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乡村职教的城镇化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
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根据社会职业(职业岗位或职业群)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以及人的生存发展对职业的需要、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教育手段,培养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生产或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依据是职业,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由于职业的社会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由此而产生的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多重性。职业教育具有政治功能,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经济功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通过促进就业,实现经济高效增长;具有文化功能,是社会文化富集、传递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社会福利的功能;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职业技术教育还具有审美功能,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美、最宝贵的才能,职业技术教育为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人,使人职业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使受教育者达到职业资格的取得、保持或转变的质量要求。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各级人才保持合理的比例,使劳动人口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效率的智能群体,通过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建立以机会平等为原则的,以自身条件为录用标准的就业格局,有助于形成社会开放型分层体系,减少社会不平等、冲突和磨擦,对社会起到整合作用,使每一个劳动者在就业前就能享受到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教育,在每一个劳动者需要的时候能够受到补充,提高其转业的教育,从而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社会劳动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使之不断适应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要求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促进充分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为实现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为促进社会进步、安定提供技术,智力支持。
二、职业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的“蛋鸡效应”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于经济落后,社会发展滞后,而经济落后的原因又在于技术缺乏、人才缺乏和教育落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十分难解的死循环,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教育优先发展:而落后的经济又不能给教育足够的支持,使教育落后,而落后的教育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更加落后。如果把经济比作蛋,教育比作鸡,就构成了类似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蛋鸡”命题。多少年来,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的“蛋鸡”效应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近几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1年占全国总人口73%的农村人口所依赖的第一产业创造的GDP只占整个国民经济的15.2%。当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366元。农业基础地位仍然很薄弱,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的社会组织化程度低,投入和产出水平低。解决目前农村中存在的困难的主要途径就是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对传统农业的再造,是用新的产业置换农村落后的产业,对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实行重组升级,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资源支持。农村城镇化是对农村传统农业社区的再造,它是在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基础上,通过利益驱动和政策导向促进农村工业、服务业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变农村社区为城市社区,变农民为城市居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空间和产业组织社会化的条件。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又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我国农村大多数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原始而单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以原始就业的方式进入农业生产过程,他们普遍面临发展无资金、无技术,接受教育也无条件的困境。根据湖北省财政厅有关专家测算,2002年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市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来自财政预算内经费加上按规定两税新增部分。按口径计算这两部分只能占当年教育支出测算需求的51.6%,加上正常的学杂费收入三项合计占其需求的74.9%,尚有25.1%的资金缺口。过去这些支出在义务教育紧缺的情况下,主要是依靠向农民摊派。农村税费改革后必须由政府承担。按目前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n%由省地负担,而中央负担仅有2%左右。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方财政都是“吃饭”财政,要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增加的资金缺口是非常困难的。以致大部分农村地方政府把教育当财政的包袱。农村义务教育如此,农村职业教育就更不好过,在资金、校舍、师资、生源、实验、实习场所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有的职业学校为了生存被迫转向普通教育和学历教育。其实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与教育”的两难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如果都局限于部门本位的需要看问题,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经济部门都无法解开这个陈年已久的结。如果站在国民经济的整体的高度,农村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又是同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的最终着力点都在于中国农村的农民。农业现代化主要改变他们的赖以生活的产业结构,实现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城镇化是对传统农村农民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把农民改造成为适应城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而职业教育正是促成农民适应这两大转变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发生作用的基本方式就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卜,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技能的培养,把传统农业劳动者改造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城镇二、三产业孺要的新型劳动者,在技能教育的同时,职业教育也对农民施加道德、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引导他们成为适应都市生活的新型社会群众体,从而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双森。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教育也是一项投资,它的功能就是通过对人进行以职业为中心的技能教育、培养,把人力资源改造成为适合市场投资需要的生产要素,促进充分就业,使劳动的供给者取得可以预期的高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增长。所以教育的效益取决于教育投入所达到的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程度。目前在我国农村经济薄弱的条件下,教育发展必须要自觉适应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的需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实现经济和教育的良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把职业教育纳入农村普通教育的范围,对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从小学到中学的一贯制的职业技术教育,要彻底摒弃重视“升学”,轻视“就业”的错误观念,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对于农村广大的青壮年农民,国家应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通过各种项目资金,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国家也应以立法的形式,废除我国城镇社会经济管理政策法规中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生活的种种不公平的规定,实行城乡一体的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以提高农民自觉投资、自我提高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享受职业教育由政府推动变成每个农民自觉行为,成为农民全面发展地一个重要的部分。
三、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它是彻底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它不仅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常要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技术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比重大,但现有的文化程度状况使农村人口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需要。就全国范围的统计数字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技术教育的只占3.4%,没有接受过技术培养的高达76.4%。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人数占从业人员的39.5%,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5岁以上的文盲仅在新疆、宁夏、青海、四川、重庆五省区就达到了1945.73万人。因而必须对农民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二)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必然产生并形成新的职业岗位群农业现代化是对农村传统产业的建设性的摧毁,它首先表现为用先进的生产力替代传统农业中落后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同时形成全新的农村产业结构,重新配置农业资源,使基于传统农业的农村职业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内容和技术标准要求都迥然不同的新职业,造就全新的农民,使农民职业专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职业的社会声望。农村城镇化是对农村社区组织的建设性的重构。它通过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和集中,实现农民从农村组织向城镇组织,从乡镇生活到都市生活的过渡。这种社会结构的转型必然形成对城市管理型、建设型、服务型人才岗位的巨大需求。
