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民增收有效途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民增收有效途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从比较优势来分析,我国应该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业和畜牧水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产品虽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以水果为例,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但1998年中国出口水果仅占当年水果总产量的1•19%;2000年占1•39%;2002年占1•71%;2006年占2•22%[2]。出口量小的主要原因是质量差,大小不均,含糖量低,虫果率高,采后保质能力差,果实农药残留超标等。

1•2区域结构趋同,地方特色不明显,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一些地区没有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忽视区域资源优势,跟风现象严重,各地一哄而起,大力发展品种、质量基本相同的农产品,未能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结果导致农业生产结构雷同,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下跌,农业增产不增收甚至赔本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里既有市场信息不灵、供求关系不稳定导致价格和决策失误的原因,也有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行政干预过多和“形象工程”、“样板工程”的引导偏差。

1•3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贮运体系发展滞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滞后,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导致附加值低,利润少。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我国各类肉制品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大大降低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再从出口结构来看,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品仅占20%[3]。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1•4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合理[4]目前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多致力于粮食、棉花和蔬菜的种植,缺少其他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并把粮食、经济作物比例的变化简单地作为结构调整的标准。而且,在压粮扩经后,新上的产品大都是档次低的大路货,多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人市场,由于受消费需求的约束,大量经济作物势必影响其价格,导致调前调后变化不小。

1•5部分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对结构调整认识存在偏差一些群众在对待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上,有的持消极等待的态度,有的则心存疑虑,不敢冒险,心甘情愿地沿着老的套路走。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想调整。许多人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政府的事,因而缺乏参与意识。二是不敢调整。部分农民怕承担市场风险,怕上当受骗,总认为种植粮食作物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三是不会调整。由于多数农民没有准确的市场信息,缺乏科学知识,对“怎样调整,种什么,收获后怎样销售”缺乏信心,有的想调整而不会调整。四是无钱调整。有些农民群众对调整种植业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缺乏必要的资金购买良种以及肥料而只得放弃调整。

1•6农业结构调整中主体错位,存在指挥失当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让位于农民,但目前,一些基层政府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方式,采取行政命令,以搞运动的方式强制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由于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调整,并且政府不承担因结构调整导致的经济责任和风险,从而挫伤了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人的积极性,甚至在结构调整中出现逆反心理。

2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

2•1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农业结构调整

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准则,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本地发展之路。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当前农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多数农产品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优质农产品却供不应求,产品品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改变传统的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协调发展、农牧业相互促进的新型三元结构发展。注意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状况,优化农作物品种,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品位低、质量不高的问题,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延长农业生产的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渔业,保护和合理开发滩涂、水面等宜渔资源,加速品种更新换代,提高高档鱼类比重,向优质化、多样化发展。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获取比较利益。

2•2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仅仅靠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是远远不够的。种植、养殖结构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是一种横向的拉动,缺乏加工转化增值向纵深发展的支撑。如果只有农产品的初级加工,而没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就上升不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层次。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是对地方特色产品的升级增值,也是进行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生产的突破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和地方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特别是采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避免分散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结构调整新机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从长远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都纳入农业的全部内容,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有效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2•3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优化布局现阶段,优化农业的生产力区域布局,应重点抓好4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效区,只要有条件,就不必追求粮食自给,可腾出更多的土地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如种菜、种花、植桑等。二是过去迫于生存压力,毁林、毁草开荒和盲目围湖造田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使不适宜耕作的劣等土地逐步退出农业生产。三是粮食主产区要在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需要。同时要抓好粮食的转化和加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四是各地都要发挥自身在区位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如水果、药材、芝麻、食用菌、特种瓜、稀有水产品和畜产品等,并要努力将这些特色农产品发展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稳定和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份额。这4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就可以促进我国各地的农业逐步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

2•4实施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才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增强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今后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环保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同时,采用先进的间作套种技术、生物治虫技术等,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还要注重加强农产品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产前和产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2•5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连结生产与市场的桥梁。“公司十市场农户”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它可以向农产品生产者及时反馈市场信号,并为农产品生产者开辟销售渠道。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合理确定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和布局,把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到依靠市场配置农业资源上来。同时,农业产业化往往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储藏、运输连为一体,从而相应带动农村加工业、运输业、营销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民收人增长。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必须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和运行效益,培养和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加快储存、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贸易的需要,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费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等级、包装和质量控制系统。

2•6加快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

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载体,中国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把农民捆在有限的耕地上绝对不能使农民不断增收、走向富裕。加快发展小城镇,能够带动建筑、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拉动消费需求,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业劳动力从效益低的产业向效益高的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小城镇,必须统盘规划,分步实施,避免一哄而起和盲目攀比。当前,应把重点放在加快县城和易于起步的中心镇建设上,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发展小城镇必须与发展乡镇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和引导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乡镇企业要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要立足于本地资源,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上下功夫,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业,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能力,发挥乡镇企业的龙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