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产业集群发展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

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此后,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在各国研究文献以及有关集群战略的一些会议和政府文件中,对“产业集群”采用了多种称谓,例如“产业群(industrialcluster)”、“地方生产系统(localpro-ductionsystem)”、“区域集群(regionalcluster)”、“产业区(industrialdistrict)”等,有的术语还延伸到“地方创新环境(localinnovationmilieu)”、“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innovationsystem)”等。按照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从结构上来讲,产业集群主要由制造商、供应商、相关中介等部门构成,具体如下图所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的成员主要包括: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原材料、零件与设备等的生产、供应、物流等相关的众多企业以及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部门、中介机构、金融和保险等组织、大学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基本状况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他们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包括在产业链寻求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群;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企业集群;有选择地引进主导产业的核心大企业,吸引相关的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等。目前,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存在的农业集群总数已达到440多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省、地、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00多个,绝大多数已初具规模,成为了农业技术与农户连接的纽带,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示范和推动作用。我国农业集群的基本情况如下:

1.根据地区区位优势,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农业集群,并形成专业化小城镇例如江苏东安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已形成了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并且优势农产品集聚区的分布,区域性较强,特色化明显,如海产品主要集聚于港、三仓沿海;特经产品,如双低油、甜叶菊、薄荷油,主要集聚于曹丿、新曹的东蹲一线;畜禽产品主要集聚于唐洋、三仓、许河一线;林果蔬菜主要集聚于郊区、新街、南沈灶、林场一线。但这类农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即缺乏具有很强的开拓市场、组织生产、综合服务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并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业附加值。在全国27000多个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仅占4•3%。在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自己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1/3,多数重点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目前上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有隆平高科、中农资源等6家,占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总数的7•3%。另外,围绕农业集群,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集群成长环境不够理想。

2.依靠科技、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集群陕西杨陵示范区充分发挥杨陵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初步形成了包含生物工程、环保农资和绿色食(药)品三大特色产业,新区技工贸收入从建区之初的几十万元达到2003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60%,GDP年均增长30%,杨陵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另外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和农资的物流配送等涉农服务业也是发展重点。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内企业非集群化倾向突出,即企业聚集呈现出脆弱性;产业集聚机制尚未建立,群内企业之间存在业务关联不够紧密现象,企业集群内部组织化程度不高,核心企业不强,内聚力薄弱,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劳动分工微弱,交易费用高,企业间缺乏诚信,中介服务机构缺乏,产学研合作机制欠完善,同业无序竞争依然时有发生。同时政府机构发展评价指标片面,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从而助长了由粗放型的集群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上述问题。

3.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集群,即通过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如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信宜市怀乡、东镇、白石等镇为主体,以信宜市万事利实业有限公司和信昌林产工贸公司为龙头,已基本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竹器编织产业集群。由于竹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仅2003年该产业就联结带动农户10万多户20多万人就业,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但这类农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而不是创新为基础的。即企业在低成本而很少在创新基础上形成生命共同体,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低质跑量”比重较大,这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队伍素质较低的现实;企业短期行为普遍,缺乏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仿制现象突出,诚信水平不高,金融担保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也较普遍。同时集群所在地行政管理中虽普遍重视为农业集群创造条件,但仍存在着铺摊子、比数量、地区分割等封闭保守思想。另外,农业集群中存在意识观念落后,欠缺品牌意识和联合竞争意识情况。一方面,许多领导没有意识到农业集群的问题,也就缺乏对农民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农民缺乏联合组织的意识,出口的农产品也就缺乏有较好品牌和较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4.外来资金带来多个配套企业发展起来的农业集群如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范围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企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特别是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生产领域之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在福建投资的台资农业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分别占22%、19%和59%。随着台商在福建集中投资,一批产地和销地批发交易市场纷纷建立。这种农业集群化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带动投资地产业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不断增长。在闽台资农业企业的盈利率超过90%,其中20%企业增资扩厂,这种相对集中投资的农业企业产业关联度较高,集聚效应逐渐呈现。但这类农业集群存在台商采购非本地化,台资企业与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的关联效应不强。台资企业的食品加工机械设备、种养殖业的种苗、农用资材等相当部分仍从台湾进口。据2002年对福建66家台资企业调查,近2/3的企业从台湾进口生产设备。这就使供应商网络中台资企业与大陆农民、农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劳动分工,合作网络中的技术溢出和学习效应不明显。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产业网络和人脉(社会)网络共同发展、经济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通程度较低。只有当企业文化与本地文化融为—体时,才能使企业技术与当地原有技术基础相协作,并形成企业的本地化生产网络,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避免台资企业的兴衰影响整个地区的发展。

