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乡村平安创建思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平安县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本世纪来,平安县特色农业经济从无到有,继而进入稳步发展和提高阶段,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可比价),比全区同期低1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低1.5个百分点。
(一)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逐年提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平安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色种养业,西繁东育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0年来,平安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1058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9483万元,年均增长9.89%,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1.76%,牧业年均增长8.41%。由于农业的特性,农业发展的波动是较为明显的,2001年至2006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52%、2.43%、12.22%、14.59%、12.92%、17.66%,在“十五”头三年,波动在9.79个百分点之间,波动幅度较大,后三年波动在2.37个百分点之间,稳定性明显提高,说明自实施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积累了新的发展因素,逐步度过了农业产业单一发展的时期,逐步改变了农业发展的方式,农业的发展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更为稳健。
(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成效明显。2000年以来,平安县大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平稳,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是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2.9%、7.6%、49.4%、0.1%变化为2006年的47.4%、3.5%、45.5%、0.2%,农业和牧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3.4%和40.4%,可见农业发展较牧业快速,但发展的波动幅度较小,分别为4.5、4.1、3.9和0.1个百分点,明显趋于稳定发展。二是在种植业方面坚持“调优、调特、调强”的思路,按照“稳粮、扩优、抓特、提质、增效”的原则,将粮食、油料、蔬菜、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65.6%、26.8%、2.9%、4.7%调整为2006年的57.9%、22.8%、5.7%和13.5%。在粮食作物中小麦、豆类、洋芋的调整幅度更大,分别从2000年53.9%、25.5%、20.6%调整为2006年59.4%、16%、24.7%,波动幅度最高的为9.5个百分点,比粮油菜的波动幅度高0.7个百分点。产品产量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22602吨增加到2006年的33519吨,油料从4960吨增加到6580吨,蔬菜从12364吨增加到44352吨。三是实施畜品改良和2000年的“西繁东育”工程,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全县猪、大牲畜、羊、家禽出栏分别从4.45、0.51、5.78、17.85万头(只)增加到2006年的5.82、0.85、9.49、19.96万头(只),除猪的出栏率稳定在119%左右外,其他牲畜出栏率分别由25.5%、66.2%、104.9%提高到2006年的53.45%、85.9%和178.2%。奶产量增加1820吨,猪、牛、羊肉总产量为6625吨,分别增加672吨、171吨和782吨。“西繁东育”从2000年开始已发展成为畜牧业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发展点,到2006年全县已有牛羊贩运户1073户,育肥户2610户,累计贩运牛17.64万头、羊63.6万只,育肥牛2.79万头、羊26.97万只。
(三)特色农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农业发展的多元化和新的发展点逐步形成,改变了过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并有力地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作物制种、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蔬菜大棚、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作物和瘦肉型商品猪、仔猪繁育、奶牛生产、优良肉牛肉羊、牛羊贩运育肥等特种养殖高效畜牧业已成为新的农业支柱产业,成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撑和主导产业,增强了农业发展的能力,这些产业能够减轻多种不利因素(自然灾害等)对种植业乃至农业发展的影响,对于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和农民增收产生积极作用。经估算,2006年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产值分别达到5346万元和7343万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3315万元和4678万元,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增长9.1个百分点和13.6个百分点。
(四)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成效显著。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平安县按照“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造林力度。累计完成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造林415678亩,其中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9197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69885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53823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中耕地还林种草93200亩,周边荒山造林种草160632亩,林草间作面积达54000亩。苗圃地由300亩发展到900亩,森林覆盖率达23.5%,较2000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7年来退耕还林(草)区域内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扼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经退耕后,这些地区“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小溪的流量也大了”。平安县农业经济自2000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自然灾害以及病害对农业的稳步发展影响仍不可忽视。二是农业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自我发展能力总体上较弱。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营销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四是农业生产安全、优质、标准化发展推进缓慢,不利于农产品进入市场。
