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通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规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把农业活动组织成“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从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延长农产品变成废弃物的周期,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形成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突破了传统农业经济的范畴,把农、林、牧、副、渔统筹起来综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相比,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农业循环经济闭路循环性强,涉及范围广,它把农业资源投入、农产品生产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等连在一起,使农业循环经济符合“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提高综合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有减量化生产、再利用运作、无害化处理和重组化操作四种模式,简称4R模式。
1.减量化生产模式(Reduce)
它是针对农业生产外部投入的一种模式,其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作导向,在能够增产增收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尽可能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量。
2.再利用运作模式(Reuse)
它是针对农业内部运转方面的一种模式,其主要是指在运转过程中,利用资源或农产品的多用性,通过多层次地构建生物链,增加资源或产品的循环途径和使用率,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
3.无害化处理模式(Recycle)
它是针对农业对外输出的一种模式,其主要是指把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水平,换言之就是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无害化原则力求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有效地循环使用,尽可能地构建物质和能量的闭合循环,变废为宝,把新产生的物质和能量作为农业资源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4.重组化操作模式(Reorganize)
它是针对整个农业系统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以农业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通过对农林牧副渔所有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它包括产业内重组和产业间重组两种模式。产业内重组是对同种生物群落进行生产结构的优化重组,使之物能相互交换,互惠互利。产业间重组是对不同生物群落按一定方式配置生产结构,达到共同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一个完备、成熟、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应该是减量化、再利用、无害化和重组化四种模式的结合。宁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依托4R模式,结合本地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循环模式。
二、宁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农业生产要素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土地规模经营和市场化经营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手段,节约农业资源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目前,宁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农业生产要素短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土地规模经营和市场化经营水平低以及农业资源浪费和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
1.农业生产要素短缺。一是耕地资源紧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有限。2004年全市现有耕地面积总量为316.5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7亩,大大低于联合国公布的0.8亩警戒线。尤其是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以及非农建设用地对优质农田大量占用,耕地面积仍将呈减小趋势。二是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制约严重。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夏季高温时节常常农业用水供应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农业供水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从2002年到2004年三年间,农业供水的比重从51.2%下降到42.6%。三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受历史和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农业有一种天然的“歧视”,普遍认为农业的收益比较差,因而导致对农业投入的不足。以财政支农支出为例,1988年至今,我市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数虽有增加,但相对份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88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2.1%,1990年下降到11.2%,到1995年下降到7.3%,1996年更是下降到了6.1%,2000年出现了可喜的回升,但也只有6.8%,“十五”期间,我市的财政支农投入基本上处于占财政总支出的6.8%的水平,仅为1988年投入比例的一半多。
2.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科研资源力量比较分散,而且多数农业龙头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导致农业科研成果作用不够凸现。二是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比较低。目前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队伍不稳定,农技人员推广农技的主动性不强以及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联系合作少,农技推广项目与科研成果脱节都造成了许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3.土地规模经营和市场化经营水平低。由于农民易受利益的驱动以及现有土地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土地流转困难,难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另外,农民的市场化意识淡薄,农产品生产与国内外市场没有有效连接,导致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近几年,宁波市种植的蔺草、柑橘、榨菜、竹笋等农产品经常出现产销大起大落的情况,这与不按市场需求盲目生产直接相关。
4.农业资源浪费和面源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合理,农业资源浪费和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其中以化肥和农药问题最为典型。据统计,我市不但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大,而且化肥使用比例失衡和农药结构不合理。首先,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从2001年的514.6公斤/公顷增加到2004年587.5公斤/公顷,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达到了555.5公斤/公顷,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产生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安全上限的2.47倍;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2001年33.9公斤/公顷,2002年34.1公斤/公顷,2003年32.9公斤/公顷,2004年34.3公斤/公顷,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为33.8公斤/公顷,分别是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和4.51倍。其次,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氮肥、磷肥、钾肥的平均比例为1∶0.33∶0.13,落后于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41∶0.096的全省水平和1∶0.46∶0.36的世界水平;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易造成农作物残留量超标的杀虫剂占用药量的55.03%,高于28%的世界水平。
三、宁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宁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大户为主体,以农业循环技术为支撑,以安全农产品基地为载体,以4R模式为依托,通过生物链构建物质和能量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和废弃物,努力做到农业污染最小化,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从而引导宁波农业由资源耗费型向资源循环利用型转化,实现农业生产“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逐步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运作方式相结合的新农业综合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1.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治污理念。一是加快建设一批品牌优秀、规模庞大、效益显著的安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将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农业污染治理有效结合起来,使安全农产品基地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用载体。二是大力推广生态、科学、经济的农业循环经济的治污方式。如构建生物链,把部分面源污染物(如秸秆、粪便)通过再生闭路循环加以资源化利用,最终转化为有机肥料和清洁能源沼气,用有机肥料代替传统化肥来增加土壤的肥力,用清洁能源沼气代替传统农用能源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效地解决化肥、秸秆、粪便引起的污染问题;通过优化调整农药产品结构,使各种农药的用药比例更趋合理,缓解农药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使用人造温室和新型的沼气供热设备,解决传统农膜的“白色污染”问题。
2.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一是加强法规建设,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机制和农业污染补偿制度,制订和完善农产品安全质量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稳步推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促进土地使用权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大户集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使农业龙头企业和大户成为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三是完善市场经营制度。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户和农产品市场化经营水平,避免许多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孤军奋战”的局面,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体成为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盈利主体。四是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投入。比如积极运用贴息、补助等财政杠杆,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多渠道地筹集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奠定硬件基础;利用国家财政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农业风险基金,有效规避农业风险,提高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运用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扩大农业贷款份额,支持农户和企业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3.探索农业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一是深挖农业循环经济节本增效方式。加强保护现有的耕地,确保耕地的长期稳定、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实施节约型施药技术,加快推广高效、低毒的农药新品种的应用,逐步普及杀虫灯、防虫网等新型杀虫设备;合理利用水资源,使用喷滴灌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如推行余姚市的无水层水稻灌溉模式。二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多样化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大力发展立体海水养殖业式的农业循环经济,根据各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水体空间,构建“鱼—贝类—虾”式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同时综合开发利用沼气、沼液、沼渣,构建“养殖—沼气—种植”式的循环经济生态链;西部山区可以大力发展立体种植养禽式的农业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家禽—沼气—作物”式的循环模式,同时辅以农林间作和林药间作等重组化模式,如积极推广宁海土鸡的循环生产模式;中北部平原地区可以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利用农作物的多用性,通过多层次地构建生态链,形成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4.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一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大力建设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科技农业人才,积极建立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等绿色循环技术体系。把政府、生产、学校、科研部门的力量聚合起来,搞好技术研发,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形成投入—开发—应用—增值—回收—再投入—再增值的良性循环体系。二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激发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加快各项先进技术的推广,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