5.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形成农业集群例如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日榨万吨的制糖厂、大型的造纸厂和酒精厂、轻质碳酸钙厂。这些企业为蔗糖和衍生产品的深加工及相关原料、技术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在贵糖周围又有一批为之服务的运输、仓储等企业,这些企业都促进了糖业集群的发展和运行。整体而言,我国东部的农业集群发展较好,正如波特所说,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机制越健全的地方,集群越健康。但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农业集群中,尚存在主导产业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并且存在“跟风”仿效,盲目培植主导产业的现象。

三、发展中国农业集群的建议

1.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促成良好的信用氛围

第一,由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本地企业间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推动企业间建立联系以促进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集群等形式,从互补的人力、信息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生态。第二,要加强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建设,多组织商品博览会等交易会,这既能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又能促进供需双方进行产品技术交流,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注重生产型企业也注重吸引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转变,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氛围,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兼并本地企业。这些都是以区域内合作文化氛围及信任程度为基础的,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是维持集群的必要条件。政府可设立中立的权威机构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信誉评估,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跨越寻找合作伙伴的障碍,同时降低外来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建立本地化供应体系过程中的搜索成本,鼓励外来公司生产本地化,促进农业集群的形成。

2.加强物流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独立的物流、信息公司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快速市场反应和供应及时性,减少整条链条上的库存成本,提高竞争力。可建立农产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务性公司,以有效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也能提高农户工资性收入的比重,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①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②完善的创业服务中心,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用技术开发平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③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业务范围,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④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强化相关融资网络系统和拓展外销网络。

3.制定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一是在构建产业集群总体思路下设计外资的目标吸引政策。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把引进的外来技术和品种与集群的优势条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二是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农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三是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政策。农业产业集群要考虑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实现农产品加工高效化和市场化;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业集群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因此,应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名牌产品生产,提升品牌效应。四是争取建立稳定农产品产销政策。以制糖业为例,争取获得国家储备糖的组织实施权力,改进储备任务基本由商业公司运作所带来的商业投机等诸多弊端,形成价格过度下跌时收储以稳定糖价,在价格暴涨时放储以保障供应的机制,提高产区对市场波动的反应和调控能力。另外争取把进口配额全部安排产区或制糖企业掌握,体现以国产糖为主、进口糖为辅的原则。产区由于自我保护需要不会盲目进口,同时,如果需要进口也能享受进口收入以弥补政策风险。五是建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由此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尤其是要积极为进入区内大型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中小企业可依附于龙头企业的市场与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特定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农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筑农业集群效应。

4.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要强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致力于创造更为完善的吸引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环境。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园区各类科技孵化器建设,特别要在孵化器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既可相互促进又可相互制约。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适应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基础和动力,对于有利于农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和落实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和引导;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机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另外还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在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普及先进适用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5.根据区位优势选择特色产业

在农业集群的初建时期,各地区在统筹研究和制订地区发展规划时,应以市场为基础,选择具有一定发展的本地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只有内生的企业集群才具有优先发展的独特优势,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区位商的测算来确定。区位商(又叫区域专业化率)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在全国该产业或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与该地区某项指标(产值、人口等)占全国该项指标的比重之比,其计算公式表述为:Rij=eij/Eiej/E①当Rij>1时,则说明j区域i产业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在国内的竞争力较强,Rij越大,则表明区域优势越明显;Rij=1时,则说明j区域i产业居于均势,反之亦然。相应地,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区位上的情况来确定产业或者产品的发展方向。以2003年产糖量的比例代替糖业产值,则可以近似认为广西的糖业产值为全国的55%。由此可求得区位商R=23•48>1,也就是说明广西的糖业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广西糖业在国内的竞争力较强。除了运用区位商来选择优势产业外,还可以参考库兹涅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投资效果系数、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区域某产业就业增长率弹性系数等来确定优势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