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进步及收入增长弱的关联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长期的农产品供给短缺的环境下,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的农业发展指导方针,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农产品供给基本实现了总量平衡。告别农产品供给短缺以后,在技术进步加快的同时,农民农业收入却出现了下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九五”期间(1996~2000年)提高了6.42个百分点;然而,到2000年,我国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由1996年的1099.04元下降到的1090.67元。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在2001年进一步下降到1072.49元,在2002年为1076.39元。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出现较大的反差。众所周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罗(RobertSolow)分析了美国1909~1949年的经济增长,认为该期间每劳动小时的产出增长中超过80%归因于技术进步(多恩布什等,2000)。国内学者对农业技术进步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技术进步在推动我国农业生产中同样作用巨大,特别是在增加农产品总产量方面效果显著。林毅夫(2003)指出,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增产主要有赖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产提高,未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吴敬学(1996)提出,现在以至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选择生物化学性技术进步模式。以上研究侧重于农业技术进步在我国农业当中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对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黄祖辉等人(2003)提出:“伴随着技术进步,因总供给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下降,使农产品销售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部分地被抵消,农业收入呈下降态势。”本文试图结合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经济的特定环境,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二、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收入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丰收悖论”的原因
“好年景和大丰收降低了农民的收入”,这一现象是由农产品本身的产品特性所决定的。正如萨缪尔森(1999)所说,农产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也小于供给价格弹性。技术进步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投入的生产率,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大大增加了供给,“供给的急剧增长超过了需求的有限增长,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相对于经济中其他物品价格的下降趋势”。而且,由于需求缺乏弹性,随着供给的增加,农场主收入趋于下降。如图1所示,技术进步使供给曲线从S移动到了S′,市场均衡价格由p移到了p′,下降了p-p′,均衡产量也从q增加到q′,增加了q′-q,变动后的农业总收入p′E′q′O小于变动前的农业总收入pEqO,农业收入下降①。
(二)个别生产者技术进步与全行业技术进步
个别有竞争意识的农业生产者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将带来两个方面的效益。其一,技术进步会引起个别生产者产量增加,导致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生产者获得更多收入。但是,当先进技术普及后,产品供给总量的增加会导致行业总收入的下降。其二,技术进步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如果将不同质量的农产品视为可以完全替代的不同产品A、B,B的质量优于A,如图2所示,B产品的价格pb高于A产品的价格pa,B的生产者会获得技术应用的超额利润。随着技术的普及,B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供给曲线Sb向右移动;A产品生产规模缩小,供给曲线Sa向左移动,B产品价格会趋同于A产品价格,超额利润将会消失。
(三)技术进步拉动生产总成本上升
农业技术进步引起了农业投入增加,缩小了农产品净收入空间。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是以生产资料为载体并通过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的。连续的技术进步表明,生产者向生产领域不断地投入新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的价格通常高于传统生产资料的价格,从而拉动农业生产投入水平上升。在这一过程当中,虽然单位产品成本不一定上升,但行业总成本上升了,在行业总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农业生产净收入空间受到挤压。
(四)生产函数理论分析
黄祖辉等人(2003)根据希克斯中性技术变化的假定,考察只有两种要素的生产函数,利用生产函数Q=f(K,L,T),分析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的关系,得出了如下(1)、(2)等式的结论:dQ/Q=adKK+bdLL+r(1)dP/P=1εd-εsr(2)等式(1)、(2)中,Q为农产品产量,K为资金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r为技术进步,a为资本产出弹性,b为劳动产出弹性,εd为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εs为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其实,上述模型可以进一步改进,因为农业收入Y等于农产品产量Q和价格P的乘积,可以表述为:Y=PQ(3)对(3)式两边取对数,可得:LnY=LnQ+LnP(4)对(4)式微分,可得:dY/Y=dP/P+dQ/Q(5)将(1)式和(2)式带入(5)式:dY/Y=rεd-εs+r+adKK+bdLL(6)(6)式可以表述为:dY/Y=r(1εd-εs+1)+adKK+bdLL(7)由(7)式可知,当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保持不变时,技术进步对农业收入增长率的作用,就会受到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时,且0<εs-εd<1时,农业技术进步将对农业收入增长率产生负影响。从以上分析可知,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存在弱相关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谷贱伤农”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表现。美国农业的发展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实证。美国农产品价格相对于收入水平及经济中其他物品的价格不断下跌。1994年,美国中等家庭实际收入为1947年的210%,农场主实际收入为1947年实际收入的95%,而农产品实际价格仅为1947年实际价格的34%(萨缪尔森,1999)。
三、农民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一)计量经济理论模型
