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方农产业转型升级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农产业转型升级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地方农产业转型升级思考

1影响杭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

1.1产业本身发展的薄弱环节分析

1.1.1茶叶主要存在品牌鱼龙混杂、无性系良种率偏低、基础与配套设施薄弱、专业市场建设滞后、茶叶的深度开发率低、采茶劳力短缺价高、绿色壁垒影响出口等七大产业发展瓶颈。其中西湖龙井茶主要问题是优良群体种的提纯复壮和保护、西湖龙井茶传统手工炒制工艺的传承、生产过程的质量规范管理、特色品牌的保护与提升还需进一步加强;径山茶主要问题是茶园品种老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有待提高;千岛玉叶茶主要问题是公用品牌的管理和宣传力度不够、产业发展投入不足。

1.1.2蔬菜主要存在蔬菜基地规划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环境堪忧、质量安全隐患猶存等发展瓶颈。其中,山地蔬菜产区主要问题是基础与配套设施薄弱、产品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鲜销蔬菜产区主要问题是种植面积锐减、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稻区蔬菜发展速度缓慢;加工出口蔬菜产区主要问题是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绿色壁垒风险大。

1.1.3水产主要存在空间拓展受限制、养殖与加工业发展不平衡、水域环境污染与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贸易壁垒与出口受阻等发展瓶颈。其中仿生态鳖主要问题是质量安全隐患、市场价格波动;南美白对虾主要问题是自然灾害性天气、国际市场价格和出口风险。

1.1.4畜牧主要存在畜牧业用地不足、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难度大、饲料资源缺乏、疫病防控形势严峻、质量安全不容乐观、产品加工率较低、市场风险大等发展瓶颈。其中,生猪重点是疫病防控和污染治理严重制约持续发展。

1.1.5水果主要存在设施水平参差、加工能力缺乏、品牌营销落后、优良品种开发不够、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等瓶颈问题,如大棚草莓主要问题是优质种苗繁育压力较大、一般农户对设施投入不足等;蜜梨主要问题是抗旱设施较差、精品果规模生产能力欠缺等;柑橘主要问题是品种结构老化、管理和营销水平有待提高等。

1.1.6蚕桑主要存在桑苗繁育基地不足、蚕品种更新不快、蚕种生产能力下降、蚕茧收购秩序不规范等瓶颈问题。

1.1.7中药材主要存在着规模小、管理粗放、良种繁育体系薄弱、市场价格波动大、产品加工附加值低等问题。

1.1.8粮油主要存在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粮食用地资源压力大、单位面积产量难有突破性增长、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积弱不振等发展瓶颈问题。

1.2品牌培育提升的薄弱环节分析

1.2.1生产分散、质量不稳影响了品牌的创建目前杭州的农业经营仍以千家万户为主,在种子种苗的供应、技术标准的实施、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难以做到一致,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创建品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蔬菜为例,据初步调查,规模种植基地比例仅占14%,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要求高与生产组织化、产业一体化程度低的矛盾突出,农产品追溯主体不明显,质量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品牌创建的基础。

1.2.2品牌多杂、品牌意识不强影响了品牌效益的发挥杭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仍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部分经营者文化素质较低,对创品牌不够重视,品牌意识淡薄。

1.2.3监管不严、治理不力影响了品牌的生存环境优质农产品品牌与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密切关联,需通过很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然而由于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品牌的力度不够,影响了著名特色品牌的形象。

1.2.4营销不畅、资金不足影响了品牌的发展壮大杭州市部分农产品质量、品质等具有较强的优势,然而农产品加工经营没有获得大规模工商资本的注入,使农业企业难以建立完善畅通的营销渠道,难以开展全面的宣传推介。投入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杭州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1.3经营主体发育的滞后问题分析

杭州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其他农业经营服务组织等,近年来,虽然组织化、规模化特征明显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主体,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四方面的不适应。

1.3.1生产规模普遍偏小杭州市农村人均耕地仅0.62亩,多数农户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在5亩以下。据调查,全市100亩以上的规模化基地,茶叶占30%,蔬菜、水果、蚕桑占10%左右,粮食仅占1%。

1.3.2经营主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据农业普查,2006年末,杭州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0.7%,初高中文化程度占57.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8%。同时,农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认识普遍不足,农村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才起步。因此,目前农业经营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能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

1.3.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占主体多数的低素质农户,在缺乏社会化分工的情况下,充当了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角色,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只是勉强支撑而已。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小、组织不规范、连接不紧密。同样,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合同、保护价订单较少,削弱了对农民的带动力。

1.3.4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较慢近年来,全市涌现了一批面向农业全程服务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组织、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民间研究所)、农资连锁经营服务公司等,但总体上发展较慢,服务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市场化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1.4农业功能拓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4.1对农业多功能的认识不足2008年,杭州市农业产值比重仅占GDP的3.7%,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一部分人,甚至一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农业的作用不大,对“米袋子”、“菜篮子”农产品供给保障的战略安全、城市农业“绿肺”的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的社会稳定、休闲观光与创意农业丰富人们的生活内涵的作用认识不足。

1.4.2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与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甚至结构性下降,形成了部分农产品“新剪刀差”现象,影响了农业技术应用的到位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限制了农业经济功能的稳定发展。

1.4.3农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规模生产经营程度较低、现代农业主体发育滞后、农业发展模式创新推广较慢,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限制了农业社会、生态功能的拓展。

1.4.4农业多功能的协调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农业功能多元化发展是构建“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由于其涉及农业、国土、旅游、贸易、环保、文化、教育、财政等多部门的职责,目前,在规划引导、用地政策、服务管理、文化宣传等方面缺乏部门的统筹性和协同性,统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2优化产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途径

