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安置移民后期工作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存在的问题
巫山是三峡工程重庆库区首淹首迁县,全县淹没陆地面积49.27平方公里,涉及14个乡镇、60个村,淹没线下耕园地及河滩地2.7万亩,需动迁人口8.5万人,其中农村4.6万人。由于安置条件差,生存环境低劣,现已安置的农村移民存在着未安稳和致富难等现象,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危及社会稳定。主要问题是:
巫山县安置农村移民的土地有两类,一类是开荒地,另一类是外迁移民走后所剩土地。这些土地质量差、土层薄、路程远、坡度大、基础设施不配套。因此,许多移民只顶了名,认了帐,至今未种粮食作物,有的甚至看都还没去看一眼,位置不知,地界不清,杂草丛生。一是土地少。据调查,在全县兼业安置移民中,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约占22%;人均耕地0.3亩至0.5亩的约占25%;人均耕地0.5亩至1亩的约占总数的8%;人均耕地1亩以上约占45%。从上述调查的情况看,安置移民耕地在0.5亩以下的约占总数的47%。如此少的土地,移民不可能依靠它安稳致富。二是土层薄。巫山县开垦的土地大都属于典型的荒山坡地,石头多,土层薄。划给移民后,移民无法种植粮经作物。据调查,土地厚度在5公分以下占30%;5公分至10公分占40%,10公分至20公分占20%;20公分以上占10%。如:培石乡培石村1社移民谭少权在8分地的安置地上种了10斤小麦种,因为土质差土层薄,仅收14斤小麦。巫峡镇南陵村退耕还林300亩,种植的品种是柏树,由于坡度大、土层薄等客观因素和移民自身的人为因素,现种植的柏树苗成活率不足10%。三是路程远。蓄水后,移民就近土地和好地已被淹没,所开垦土地在较远的荒山荒坡。据调查,移民安置地在3公里以内的占15%;3公里至5公里的占75%;5公里以上的占10%。移民在种植时,有的要先坐车再乘船后爬坡,有的是先乘船再坐车后翻山,严重制约着移民的生产。四是坡度大。农村移民安置土地坡度大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也是阻碍移民安稳致富的一个严重问题。据调查,农村移民安置挂钩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下的仅占35%,25度至40度的占60%,40度以上的占5%。由于坡度大,不能保持水土,易干旱,若再改造,则成本高,难度大而不改造,则不能种植。五是基础设施差。一无水,荒山荒坡开垦后,没有修建水利工程。二无路,原所走之路因长江水位的提高而被淹没,现未修建人行路。移民要到安置地种植农作物,则需淌水过河,翻山越岭,有的甚至徒步10多里,给移民增加了劳动难度。
(二)移民兼业安置极不稳定
巫山县兼业安置农村移民的土地大都在0.5亩以下,他们原打算依靠自身所处地理位置从事二、三产业。但没想到长江水位升高后变化巨大,许多行业消失,兼业渠道不多,兼业渠道不稳。一是原打算靠水吃水,依靠长江“吃码头”,现许多码头被撤消,移民无事干,如培石乡、巫峡镇南陵村等地,就存在这些问题。二是旅游景点的变化,导致兼业移民无业可兼。双龙镇后靠安置移民原大多在小三峡的马渡河口经营旅游产品和餐食业,现在由于水位的升高,经营场所淹没,从而使他们失业。三是自谋职业无业可谋,生活出现困难。一部分在巫峡镇的空挂户,安置后既无经济收入,又无生产安置补偿,有的移民生活已经出现困难,这部分人问题不解决,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另一部分是占地移民和江东、龙门等地的后靠移民,土地少或没有土地,靠自找门路生存,但大多数人现在无业可就,生活有问题,反映较为普遍。四是搬迁搬失业,经济收入明显降低。一部分是巫峡镇的少数进镇移民和占地移民,老城时,在住宅里开店做生意,基本上能养家糊口。但到了新城,住的是统建房,多数把补偿用于购房,想做一点生意既无场地又无本钱,从而失去生活来源。另一部分是农村移民。未搬迁前,有的农民种有柑桔,建有渔塘,收入可观。而搬迁后,渔塘、柑桔地淹没,从而失去主业,经济收入大幅度减少。
(三)移民弱势群体生活困难
据调查,移民中的弱势群体约占移民总数的20%,个别地方达到30%,主要是无劳力、身患疾病和弱智等,又不符合外迁条件,只能后靠安置。未淹没前,由于土地较好,靠地还能维持生活。搬迁后,因没有了良好土地,又无能力外出务工挣钱或经商,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三、对策与建议
加强对移民实施后期扶持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英明决策,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移民条例》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从三峡电站的电价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设立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分配给湖北省、重庆市和接收外迁移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用于移民的后期扶持。贯彻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解决巫山移民安置后存在的问题,让移民安得稳和逐步能致富,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因地制宜,落实规划,选准项目,方法灵活,形式多样,扶持到位。现对巫山农业安置移民后期扶持建议如下:
(一)提高认识,尽快规划,加快农业安置移民后期扶持步伐