农业收入等于农产品供给数量乘以农产品价格,即Y=QP,其中,Y为农业收入,Q为农产品供给数量,P为农产品价格。在不考虑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假设农产品供给数量为国内农产品产量,其影响因素为:第一,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的要素投入;第二,农业技术进步。农产品价格是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市场均衡的结果,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为:第一,全社会人口增长;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者收入水平高,其购买能力强,会促使农产品价格上升。
(二)数学模型与计量经济分析
假设耕地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稳定①,设农业劳动者人均农业收入受劳动力数量、农业生产物质投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总量、农业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其数学表达式为:Y=f(L,K,G,N,T)(8)考虑到要素替代弹性的可变性,本文在计量经济分析时选择多元线性模型;同时,考虑到现阶段农业劳动力投入数量的过剩现象,对农业劳动力要素设定二次方。具体模型如下:Y=c+a1L+a2L2+a3K+a4G+a5N+a6T+u(9)(9)式中,Y为农业劳动者人均农业收入;L为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劳动力数量;K为相应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产物质投入总量;G为相应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N为相应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总量;T代表技术进步,以相应自然数表示,1996年为1,1997年为2,1998年为3,1999年为4,2000年为5,2001年为6。
(三)数据及其来源
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有关我国31个省(市、区)1996~2001年度的相关资料,并进一步整理,获得面板数据。
(四)估计结果
利用EVIEWS软件包,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前述数据进行全国模型、东部模型、中部模型、西部模型②的计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五)结果分析
上述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国内农业生产物质投入对农业劳动者农业收入增长影响极其重大。这一结果在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人口的增长拉动了农产品需求,对农民农业收入增长有正面影响,但西部人口增长不利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在不同模型中,农民农业收入增长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全部呈负相关,说明农业劳动力普遍过剩。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民农业收入增长与技术进步状况呈负相关,特别是在中部省份,这一状况极其明显,反映了我国主要农区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弱相关性。我国中部省份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很低,供给价格弹性比较高,正如前文等式(7)所表示,技术进步会使农业收入增长下降。在东部和西部,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没有表现为负相关,但在东部这一变量不显著,在西部这一变量的显著性也不强。当然,在此本文将技术进步设定为随时间推移而自然实现,无法排除其他时间性因素的影响,但这一结果同样反映出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弱相关性。技术进步对不同区域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影响不同,其原因主要与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和技术水平有关系。东部地区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中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较大,种植业中经济作物和优质农产品比重较大,这些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高,技术进步会有利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中畜牧业所占比重大,其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高,和东部情况相类似;同时,该地区技术水平低,技术进步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产量水平,使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起到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方面有巨大的作用,但技术进步与提高劳动者农业收入之间相关性很弱。在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以后,技术进步使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增加快于需求增长;也由于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且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之差介于0和1之间时,农业收入增长必然出现下降趋势。
(二)政策建议
解决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弱相关的对策是参照国际惯例,对农业实施补贴;同时,解除制约农业劳动力向农业系统外转移的体制约束。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建立农业生产的适度支持机制。本文分析表明,在竞争性市场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收入增长下降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农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所以,农业产业、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发达国家政府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农业政策的首选目标,通过提供巨额的财政补贴,保障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并稳定农业生产。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建立农业生产补贴制度,这一补贴制度应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产品分别设计,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2.废除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转。只有如此,才能降低农业劳动者离开农业产业进入其他行业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农业劳动力会随着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同步转向其他产业,农民农业收入也会随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增产同步增长。
3.推进城市化进程,吸纳农业劳动力,增加农产品市场需求。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将使原来属于自给性消费的农产品需求转化为商品需求,增加了农产品商品需求总量,进而增加农业劳动者的货币收入。同时,这还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行业的发展,扩大了农业劳动者在非农领域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