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推广及成果转变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推广及成果转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推广及成果转变

1科研+经营公司———院蔬菜研究所+杭州三叶蔬菜种苗公司

1•1模式运行

杭州三叶蔬菜种苗公司是市农科院下属的集科研、生产示范和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国有专业种子公司,成立于1990年。公司围绕蔬菜产业发展,以蔬菜研究所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为重点,努力探索“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科研示范和推广应用模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种子种苗工程,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叶”牌杭茄系列茄子和“采风”系列辣椒,自繁自育蔬菜品种20余个,为杭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优良种子和优质服务。2007年公司组织科技人员申报科技攻关项目、种子种苗工程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项,立项6项,到位资金52万元;引进萝卜、西兰花、春甘兰、辣椒、花椰菜、樱桃番茄等新品种30个,安排各类品种对比、观察试验6组,筛选出适合杭州市种植的新品种9个;在杭州本地和苏北等地建立成果转化基地(种子种苗基地)27hm2;在淳安、桐庐、建德、临安等地建立采风三号、杭茄一号、杭茄三号等蔬菜新品种示范基地200hm2;以项目为基础,以品种为突破,以种子为抓手,以示范促应用,加快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2006和2007年度,公司累计销售各类蔬菜良种28.4t,销售额318.7万元,良种推广应用面积25500hm2,产值175048.1万元,用种农户可增效97370.3万元;其中公司自产品种数量22.3t,占经营数量的78.5%,占销售额的90%以上。

1•2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应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或产品的商业化推广和转化。推广和转化的范围不受行政区域和对象性质的限制,推广、转化的面积、范围、规模大小不定。

2科研+农村专业合作社———院水产研究所+杭州天和水产合作社

2•1模式运行

杭州天和水产合作社批准成立于2005年8月,目前有社员114家,联系农户200余家,社内有养殖池塘650hm2,涉及养殖面积达800hm2。拥有温室、大棚、环道、孵化池等配套齐全的虾苗、鱼类繁育设施,年可供虾苗3.5亿尾,普通鱼苗3.8亿尾,名优新特鱼苗2.0亿尾左右。2005年杭州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将其列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基地,与合作社共同开展技术研究、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合作社成员原来以养殖四大家鱼、鲫鱼、鳊鱼、河蟹、罗氏沼虾、珍珠蚌、甲鱼等为主。开展合作后,水产所首先积极指导成员调整养殖品种,迅速推广引进开发的新品种。水产所向合作社提供名优新特品种三角鲂、杂交太阳鱼、长吻、杂交鳢、翘嘴红、蒙古红、花、唇、丁、梭鲈等新品种20多个,并协助引进和开发新品种,如花鲈、湘云鲫、日本中华鳖等,目前合作社年养殖产量达2400t;其次帮助成员拓展养殖范围。在提供优质苗种的同时,积极指导发展日本锦鲤、金鲫、朱纹锦等观赏鱼的养殖,现合作社年产日本锦鲤等观赏鱼500万尾以上,为合作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第三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共同申报和编制了萧山区和杭州市的地方标准《无公害三角鲂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长吻生产技术规程》并在合作社内和其它养殖单位应用,使标准化无公害养殖技术迅速得到推广。第四是科研协作攻关。共同开展了《三角鲂高产健康养殖技术及示范》、《太阳鱼规模繁育及示范推广》、《长吻苗种繁育及产业化》、《观赏锦鲤引种及选育研究》等项目的科研协作和攻关,极大地促进了新品种、新模式的生产、开发能力,也为这些技术和成果的下一步推广、转化打下了基础。

2•2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应于种(养)技术要求高,更新换代快,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或品种。通过合作,科研部门能较快、较好地完成科研任务,出成果,出技术;应用单位也提前介入,为科研成果和技术的推广、转化打下了基础,迅速使成果和技术在一定范围内率先转化应用,从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双方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3科研+研究或推广项目———院蔬菜研究所菌种站+“利用桑枝条屑栽种食用菌”项目