面对巫山农业安置移民确实存在未安稳和不能致富的现状,建议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快农业安置移民后期扶持步伐。一是充分认识农业安置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紧迫性。从该县移民安置总量情况看,农业安置的移民人数不算多,但因为多种因素,这部分移民生存环境差,生活有困难,发展无项目,致富无门路。加上他们自身素质差,底子薄,观念落后,依赖思想严重。若政府不及时加以引导,给他们创造一些有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旦补偿费用用完,就再无生活来源,移民就会找政府要饭吃,稳定的巫山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真抓实管,强抓硬管,活抓死管,给移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空间,尽快安稳致富;二是切实加强领导,及时建立农业安置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县农业安置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政策研究、规划制定、项目落实、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使之有人抓有人管,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此项工作依法有序开展;三是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村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建议政府采取先由各乡镇编制出能适应各自发展且又能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问题的规划,然后由县政府根据各乡的具体情况,按照国家政策,编制出一套既适合各乡镇特点,又能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的经济发展规划,尽快上报审批,及时组织实施,让广大移民有所盼和尽早受益,确保社会稳定。
(二)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发挥移民安置土地效益
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以农为主始终是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因此,要尽快对移民乡镇的土地进行调整,合理分配土地,解决外迁移民走后剩余土地乱占乱用和撂荒的问题,让农业安置移民有地种,发挥有限土地的更大效益。及时向上争取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抓紧组织农民对土地进行改造,让土地尽早熟化。同时,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确保移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发展空间。及时向上争取退耕还林项目,尽快把25度以上的移民安置地退耕还林。实施退耕还林要确保质量和效果,从规划抓起,到种植、管理等都要严格把关,层层落实责任,坚决杜绝退而不管的现象,让退耕还林真正退出成效,成为解决移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三)加强技能培训,广辟就业渠道
该县农民普遍素质差,观念旧,求生本领弱。后靠安置移民的素质比整体素质还差,大多数移民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且弱势群体还要占一定比例,若不对后靠安置移民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科技知识水平,开发劳动力资源,要达到安稳致富的目的,可能不现实。因此,必须加强技能培训,广辟就业渠道。一是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农业科技化。由科技、农业部门等,根据扶持项目,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培训移民的种植、防病防虫、管理和加工等技术,让移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二、三产业,逐步实现安稳致富的目标;二是加快劳务输出进程。采取政府牵线搭桥、个人自找门路等办法,着力把剩余劳动力输向广东、海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让他们在那里务工挣钱,学技术,学管理,学知识,然后把资金、技术带回来,在家乡发展,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三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如:开发神女溪、鳊鱼溪等新的旅游景点,让更多的移民从事二、三产业,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四是加大库区巫山产业“空虚”问题的解决力度,请求国家、市上在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巫山产业发展,解决农业安置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五是加强巫峡镇的社区建设,让更多的兼业人员和自谋职业人员进入服务行业,为单位、社区提供服务。
(四)积极解决移民弱势群体生活困难
对农村移民弱势群体,建议政府尽快进行调查登记,建档立卡,区别对待。对因搬迁经济损失大的这部分人员,主要实行项目和政策扶持,引导他们从事二、三产业,并在一定时期内减免经营税费,让他们尽快富起来。对因疾病暂时困难的人员,实施社会救助和政府救助,让他们尽快脱离弱势群体之列。对智力低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行农转非,政府将其纳入低保之列,对他们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