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藏农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西藏农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西藏农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一、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一五”期间,西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人了一个新阶段。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长期困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农产品全面短缺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部分农产品已处于供求基本平衡,农业的主要障碍开始由资源约束转向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农产品供求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靠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或提高价格来增收余地不大。这种买方市场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农产品结构与质量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客观需要。随着对外开放和城乡一体化加快,为适应市场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2006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8941元,农牧民人均收人仅为2435元。由此可以看出,增加农民收人,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乃至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因此,要想达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目的,就必须对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与调整。

(三)更好的适应WTO规则的需要。由于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又是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和强大支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演变,必然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由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西部大开发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人WTO后,对西藏农业带来一定的机遇和冲击。一方面,农产品市场将受到冲击。由于西藏农业分散经营,品种单一,规模小,人均产出率低,种植、加工成本高,加上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服务滞后,一时很难与国内农产品抗衡。随着农产品关税的逐年降低,西藏农业、农畜产品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另一方面,增加了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目前,西藏农村存在农产品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加人WTO、市场的开放,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西藏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就显得十分必要[1]。

二、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

(一)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农业经济明显好转,不断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为全区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种植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畜产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畜牧业生产形式好转;各方的扶持力度加大,特色农业发展迅速;规模种、养专业户增加,成为农牧业经济新亮点;农畜产品的商品市场化带动了农牧业经济的发展[2]。

(二)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西藏农业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增粮和增收的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新形势下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2005年中发[2005]1号文件明确,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突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把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国务院在2008年3月27日召开了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它是今年召开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两会后对农业发展有了新措施,要求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紧迫性,要确保经济平稳发展,把“三农”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会议强调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是实现今年经济工作目标的迫切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并增加了十项措施。针对西藏的实际情况,中央提出了对口支援西藏的政策口号,并且,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援藏资金和项目应该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这个重点。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有18个省市、中央国家机关60个部门、17家国有骨干企业参加了对口支援[3]。全国援藏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农牧区倾斜,对提高西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紧密结合西藏实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全面系统地执行党的“三农”政策,在领导精力、工作部首、项目计划、资金安排等方面对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自治区切实加大了对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等的投入力度,这些措施切实保护了农牧民的合法权益,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改善了生产条件。同时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对“三农”工作给予了经济支持,形成了“三农”工作的大好环境。近年来,自治区银行业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加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面支持“三农”工作。2008年1-3月份,自治区农牧业贷款余额已占全区金融机构贷款比重的20.4%,一季度累计发放农牧业贷款6.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69亿元[4]。

三、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1)农业生产总产值结构变化趋势

西藏经济是农牧业占有很大比重,农牧民占有很高比例,二三产业由第一产业提供生产原料、销售服务市场占有很大份额的经济。特别是90年代以后,西藏农业发展步入了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为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重点,以增加农牧民收人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发展阶段。第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在种植业内部,坚持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正确方针。经过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禽改良,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新引进水果、青棵、小麦、蔬菜种植等技术推广,积极扶持畜禽养殖业专业户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开始起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明显提高,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势。1998年西藏农业总产值为423770万元,2006年总产值为704765万元,增加了280995万元,农业总产值是1998年的1.66倍。从表1可以看出,西藏自治区农业内部各产业产值除个别年份的产值以外,基本为历年增长趋势。其中.种植业产值2006年比1998年增长80628万元,增幅达35.9%,年均增长率4%;畜牧业产值2006年比1998年增长126607万元,增幅达到66.5%,年均增长6.6%;而林业产值在9年间总共增长51370万元,增幅高达8.52,年均增长27%。渔业在2005年、2006年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2006年,达到了1762万元,是2005年产值的13倍,是历年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但是,西藏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2006年,农业总产值704765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为304974万元,占43.3%,林业总产值60191万元,占8.5%,畜牧业总产值316957万元,占45%,渔业总产值1762万元,占0.25%。从几大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来看,农业和畜牧业比重较大,两者产值之和接近农业总产值的90%。林业、渔业所占比重较小,特别是渔业,所占比重非常小,2006年仅为0.25%,而之前所占比重不足0.1%。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导致整个农业大而不强,主导产业不突出,比较效益差,农副产品竞争能力弱,难以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种植业所占比重近年来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表1中,1999年达到最大值54.1%;2004年所占比重达到了最小,为42.2%,2006年所占比重为43.3%。畜牧业产值比重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45%左右,2004年达到最大值46.4%,1999年达到最小值44%,两者相差2.4%。总的来说,种植业和畜牧业已经成了西藏农业中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知道,种植业所占的比重在2002年都不低与50%,均大于畜牧业所占的对应比重。但是从2003年开始,畜牧业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种植业,进入了两者产出水平相当的阶段。渔业和林业产值比重较低,二者之和在2003年之前不足3%,2003年到2006年仍不足10%。其中林业所占的比重又远大于渔业,2002年林业产值与渔业产值的比值达到最大值680.58,2006年林业产值与渔业产值的比值达到最小值34.16。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西藏农业已经形成了一种格局,由三类特点不同的产业组成:其一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它们已经成为了产出水平相当的两种主导产业;其二是林业,它所占的比重介于种植业和畜牧业、渔业之间;其三是渔业,它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不足0.3%。