二、促进我县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因此,推动平安新农村建设,实现平安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平安农业经济发展而言,本质是发展特色经济,要突出特色,抓住重点,在“特”字上下功夫、做文章。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武装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完善的市场体系营销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1、坚持特色种植业向纵深发展。把马铃薯、杂交油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五大作物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川水、低位浅山充分利用现有温棚资源大力发展以蔬菜、食用菌为主的大棚经济带;浅山地区发展以中藏药材、脱毒马铃薯为主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带;脑山地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发展以饲草为主的新型草业、杂交油菜生产带。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培育马铃薯、杂交油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五大种植业产业基地,扩大主产区规模,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一是发挥区位优势,挖掘潜力,促进全县蔬菜、食用菌生产、加工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以平安、小峡为主的蔬菜、食用菌和花卉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蔬菜、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十一五”期间,蔬菜种植面积争取平均年递增1.5%,食用菌栽培2010年达18万m2。二是继续发展以平安、小峡为主的小麦、油菜制种业,以县种子站、良种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基础,以省农科院为依托,依据地域优势,到2010年建立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10000亩,不断扩大全县订单农业规模与水平。三是继续在沟岔和浅脑山的6个乡镇抓好中药材种植基地、脱毒马铃薯生产制种基地和杂交油菜种植基地,并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到2010年马铃薯制种面达到8000亩,商品薯种植面积达到30000亩,优质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
2、优化畜种结构,大力发展高原无公害绿色、特色畜产品。采取有效措施,借“西繁东育”工程的实施,加大优良畜产品品种的引进力度,加快畜产品品种改良。发挥资金、劳力、设施优势,大力开展牛羊“自繁自育”,积极推广暖棚养畜,人工种草和青贮、氨化、微贮等先进技术,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型畜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畜牧业产业带建设。一是以平安镇为中心,以半径为8公里的白家、中村、西村、古城崖、石家营等村为重点,大力推广黑白花细管冻精,发展良种奶牛,建立奶源基地,构建奶牛产业带。二是以川水地区沈家、石沟沿、东庄、张家寨、祁新庄、下红庄、下店等村为重点,引进杜洛克、约克夏、皮特兰等优良种猪,与当地母猪杂交改良,发展生猪生产与仔猪繁育,构建瘦肉型商品猪产业带。三是以树尔湾、沙沟、拉树岭、新庄尔、阳坡山、上马家、下马家等村为重点、继续推广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优良肉牛品种,发展肉牛生产,着力构建浅山地区肉牛产业带。四是以上郭尔、牙扎、六台、翻身、上唐隆台等村为重点,引进陶赛特、夏洛来等肉羊品种,采用经济杂交和级进杂交,构建脑山地区肉羊产业带。五是继续做好西繁东育工作,推进以拉树岭和下河滩为模式的牛羊贩运育肥基地建设,大力支持自繁自育性家庭中小规模养殖业,为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治理与保护和建设与管理并重,实行“边建设,边保护”,建成一片,成功一片,使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一是继续抓好平安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建设工程,在脑山地区营造以云杉、桦树混交林为主的水源涵养用材林和以山杨、桦树、云杉、沙棘等耐阻燃树种为主的生物防火林带。二是根据上级部门任务要求,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确保每年下达的任务高质量完成。三是继续做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在浅山半浅山区营造以沙棘、柠条为主的薪炭林、水保林;在河湟沿岸及川水沟岔地区营建杂果经济林和青杨低产林改造;在浅脑山地区营造以青杨、河北杨、新疆杨为主的山地林网。
4、加快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要着重发展马铃薯、油菜、蔬菜和猪、牛、羊、奶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附加值,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二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探索产销直挂、物流配送等新的特色农产品流通方式。规范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在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种养技术指导、利益分配等方面形成权责关系,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和营销效率。三是发展能促进市场流通的农畜产品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立以县城为中心,各乡(镇)为依托的农贸市场,重点抓好海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东部农副产品综合市场、活畜交易市场、成品粮油批发市场、屠宰市场、药材、菜蔬等市场的建设、完善和流通。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中介组织。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供销及其它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各类协会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五是积极培养农业经纪人,充分发挥农业经纪人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带头和中介作用。
5、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一是围绕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深入推进多层次、多形势的农业科技培训,每个乡镇建立一个科技示范村,每个村培养10户科技示范户,以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以“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目标”,以“手把手”的方式向农民推广种养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普及率和农民的科技素质。三是继续抓好农畜品种改良、优质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化等技术推广工作,健全育、繁、推、用综合发展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四是加快农产品基地和产品认定认证步伐,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认证进程,扩大认证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