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发展促民生完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近年来,万盛区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立足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整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3.71亿元,同比增长11.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79元,同比增长9.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58元。
一是规模经营步伐加快。坚持“一个长久不变、推进两个转变”的农村土地经营改革方向,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向龙头企业、规模大户、旅游景区集中,通过集中开发、规模经营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截至2009年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0%,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7个百分点。流转土地主要集中用于发展无公害茶叶、猕猴桃、蔬菜等产业。
二是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全力打造茶叶、猕猴桃、方竹笋三大特色产业,2009年,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同比增长14%;产值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30%。茶叶被列为全市三个核心产区之一,猕猴桃被列为全市两个核心产区之一。2010年启动实施了精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力度,提升了产业效益。
三是龙头组织健康发展。着力培育特色基地、培植优势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09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55亿元,增长42.3%。翠信茶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茶叶能力达到700吨。欣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得方竹笋自营出口权,成为万盛区首家出口创汇的农业企业。25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等认证;“翠屏”茶叶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黑山翠剑牌方竹笋被认定为市级名牌农产品,6个农产品被确认为“万盛区知名商标”。45%的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居全市第三。新西南猕猴桃公司与农户共同出资2000万元注册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猕猴桃1万亩。
四是农村扶贫攻坚克难。扶贫资金投入强度逐年加大,2009年,财政投入扶贫资金同比增长107%;培训贫困人口1280人,绝对脱贫人口1320人,同比增长17%和10%。全区现有建卡贫困户11958人,同比下降35%。7个村纳入全市整村脱贫范围,到2012年,全区10个市级贫困村将全部完成整村脱贫任务。
五是万元增收强力推进。区委专题研究万元增收工程,每年投入财政资金500万元,促进农民增收。采取做强特色产业和结对帮扶途径促农增收,按照“一村一特色产业、一户一增收项目”的要求,帮助农户确立特色增收项目。每个贫困村落实“一名区级牵头领导、一个扶贫集团、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名驻村干部、一名产业科技人员、一个企业帮助”的“六个一”脱贫帮扶机制,整合资源落实帮扶措施,促进山区农户增收致富。
六是新农村建设整区推进。按照“村村建设、连片实施、整区推进”的思路,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着力建设城郊型、集镇型、工矿型、景区型、通道型、生态型“六型”新农村。示范村、推进村数量占全区行政村的77%。近三年累计建成10个居民特色聚居点,778户、3195名受地灾威胁的群众实现了安居;累计帮助1261户农村危房倒房户实现了重建,完成“巴渝新居”建设改造922户。
七是农业基础日益夯实。近三年累计建设农村公路124公里,修建农村人行水泥便道350公里。到镇公路通达通畅率均为100%;到村公路通达率为100%,通畅率为78.9%,分别超过全市3.8个百分点、28.4个百分点。2009年解决了3.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销号的目标。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45%,农业机械化率达到39.2%。建成了重庆市唯一一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被列为全国100个示范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到45%,列全市第4位,林权发证率达到97.7%,居全市第一。
八是社保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新农合参合率达95.5%,高于全市2.9个百分点;农村“五保”人员供养率达100%,集中供养率达到40%;村干部养老金实现了全覆盖,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近三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943万元、救灾救济粮440吨,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九是农村文化特色凸显。2009年编撰出版了《万盛农事》一书,农业农村工作40余次上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举办了采笋节、年猪文化节、“红歌唱响黑山谷”等三大文化节庆活动,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突出成就,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十是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林权改革,实施森林工程,对所有集体林地确权发证,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建立承包经营林地和造林绿化的激励机制。筹建了区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完善财政支持农业的长效增长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制度,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