(2)种植业结构分析

西藏自治区1998-2006年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较小,有轻微的波动,基本维持在230千公顷左右,其中,1998年为最小播种面积229.4千公顷,2005年最大为234.95千公顷,两者相差5.5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先是小幅增加然后不断下降,2000年达到最大播种面积201.44千公顷,此后播种面积压缩至2006年的171.66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波动大,但总体呈增加趋势,其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24.33千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43.11千公顷,9年间共增长18.78千公顷,增幅77.2%,年均增长7.4%。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1998年为4.44千公顷,2006年为17.37千公顷,增幅291%。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的变化趋势来看,1998-2006年间,粮食作物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6年比1998年下降了13.7%,而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6年比1998年分别增加7.9和5.5个百分点,但三者变化幅度均很小。而在粮食作物内部结构中,青棵播种面积占绝对比重,2002年之前基本是上升趋势,2001年最大值为134.62千公顷,从2002年开始其播种面积有所下降,2006年达到最小值116.28千公顷,比2001年下降了18.34千公顷。其次是小麦,1998-2006年间,小麦所占比重出现出减小趋势,1998年为9年中最大值24%,2006年为9年中最小值17.8%。豆类和薯类比重较小,9年间两者面积之和占总面积的比重平均仅为4.66%,豆类所占比重表现为缓慢减少的趋势。西藏种植业结构单一,2006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0%、18.5%和7.5%,粮食作物占绝对比重,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比例较低,虽然这些年来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粮食作物比重有所降低,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有相应的增加,但总体上降低和增加幅度均不大,导致西藏目前的粮:经:饲比远未达到3:2:1的合理比例。而且,就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而言,耗地性强的青裸和小麦播种面积占绝对优势,多年平均比重高达91%,而具有养地作用的豆类和粮饲兼用的薯类比例太小,导致土壤肥力消耗过度,土地生产力持续降低,产量低而不稳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经济作物主要为油菜,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不利于农牧民收入的增加[5]。

(3)畜牧业结构分析

1998-2006年西藏牲畜存栏数年度间存在着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表现为增加趋势,2006年牲畜存栏数比1998年多186万头(只),增加了8.3个百分点。其中,大牲畜、牛、猪的存栏数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分别比1998年增加141、142、11万头(只),增幅分别为25.8%、27.9%,52.4%。羊的存栏数出现了波动,2004年达到最大值1816万只,2000年达到最小值1664万只,相差152万只。从畜群所占比重的结构来看,羊占牲畜总头数的绝大比重,虽然1998-2006年间,羊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9年内共下降4.35个百分点,而其比重历年平均值仍高达72.5%,1998年为74.2%,2006年为69.9%。大牲畜、牛、猪的存栏数比重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2006年其比重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4%,4.1%,0.38%。目前,西藏的畜群表现为以羊、牛等草食型畜群为主的单一结构,这种单调而不合理的畜群结构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林业分析

