质投入就多,从而显现耕地面积与资金节约型技术是正相关,与劳动节约型技术是负相关的关系。

3、自身因素对农民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年龄与节约劳动力技术的选择呈负相关,表明年龄越大的农民,越趋向于选择节约资金技术。这可能是由于年龄大的农民一生大都以务农为主,其劳动力机会成本相对于在外打工机会多的年轻农民的劳动力机会成本低,他们宁愿在生产中多投入劳动力而选择节省农业生产的投入来减低成本,故而老年农民更愿意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节省资金技术,相反,年轻一代的农民更偏向于选用劳动力替代型技术。表2中性别与节约劳动力技术的选择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希望选择节约劳动力的技术,从人的生理上来讲,妇女的体力比男性相对要差一些,加之妇女不但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还要操持家务,使女性在选择技术上与男性有所差别并希望以资金的投入替代劳动投入,这与我们以前的研究结论相同(胡瑞法,1996;胡瑞法、孙家沪,1998)。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农民对农业技术选择行为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研究结论:

(一)我国农民对高产技术的选择符合市场需求诱导技术创新的假设即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户,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愿望越强烈,同时也越希望选择优质农产品技术;相反,人均收入较低的农户,则由于其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而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愿望不强。与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相类似,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市场或国家需求部分)越高的地区,农民越希望选择高产技术。

(二)我国农民对节约劳动型技术的选择符合资源秉富程度诱导技术创新的假设即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户,由于其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从而决定了这类农民对节约劳动力技术的选择;而人均收入较低的农户,由于其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从而决定了他们对节约资金型技术的选择。

(三)由于耕地同资金的替代关系,决定了在耕地较少地区,单位面积上的物质投入就多,从而呈现人均耕地与资金节约型技术的负相关关系。

(四)农民的年龄与性别也对其技术选择的行为产生影响年龄大的农民会选择高产技术与节约资金型技术,而妇女则喜欢采用优质技术与节约劳动力型技术。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在此,我们针对农民对农业技术选择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在科技政策上应注重发展劳动力节约型技术随着农村经济以及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断升高,未来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应由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技术逐渐地向劳动力节约型技术转移,以适应广大农村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

(二)在科技政策上应注重发展优质型技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将诱导农业技术从数量增加转换为质量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从科技政策上作调整,从原来高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逐渐转向在不影响产量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三)针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各地区农业资源(耕地、劳动力、资金等)秉富程度差别很大,对技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要求相关部门根据各地不同资源状况进行技术的选择与推广,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不同地区应发展适应于当地的不同技术,以便使农业技术的推广达到最佳效果。

(四)开发并推广适合妇女的农业技术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妇女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技术的创新也应根据农村的这一发展趋势来进行技术推广,以便满足参与农业生产的妇女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五)粮食价格应体现优质优价,以顺应和鼓励农民对优质型技术的采用现今市场上有许多低质粮食销售不出去(例如早籼稻),国家粮食收购制度使农民多种低质高产的农产品是其原因之一,市场上粮食价格虽根据不同质量而有所差别,但其价格差距并未充分体现粮食的优劣差别,因此,我们建议除按市场需求拉开粮食价格外,同时也应根据粮食的质量优劣把价格拉开,这样农业生产才能顺应市场对农产品不同质量等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