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上海农业科技推广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上海农业科技推广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上海农业科技推广策略

一、上海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一)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得到推广与应用

近年来,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得到推广与应用,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上海郊区奶牛、生猪良种率达到100%,水稻和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郊区水稻平均亩产达到或接近550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通过科技兴农,培育了新品种,推广了新技术,促进了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郊区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如嘉定马陆葡萄,南汇西甜瓜、青扁豆、水蜜桃,金山蟠桃,青浦草莓、茭白,崇明花菜、蟹,奉贤黄桃、南美白对虾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成为郊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蔬菜和畜牧等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通过建立农业科技下乡长效机制,采取合作共建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结对帮扶等多种保障措施,促进了这些获奖成果绝大部分都在农业生产中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呈现多元化态势

上海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以政府为主导,近年来呈现了多种形式,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等都参与到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上海市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创建区域性技术指导站或研究所,开展专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上海农业科技推广主要‘高校主动参与型”、“非农企业介入型”、“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工作室通过创建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创立工作制度,实现了高校与政府、推广机构、农户的零距离对接,走出了一条以高校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的新路,使高校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

(三)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包户负责制、绩效评价制等制度,逐步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2009年,除了浦东、金山、崇明实施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县项目外,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稻、蔬菜、园艺、生猪、渔业、果树、白山羊生产的科技入户工程,累计组织了524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培育科技示范场(基地、社)723个,科技示范户3825个,重点示范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基本达到100%,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农业示范基地对科技的示范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依托科技兴农基地,示范带动郊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建立了一批以西甜瓜、草莓、鲜食玉米和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的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进程。上海汇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汇区,是重要的瓜果生产基地,通过大规模选用国内外优质杂交良种,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源,采用标准化、科技化的生产技术实施生产,该公司已经成为上海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在长江农场、跃进农场、崇明新河镇现代农业基地,实施“水稻高产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工程”,集成应用水稻新品种、群体质量平衡栽培、农机农艺配套、机械插秧、病虫草害防治、精准农业等八个方面的技术,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引领了全市水稻高产创建活动。

二、上海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需求存在不对称性

一是农业技术的实用性不强。由于农业科技项目都是由政府主导,所设立的科技项目能够保证符合政府目标,而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很多项目负责人更关注政府对科技的偏好,而忽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上鉴定专家大多是官员和学者,长期就会导致科研立项、鉴定、推广程序化,农业科技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二是农民能够获取的农业技术不多。作为政府和科研机构,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取比较容易,而农民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能够获取的农业技术不多,加上农民文化层次水平较低,获取的农业技术信息很难有效消化和吸收,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

(二)农业科技服务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农业科技推广一般由政府主导,在农业科技推广思路和内容方面,政府计划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些农业科技不一定是目前农民特别需要的,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市场需求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满足。由于乡镇农技人员数量有限,加上乡镇合并,农业技术服务的范围扩大到2~3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从乡镇到村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过去村一级负责农业生产的队长负责本生产队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且生产队(村民小组)长就是生产技术的指挥员,但现在全部由乡镇农技人员负责,农业科技推广的难度比过去更大,农业科技服务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随着农业科技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对农业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需要掌握高科技农业技术和设施知识,还需要掌握和运用市场营销、管理、物流、信息等多学科知识,但农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女性化、知识水平偏低的现象,不能适应都市农业发展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近年来,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由区县干部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已经多年不招聘农业科技人员,没有新鲜血液充实,因此农业科技人员中年轻人的比例逐年下降,知识储备老化,实际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四)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职能定位不清

上海已经形成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农业合作组织、企业等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但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安排,使得各推广主体的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由原来的农技站、兽医站、植保站、农机站、农业公司、副业公司合并而成,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内容庞杂,除了做好技术服务的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许多行政性工作,如水稻补贴的落实、外来农民的摸底调研等,还有镇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造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无法专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强

近年来农业科技进步对于上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有的农业科技需求从对种子、栽培等硬的生产技术拓展到对市场、经营、管理等软技术的需求,从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转向对农村全方位服务的技术需求,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大多定位在大宗农作物上,对具有特色农业出现的技术问题关注不够,在技术服务中注重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前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对产后的产品储藏和加工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等重视不够,难以有效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作用体现不足,有些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实际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

(六)劳动力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失衡日益凸现

2008年,由市农委组织的以639个经济薄弱村为重点的调研显示,被调查村农民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75.9%,务农人员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岁~6O岁的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以崇明的调查情况为例,55岁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0%。此外,农业知识结构不适应都市农业的要求,在现有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有60%以粮、油为主,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园艺、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动植物防疫检疫、市场流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三、加快上海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一是对农技人员进行定期轮训,使他们适应当前都市农业发展中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等的要求,积极推进包括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展示示范等方面的培训,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领先一步掌握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二是提供优惠政策,引进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优化农技人员的人员结构。三是继续加大“科技入户”工作力度,提高科技兴农效果。“科技入户”工作是从2005年起在全国推行的一种成果转化方式,是当前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的重要手段,为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将项目性做法变成常规做法,建立科技入户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明确推广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明确基层推广部门的职能,同时建立乡镇到村的农业技术推广网,完善推广环节。明确专人负责全村农业技术服务,联系农民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开花结果”的整体环节的完整。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技术服务人员的工资、业务经费应纳入财政管理范围,并不断充实其业务经费,提高人员工资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更好地调动他们开展各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各级推广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效,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三)转变农业科技推广思路,充实农业科技推广内容

随着市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及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传统观念、内容和方式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应尊重农民的意愿,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令传达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需要广泛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时,还需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由传统的单一提供产中技术服务拓展到产前的信息、农资、种子服务以及产后的加工、销售、运输和储藏服务,充实农业科技服务的内容。

(四)进一步深化基层衣技推广改革,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要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改革,稳定基层农技队伍,优化农技队伍结构,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让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真正有“归属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对乡镇农技中心的支持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切实保障推广工作经费,让乡镇农技人员能够”安居乐业”;其二,要打破身份限制,在乡镇农技人员中建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让多年来推广成绩显著的乡镇农技人员能够有“奔头”,能够得到交流、提拔、重用;三是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技推广体制。通过深化改革,使乡镇农技中心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更加便捷、高效、具有可操作性;四是优化队伍结构。积极引进人才、促进人才流动,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整进人专业结构,择优录用,每年招聘3个~5个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和“三支一扶”大学生,解决科技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五)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拓展农业技术推广市场

培养镇村农业信息和科技示范户队伍,鼓励其它经济实体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支持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同时加强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完善信用自律机制,拓展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依托产学研联合,探索推进“科学家+企业+农户”、“龙头企业+民营研发机构+农户”等多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并在更大范围推广,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效率,力争使一批专业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脱颖而出,并以此带动农民增收。

(六)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针对目前农业劳动力面临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失衡的现象,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为重点,大力推广专业农民“百、干、万”培训项目,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综合素质,使其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二是制定扶持政策,通过定向培养、“三支一扶”大学生和务工青年返乡创业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新型农民投身到都市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