西藏林业的产值较小,所占的比重也非常的小,2006年林业总产值60191万元,占8.5%。由表4可以看出,西藏各年份造林面积有较大的波动,防护林一直在各年份造林面积中占较大部分,经济林则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1995年仅为179公顷,2003年和2006年分别急增到800公顷和8819公顷,增幅分别为764.8%和4826.8%。用材林则是先急剧增加后快速下降,1995年仅为478公顷,2003急增到6530公顷,之后快速下降到2006年的1841公顷。薪炭林虽然也出现了显著的波动,但是其造林面积很小,1995年为2公顷,2006年也仅为1407公顷,但是增加的幅度非常大。总的来说,从西藏各年份造林面积的数目来看,西藏近年在防护林和经济林的造林面积较大,其中,防护林一直是主要的造林部分,经济林则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其次是用材林和薪炭林。它们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四、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构想

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优化消费结构,提高商品率与外贸收人。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生产的农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三是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在调整的过程中,坚持以农牧业增收,农牧民增效为中心,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以调整农作物结构为基础,优化农产品品质;第二,以农区畜牧业、加工业的劳务输出为重点,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第三,以发展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为核心,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第四,加强各级领导对农业的管理,提高农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结构调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必然会影响农业结构调整。对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搞好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扩大植被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以公路、供水、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确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优势产业。西藏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的高原特点,长期高原驯化,造就了一批具有高原特色植物,为开发特色植物,培养主导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因地制宜建立经济开发区和自然保护区,培养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资源、交通、地域、科技等优势,进行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带建设,把现代农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区,利用农业科技实力,重点培育以生物技术为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不断在作物与畜禽品种改良、工厂化育苗、设施栽培、高效养殖、农产品加工、节水灌溉与生态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等领域取得突破,着力开发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新产品。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结构调整,调出区域特色和区位优势,逐步创立符合各地实际的拳头产品。进一步解决思想、转变观念,按市场需求发挥各地区农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根本举措。目前,西藏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中间组织发展滞后,农业沿用着传统模式,分散经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立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因此,必须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尊重农民自主权,加强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流通中介组织,积极采取多种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4、以发展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为核心,优化农业内部和区域布局。要面向市场需求、发挥区域自然优势、区位优势、经济优势、人文优势,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逐步形成合理的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带。根据西藏区情,在农业结构中,调整的重点是种植业、农区畜牧业,在种植业结构中重点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应以内涵为主、外延为辅,积极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产高产田、改造中低产田,不断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结构,可适当压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在油料作物中扩大油菜作物,适当种植亚麻、油葵等油料作物;对于畜牧业的调整,可进一步提高大牲畜的数目,适当提高牛、猪的存栏比重,要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的市场意识,提高各类牲畜的出栏率。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牛的出栏率不足20%,羊的出栏率不足30%,猪的出栏率在60%左右,说明西藏牛猪羊的出栏率是较低的;对于林业的结构调整问题,一定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配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的种植面积,在大力种植经济林的同时,务必要注意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种植面积的协调发展。

5、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实现科技兴藏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首先要制定多项优惠政策,提供优惠条件,多渠道、多途径引进和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以壮大农牧业科技队伍;同时要逐步建立科技成果商品化制度和科技人员贡献与利益挂钩的激励机制,以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通过传统技术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结合,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搞好技术的组装配套,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第三,积极抓好科技宣传与培训工作,增强农牧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为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6、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综合管理。各级管理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农业的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快速发展的规划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农业的综合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切实执行所制定的规划、政策,做到“有法必依”。另外,要切实加强西藏农业的抵抗灾害能力,制订好抗灾救灾的应急措施。

总之,一切要从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出发,坚持以思路创新、观念更新的原则,紧紧抓住全国援藏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用好、用足特殊优惠政策,突出特色,加快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