2.1优化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1.1以强化产业功能区建设为载体,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发展传统基础产业以稳定粮油生产,加强生猪、叶菜、常规鱼等“菜篮子”基地建设为重点,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按照“落实责任、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创新机制、长效建设”的要求,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保护提高粮田综合生产能力。要拓展功能区建设内容,从粮食拓展到蔬菜、生猪、奶牛、常规鱼等产业;要延伸功能区建设范围,从市级延伸至县(区、市)、乡(镇)和村,实现四级联动;要提升功能区建设水平,大力推广各种稳粮增效、种养结合的生态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环保、高产高效、农民增收。

2.1.2以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为重点,提升优势产品生产水平,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培育优势特色品种、著名农产品品牌,发展“精品农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畜牧业要着力建设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的优质畜禽商品基地;渔业要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名优品种,推广健康养殖;蔬菜要选育、开发、推广优新特品种,积极发展城镇周边的鲜销蔬菜,建设平衡补淡的山地蔬菜基地;茶叶要巩固、提升、优化十大名茶,做强做大以西湖龙井为代表的茶叶品牌,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蚕桑要优化品种结构,建设优质茧生产基地;水果要保护和提升著名传统品牌,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特色小水果,打造精品果业;中药材要保护杭州优质中药材地方资源,发展石斛、山茱萸等名贵中药;花卉重点引进新品种,发展节日时令高档盆花。各优势特色产业,均要以区、县(市)为单位,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对品牌进行整合提升,探索建立“一带一区域一品牌”的创建机制,形成农业品牌拳头。

2.1.3以开拓农业多种功能为切入点,深化都市农业建设,积极培育现代新兴产业要依托各地的农业主导产业、自然资源,努力挖掘与农业相关的地域历史、人文典故,运用科技、文化艺术等创意手段,丰富农业内涵,把农业与教育、体验、旅游结合起来,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产业为依托组织开展开茶节、桃花节、中药材节、枇杷节、草莓节等农业文化节庆活动,带动农业休闲观光和特色农产品销售。把目前已形成的休闲观光农业气氛搞浓、水平提高、品牌提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2转变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2.2.1创新农业机制,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创新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共赢的产业化利益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行合同订单农业,提高农业企业、合作社的带动辐射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

2.2.2创新农作制度,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农作制度,发展集约、循环、生态农业,深化农业创业创新典范创建活动,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健康养殖、水旱轮作、间作套种(养)、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2.2.3培育新型主体,促进农业经营理念转变首先,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工商企业、农村经纪人、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等从事农业生产开发,投资创办家庭农场、农庄、农业公司等农业生产企业。其次,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一批加工流通型为主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尤其要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集团,要积极扶持引导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企业。第三,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自我合作服务;鼓励支持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农村经纪组织、农机租赁组织、科技信息服务公司、民间研究所、农业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经营性服务;大力发展粮食、农机、植保、土肥合作社,实行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统一服务。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要着力改变目前与农民结合不紧的状况,变松散为紧密,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之成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取得“双赢”。

2.3提升层次,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2.3.1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提升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象征。要优化资金、土地、科技、人力、政策等资源配置,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应用,进一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挖掘设施农业综合利用潜能,建立一批具有杭州特色、规模化、高质量、高效益的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围绕杭州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布局,根据产业基础、经济条件、气候特点、资源优势、生产习惯和农民的生产能力,引导利用低丘缓坡、山垅、海涂和中低产田等土地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大棚(棚架)及配套设施、微蓄微灌及配套设施、规模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农机装备设施。

2.3.2发展加工流通业,促进农业产业延伸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研发中心。不断创新营销思路,大力培育营销主体,加强以市场交易、网上销售、产品物流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杭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基础,强化农业产业强县强镇和农业产业状元镇(乡)建设,推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优势产业规模集聚和农业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集聚区,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一二三产集聚,集观光、休闲、娱乐和工程化生产、信息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2.3.3发展农业服务业,促进农业功能融合要统筹布局农业功能区划,重点强化农业经济功能,大力拓展农业生态、社会、文化功能,以发展农业服务业为切入点,促进农业多种功能的融合。一是面向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介组织,推动农业产业社会化分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发展农业经济功能;二是依托农业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和体验农业,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和农家乐旅游特色村,结合当地自然风貌和山水资源,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历史名村型、产业集聚型、主题开发型的“风情小镇”,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农业的社会功能。三是积极培育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加快农产品进超市的步伐,达到不但杭州的农产品有竞争力,而且杭州的农产品市场同样具有竞争力的目的。

3促进杭州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3.1科学制定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先导。建议根据都市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杭州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成果、上下联动,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全市各级以大项目带动,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促进优势产品发展,进一步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为了使农业规划更具可操作性,要将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区、县(市)的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统筹发展。

3.2加大政策投入

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出台一批支农惠农政策,优化整合资源,设置一批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载体,构建杭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设计“农业产业功能区建设项目”,深化粮食、蔬菜功能区建设,范围从粮食、蔬菜拓展到生猪、奶牛、常规鱼等“米袋子”、“菜篮子”产品,进一步强化农业的供给保障功能。二是设计“设施农业发展项目”,出台《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一批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实施一批设施农业配套项目,提升主导产业的设施装备和生产集约化水平。三是设计“农业品牌提升项目”,按照“一带一品牌”的思路,做大做强农业品牌。四是设计“产业主体培育项目”,完善主体带动农民的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完善支撑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综合服务手段和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和统一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保障农业发展安全。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实现生产与销售有效对接。五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