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生产率变动及影响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反映农业劳动产出效率的最直接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本文选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即劳均农业产出作为辽宁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历史变化趋势,直观反映辽宁农业发展变化状况.本文以第一产业为农业产出值(GDP1),以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L1)为农业就业人数.用平减指数对(GDP1)进行调整,则农业劳动生产率公式为:LDT1=GDP1/L1.按照上面公式得到可比价格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动趋势。1985年一1988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按照可比价格计算,3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4.9%.这一时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并发挥作用的时期.全省农村形成了以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时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118.1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227.4亿元,年均增长15.5%.粮食产量从1985年的976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1307.2万吨,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人从1985年的485.7元增加到1988年的699.6元,年均增长13%,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1.6下降到1988年的48.5,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988年~1992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4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2.5%.这一期间,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逐渐减少,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文件.这些对稳定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8年的227.4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330.1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3.9%.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307.2万吨增加到1992年的1568.7万吨,年均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699.6元增加到1992年的995.1元,年均增长9.2%,恩格尔系数从1988年的48.5上升到1992年的51.7,与上一阶段比较农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1992年一1996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较快增长.4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6.6%.1992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1993年7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地位,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这一期间,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的出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96年一2003年,辽宁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负增长,由1996年的16.02万万人,减少到2003年的13.O4万元/万人.这一时期从国际环境看,1997年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及辽宁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国内环境看,在控制通胀政策的惯性作用下,出现了产品供过于求,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物价持续回落.这一时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804.74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21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一0.03%.粮食产量从1996年的1660.1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498.3万吨,年均增长一1.4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2150元增加到2003年的2934.2元,年均增长4.5%,恩格尔系数从1996年的56.5下降到2003年的43.2,说明这一时期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3年一2009年,这一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在2003年~2004年的快速增长后,2005年、2006年经历了徘徊阶段,从2007年开始又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把“三农”问题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各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人,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06年~2009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1738.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704.6亿元,年均增长10.9%.粮食产量从2006年的1767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591万吨,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4049.4元增加到2009年的5956元,年均增长13.3%,恩格尔系数从2006年的41.2下降到2009年的36.7,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
2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构建了劳动生产率决定模型.模型中,因变量为劳均农业产出,自变量包括:人均耕地面积;灌溉率,即有效灌溉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重、劳均化肥施用量;结构调整系数,用林牧渔三业的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加以表示;机电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等,原始数据略.采用应用面板数据(paneldata)计量模型对原始数据作实证分析.将劳均农业产出(y)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均播种面积(X1)、结构调整系数(X2)、劳均化肥施用量()、灌溉率()、机电提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X5)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数量级差距较大,我们对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则模型的形式为:LnY=OL+卢lX1+卢2+卢3X3+卢4+5X5+s运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分析模型中5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做回归分析,估计模型的参数。
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3.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林牧渔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林、牧、渔业发展迅速,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0.9%上升到2009年的60.4%,农、林、牧、渔的产值构成由1978年的79.1:2.2:14.3:4.4调整为2009年的33.8:2.6:43.3:16.3,牧业、渔业发展发展很快,同时农林牧渔服务业有了很大发展,由2003年的33.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7.8亿元.今后辽宁在协调发展农林牧渔的同时,结合辽宁实际,进一步挖掘渔业与牧业资源,根据渔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沿海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渔业资源的附加值;二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发展中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由1978年的1117.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860.3万吨,2009年减少到1591万吨,其中主要是玉米产量下降较多.棉花、麻类产量锐减,棉花由1978年的23372吨较少到2009年的956万吨,麻类由1978年的14994吨减少到2009年的9吨,主要是由于产量较低,农民种植棉麻的面积缩减.蔬菜产量则从1978年的652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604.4万吨,较好的满足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蔬菜的需求.伴随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辽宁应该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一方面,在保障粮食稳定生产的同时,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减少大宗粮食的生产,增加杂粮的生产,满足居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中消费者对相关商品的需求.
3.2推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走高产、优质、高效、环保之路.在耕地面积日趋减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通过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品种,大力推广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实现良种、良技、良好相配套;二是做到科学施肥,提高土壤效力.为了提高产量,农民更多的选择增加化肥使用量.然而,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农业存在边际报酬递减,同样的产出,需要投入更多的化肥,这不仅会降低土壤肥力,同时也会增加农民负担.而科学施肥不仅会减少投入,还会保障土壤肥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下放到基层,通过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能力.
3.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增强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然而,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人问津,原有的水利设施因无人管理处于弃用状态,农民常常因为浇灌不及时遭受自然灾害之苦.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提高机电灌溉水平和灌溉效率.实证分析表明,机电灌溉率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加大农业投入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提高机电灌溉率提高灌溉的效率,采用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4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改善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大城市工业生产能力和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向县域延伸,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多元投融资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信息化服务.重点支持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优质品牌.努力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装备农业,加强农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