(三)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使广大农民自觉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现代农业和现代都市生活都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能的取得和提高是实现和丰富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多•舒尔茨曾经指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则是贫困的关键”。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由于农业职业教育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农民对接受职业培养尚缺乏积极性。加之受“升学做官”思想的影响,农村职教发展状况不容乐观。199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2.2万所,经过调整,2001年有中等职业学校1.8万所,校均规模655人。200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n64万人,其中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335264人,只占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2%,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吸引力不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状况,就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它能够直接地以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职业声望的形式激发农民对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渴求,形成对职教的广泛认同。
(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为职业教育产业化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农业现代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使我国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的职业属性乃至职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部分人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少,没有或很少有城市居民所固有的“特权”等陈旧观念,容易接受市场的选择,因而是中国职业教育产业化数量最大,职业影响成本最低的基本人群。这个巨大的社会需求,单靠中国自己的职教力量是无法有效开发和运作的,必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来实现中国职教的产业化、现代化,为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农业现代化和农布们成镇化对中国职教的挑战主要集中在职教要实现从单纯的培养人才转向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相结合,转向为我国就业大战略服务,要对传统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结构,办学条件进行全面改造重构,树立新的人才观、职业观和教育观,要改变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不幼民务只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专「1职能的观念,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
农业现代化和猫寸城镇化对我国职教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形成的以城市经济和城镇人口就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教格局我国教育资源,包括大部职业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而城市人口只点全国总人口的30%左右。由于二无结构的阻隔,农民长期被排斥在职业教育体系之外,这也是我国职业学校规模偏小的原因。如果按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提出的规划“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年招生规模达到35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每年为800万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实施多种形式的转移前培训,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服务方向和结构调整。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摊机制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教育成本由受教育者、国家和地方财政负担,地方财政承担主要部分。对于继续教育,其成本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但考虑到我国农村与城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家在职业教育成本分摊问题上应区别对待。对于面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为“三农”服务的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农民收入和广大中西部地方财力薄弱的实际,实行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对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进行扶持,以降低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负担,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教育、特别是享受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框架下,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的补贴和支持也是最符合国家贸易公平原则的政府措施。政府应结合我国国情,利用政策机制,逐步改变我国教育中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在高等教育中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方向,并把投资重点转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我国能承担精英教育的高收入家庭毕竟是少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英型”人才也是少数。国家不应把只有少数家庭能承担,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的普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三)把职业教育作为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从实用化、终身化入手,建立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职教体系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为中心,在不削弱职教政治功能的前提下对受教育者进行终身的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概念是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委员会根据其成员保尔•朗格朗的提案而确定的。1972年终身教育原则在以埃德•嘉•富尔为主席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学会生存”为标题出版的报告里,在国际范围内肯定下来,报告中提出我们建议终身教育应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教育方针的主要概念。受此影响,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提出职业前途教育(生计教育)的设想,认为生计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而不是职业学校学生的课程的一部分,应贯穿于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专院校,具体作法是在现有的普通课课程中,提供更多的有关劳动和经济的教材,在职业课程中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材料,为所有的学生和儿童开设讲授基础知识和职业知识的综合课程。美国的观点和作法是实现终身教育较为科学而务实的设想,终身教育的实质是职业教育与人不断适应社会环境需要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教育要不断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所引起的职业变化的要求。其基本内容是以职业前途教育为基础,以服务就业为目标,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贯通和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
我国职教应该把对农民进行终身教育,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服务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对农民特定领域知识、能力和综合领域的知识技能进行长期的培训,对农村教育的各个方面如资金、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在保证重点的条件下,按终身教育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运作,不可盲目求快求全,不能一墩而就。要不断引导农民对提高职业能力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把加强终身学习作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主要手段。结合农村终身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职业教育应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深入基层,深入经济发展第一线,以初级职业教育为依托,以扫除文盲、科盲教育为突破口,在实用技术的传授中渗透系统的科技理论知识。把当前的需要与将来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成为最受广大农民欢迎的社会事业。第二,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面向社会,为我国农村每年需要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提供多种形式的普通技术教育培训。第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紧跟时代技术发展的前沿,培养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是我国劳动力密集产业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发展态势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加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是突出其职业性特点,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也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社会认同感的主要着力点。在这方面湖北省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所倡导的“一高、一专、六会”的职教模式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职教要立足于实用,服务于就业,不断创新,努力从普通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阴影下走出来,创建全新的教育文化。国家也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借鉴德国、日本发展职教,振兴国家经济的成功经验,逐渐形成以职教为主体的国民教育体系,以低廉高效的职业技术来支持社会进步、社会稳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技能、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