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结构战略性分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0世纪90年代,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全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增产,总体供过于求,引发粮价下跌,农民增收迟缓,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对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全面分析的基础上,1998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并提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自此以后,全国各地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依托市场和区域优势,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实现了农业发展任务从提供食物和原料、保障产品供求平稳向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为主的转变,推动了效益农业的大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江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江苏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农业大省。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个时期内,向国家提供多种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曾经是作为全省的一个重要任务,虽然对全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其农业经济结构始终处于传统阶段,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全省以现代农业建设为目标,以优质、高效、安全、外向型、产业化、规模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外向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挥区域优势,确立和发展16个主导产业,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商品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带动农民共同发展;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推进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妥善安排农民就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实效。据统计,至2007年底,江苏农业总产值中种养业产值比已由1998年60•1∶39•9调整到2007年54•6∶45•4,全省调减了部分低效粮食播种面积73•07万hm2,增加高效蔬菜面积35万hm2,桑茶果6•6万hm2;目前高效农田占全省耕地面积比重达26•2%,其中设施蔬菜、果树、茶叶、蚕桑的高效作物比重分别达51•2%、41•1%、77•4%、64•5%;优质粮与专用粮达80%,无公害认定面积达291•3万hm2,占耕地比重的62%(2006);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比重达21•6%,生猪、肉禽、蛋禽和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5%、69%、66%和75%;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所带动的农户占全省农户数的35•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3376•8元提高到2007年6561•3元,增加幅度达94•3%。
从总体上看,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许多方面尚未调整到位,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农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区域结构雷同现象仍较突出,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小,特色品牌和名牌农产品数量少、比重低;农业市场主体弱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分割的状况尚未明显改变,龙头企业对结构调整的带动功能还不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低;市场信息不灵;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局面并未有根本改变。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将仍然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艰巨任务。
2区域分工的意义与必要性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也是人类与自然界在一定地域空间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因而具有特定的地域资源约束性。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此基础上实行农业内部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从农业区域分工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构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社会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变传统小生产方式,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其区域化专业分工非常明确。美国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形成了著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化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美国农业生产在地域上专业化,农民按照批发商的订购合同,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商根据批发商对农产品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对生产者提供的产品进行加工,然后交由批发市场组织销售,从而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联系。法国的农业专业化包括3个类型: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在区域专业化方面,按照自然条件、历史习惯和技术水平的划分,将不同的农作物和畜牧生产合理布局,形成专业化的商品产区。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则是按照经营内容大体可分为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并分别将农场各个生产环节交由各个专业化企业承担。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是区域专业化的进一步细化分工。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使法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中等工资水平。从整体水平看,江苏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生产区域格局基本建立,但农产品生产区域规模小而分散;主要农产品地区专业化初步形成,但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低;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发展不平衡且程度不高。因此,多年来,江苏农业“盆景”很多,各市县都有,做得很精致,也很有水平,但总体规模较小,名气不大。在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在发挥区域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调控和扶持,提高农产品生产区域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促进区域优势产业扩大规模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3区域分工的原则
农业地域分工与专业化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专业分工,又应坚持生态适宜性原则、农业多功能性原则、比较利益原则等进行合理的地域布局与分工。
3•1生态适宜性原则江苏省是南北气候交织地带,省内分布有平原、丘陵、江河湖海、城郊等不同类型生态区域。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依据地域分异规律,江苏划分6个一级农区、45个二级农区,实际上也是较早的生态分区。运用这一农业综合区划成果,奠定了江苏区域农业40a来的基本发展格局,至今仍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布局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载体,其形成和发展通常带有较强的不同生态区域特点。通过对不同生态区和资源环境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构建不同生态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对发展不同生态区和全省现代高效农业都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2农业多功能性原则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促进人们生活和消费的多元化,直接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和农业多功能化的发展,使农业从食品保障向农产品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与文化传承等领域扩展。按功能分区原理进行规划已是各发达国家近年来在国土空间开发的成功经验,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通过国土空间开发,建立国土配置、地区发展、人的居住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中建立生态区、农业区、旅游休闲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也应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昭示今后较长时期内国家将按照功能分区原理规划产业布局。
3•3比较利益原则在一区域内,往往多个产业均宜发展,但资源有限,不宜多个产业齐头并进。则应从比较利益角度出发,按照成本最低、效益最大法则,选择区域内最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而在不同区域则根据不同资源禀赋条件发展最有优势的主导产业。通过建立最有优势的主导产业集聚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集中。
3•4规模化、特色化与关联性原则区域农业的专业化发展必须选好优势主导产业,并以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布局。优势主导产业的确立,不仅是指现有规模与特色,也包括潜在的规模与特色,以及发展与优势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关联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链延伸效应,从而有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产业化经营模式,创出一批国内驰名、国外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产品,从而将农业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4区域分工的基本格局探讨
“十五”期间,江苏按照区域分工原则,制定了《江苏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作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布局和区域分工,该项规划提出了全省优先发展的16个优势农产品及其区域分布(即16个主导产业)。经这些年来发展,大部分产品(产业)优势得到加强,规模有所扩大,但也有些产品(产业)优势和规模未见明显变化。从全省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角度,依据“资源条件好、环境质量佳、市场区位优、产业基础强、加工潜力大、具有生产比较优势”的基本要求,进行适当再调整是必要的。
一是产品(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区域分工,应该有必要的层次。江苏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有其一定的特点,有些产品对气候和地理条件有特定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确立区域布局和区域分工,宜可分为省级、市县级。省级确立的产品(产业)应是对全省具有重要关联的、引导全省产业发展的产品(产业),市县级确立的产品应是对本市县具有重要关联的、引导市县产业发展的产品(产业)。
二是全省16个产品(产业)似显过于分散,集成度不强。为进一步加强集聚优势,确立8个左右产品(产业)更适宜。如茶叶生态适宜区域是丘陵山区,在江苏发展这么多年,仅2、3万hm2,将其列为省级产业,引导全省产业发展意义不大,更适宜确立为市县级产业,当然,不列为省级产业,不等于省部门不支持、不投入,这是两个概念。
三是省级确立的优势产品(产业),应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江苏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仅几分地,农民依靠土地致富是困难的。只有发展农产品后续加工,农民依靠加工增值,才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拓宽就业渠道,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产业链延伸越长,加工增值就越大,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就越有利。确立优势产品(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区域分工,应同时进行农产品后加工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测算,将其作为重要指标加以考虑。
四是应适当重视农村休闲观光业发展。农村休闲观光业不是农产品生产,但它与农产品生产密切相联。作为农村服务业,它的发展将很好地发挥农业休闲与文化传承功能,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区域发展,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先进观念、文化、信息的传递。江苏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需要人们发掘。将休闲观光业作为农村新兴产业,在深化结构调整中予以适当重视,有其必要。
5对策建议
5•1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这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手段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2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分行业、分品种、分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细分市场,制定市场应对策略,在这一基础上,研究制定分行业、分品种、分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明确方向和重点,防止盲目发展、产品积压找市场,力求避免结构趋同、资源浪费的问题。
5•3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和完善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产业政策。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5•4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畜禽疫病防治等机构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技术协会。要切实转变政府机构职能,为农民提供更多先进适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市场信息等各种服务,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