3•1模式运行

江、浙地区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桑园面积大。以往每年春蚕饲养结束后,由于桑枝条的韧皮部较厚,既不是很好的燃料,也不易加工粉碎,因此往往有大量的桑枝条被丢弃田间、地头(杭州市15200hm2桑园每年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就达10万多吨),既影响农事操作,又污染环境。2005年浙江省及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同时将杭州市院蔬菜研究所菌种站“利用桑枝屑栽培食用菌”研究列为资助项目。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以项目为抓手,开展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首先以桑枝粉碎机的研制为突破口,解决桑枝粉碎难的问题。由于桑枝条的粉碎一直沿用传统的杂木粉碎机进行,一天只能加工粉碎桑枝1000~1500kg;而且每隔20min必须更换一次刀片,刀片极易损坏,既严重制约了栽培规模的扩大,又给农户增加了生产成本。为此,课题组人员专门外出考察,并与机械制造企业联合开展桑枝粉碎机的研制工作。目前新研制的粉碎机每天可粉碎桑枝5000多公斤,已供应菇农使用30余台,深受欢迎。其次是以培训为基础,精选落实科技示范户。2007年分别在杭州市农科院、淳安县威坪镇、梓桐镇和建德市大同镇、梅城镇等地举办6期“利用桑枝屑栽培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450余人次。在杭州市蚕桑主产区落实利用桑枝屑栽培食用菌的科技示范户8个,栽培各类食用菌200多万袋,带动了近百户农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第三是狠抓菌种质量关,开展巡回技术指导。菌种站首先确保了生产用原种的质量,2007年累计供应优质原种3000多瓶;同时在各菌包生产大户制作菌包阶段,到制作现场进行指导,使生产成品率达95%以上。在出菇管理阶段,除派专人赴各地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外,还进行蹲点服务,现场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受到了广大菇农的好评。2007年在杭州地区淳安县、建德市、临安市、富阳市、桐庐县等的19个乡、镇示范、推广食用菌栽培384万袋(其中黑木耳137万袋、香菇90万袋、秀珍菇等157万袋),预计可采收鲜香菇480t、秀珍菇(姬菇、小白菇)550t、黑木耳85t(干),可新增产值1180万元,农民可增收570多万元。

3.2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应于实用性可物化项目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推广。针对生产中的关键难题和制约瓶颈开展立项攻关并迅速推广和应用项目成果。应用覆盖面广,带动范围大,农民收益高。

4科研+推广示范基地———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级保护地草莓脱毒组培苗繁育推广示范基地

4•1模式运行

1998年杭州市院引进试种草莓新品种“红颊”,2006年1月通过浙江省新品种认定。2007年种植面积达420hm2,占杭州市草莓栽培总面积的25%以上,并辐射到省内、外草莓产区示范种植70hm2。为了加快“红颊”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我们以主栽区———建德市的国家级保护地草莓脱毒组培苗繁育推广示范基地为示范点,致力于草莓良种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从源头狠抓草莓种苗质量,以种苗促推广。由于莓农对组培苗缺乏认识,外加组培苗的价格偏高,莓农购买能力弱及不舍得成本投入,杭州市草莓种苗原来都是莓农自留自繁,导致种性退化、品质下降和产量、经济效益滑坡。为此,我们决定推行日本、欧美等众多草莓生产大国成功的经验———建立草莓良种三级繁育体系,在院本部建立原种苗圃,年繁原种种苗2.5万株以上;在推广示范基地建立一代苗繁育基地,2004~2007年共建立了157hm2的一代苗繁育基地,繁育了675万株的一代组培苗供繁殖用;最后将一代苗繁育基地繁育的二代子苗销售给莓农,从而促进了草莓组培子苗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同时注重抓示范工作,建设精品示范园,以示范促推广。通过扶持草莓栽培大户和育苗大户的形式,以提供组培原种苗、技术指导和帮助销售以及蹲点技术指导等形式建立育苗和高产栽培示范基地,累计建立了150hm2的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平均667m2产量1600kg,667m2产值1.4万元,667m2增收7053.6元,合计增效1622.328万元。

4•2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应于实用性可物化项目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推广。以基地作为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转化平台,辐射指导和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点多,面广,量大,范围、面积和效益等都呈放射状逐级放大。

5科研+科技培训、宣传———院科技处+科技培训、科普宣传

5•1模式运行

科技培训和宣传是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始终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按照“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的要求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2007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4期,受训5906人(次);组织和参与综合性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6次,组织参加农产品安全、农业新技术宣传、展览4次,展出图板41块,发放资料50余种19300多份,科技书籍100余册,提供蔬菜新品种40余种1550多份,全年接受咨询5000多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员的好评,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和支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对各区、县(市)农技推广人员、种养大户、园区、龙头企业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等农技骨干的培训采用“请上来”方式,由院科技处负责举办全市性农业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以杭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市场信息、当前农业生产重点推广的新品种及先进实用技术等综合性内容为培训重点,增强他们指导农业生产和到生产第一线推广技术的本领。2007年举办了全市蔬菜、食用菌、水产、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培训班4期,培训377人次。对农民的培训则采用“走下去”方式,由院各专业所(中心)负责,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开展培训,主要是以单项实用技术为主,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水平。如通过举办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班,为杭州市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培养了22名技术骨干和一大批社员、菇农,2007年学员栽培高温型秀珍菇新菌株—“闽秀”143万袋,共计采收鲜菇560多吨,产值达400万元。建德、余杭、淳安等地的学员通过培训,引进高温型珍稀食用菌新品种—金福菇31.2万袋,新增产值150万元,菇农增收50万元左右。

5•2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应范围广,时间、空间跨度不一,培训内容、规模、对象及方式均可根据需要和情况随时调整。此外,我们还进行了科研+生产大户、科研+农业龙头企业、科研+农业生产公司(农产品出口公司)、科研+农村科技特派员等模式的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探索,也取得了成功,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