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农业劳动者挑战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农业劳动者挑战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农业劳动者挑战分析

一、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现状

(一)农业劳动者数量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明显改观,传统落后的观念、思维方式明显转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增强。但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农业就业劳动者群体较大。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科学文化素质仍较低。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达到54.17%。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阻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同时我国农业劳动者技能水平也相对较低,预测与决策能力不强,观察能力较弱,现代化生产工具操作使用能力欠佳,经营与协作能力不强,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缺乏。

(二)农业职业教育、成人培训和科普教育薄弱,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不高与发达

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差距很大。我国许多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也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活动。据统计,1997年全国农村职业初中仅1423所,招收学生30万人,在校生78万人,这相对于8.7亿农村人口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目前中国一般农村普通初中、高中不开设农业专业课程。每年600—800万回乡青年,不少人不会务农,也不会从事其他专业技术工种,有一部分甚至沦为“贫困户”。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目前农村人才培训模式、科普教育内容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业实际的现象。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陈旧。教育、培训和科普的供需矛盾突出。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农业劳动者低素质、女性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就业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农村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农村劳动者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青壮年劳动者是流动的主体,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是流出的主体。在农村留守大军中,妇女是农业生产劳动的主体。

(四)农业劳动者从众心理明显,极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同步震荡

从众行为在我国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中非常普遍,表现在农业生产劳动中有两种:一种是谨慎从众;一种是盲目从众。谨慎从众心理是农业劳动者思想保守、缺乏自信、谨小慎微型心态的表现,源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及其自身素质的低下。据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81.3%的农民群众对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观察别人用的结果再做决定”或“自己试一试”。这种谨慎从众行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风险,但却容易丧失得利机会。盲目从众行为是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急于求成心理的表现。农业劳动者的从众行为是造成我国农产品市场缺少个性和特色,放大了农产品过剩或短缺的信号,扭曲了农业生产结构,产生市场波动的同步震荡,增加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这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互补性、发展优势产品的要求。

(五)消极无为和经验排他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自身素质的局限,使我国农业劳动者在心理素质和观念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极其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消极无为观念。这种安贫认命、不求进取的心理极大阻碍了农业劳动者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形成,使他们缺乏创业冲动和风险承担能力。(2)经验排他观念。由于受封闭的自然经济影响,我国农业劳动者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意识,比较保守。他们往往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不愿接受新事物,对市场经济、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产生排他性。

(六)农业劳动者身体素质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农村容纳了各种有身体素质缺陷的劳动者。据有关调查资料,我国农村人口病残率为5.5%,因农业劳动者健康状况导致贫困的农户占贫困户的30%-70%,许多贫困地区因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等原因,使得地方病和痴呆、病残人口比例都较高。据统计,农村15-59岁残疾人参加农业劳动的占60%左右。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群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二、WTO对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要求

我国农业要参与国际竞争,急需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从经济全球化趋势来看,农业劳动者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业劳动者良好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他们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的基础。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先进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就很难接受这些先进实用的技术。另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劳动,也要求农业劳动者能够迅速地领悟国家政策、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国际行情以及发展动态,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农业生产。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切都表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校教育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只占一个人一生中需要掌握知识的5%—10%,而90%—95%的知识需要在学校之外获得,农业劳动者从农村科普教育、社会教育中获取知识、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对现代农业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二)良好的思维心理素质

按职业要求,农业劳动者除具有一般社会成员所需的心理素质之外,还应有以下三个方面:(1)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追求新知识、新技术,勇于在生产中大胆尝试;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善于捕捉各种新的信息;长于对各种信息分析、综合,合理取舍,为我所用。农产品市场变幻莫测,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善于求知、善于创新、善于抓住机遇、有准备的人们。(2)勤劳、踏实、肯干。农业生产劳动周期比较长,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差别比较大,它不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立竿见影”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没有严格的劳动纪律约束,但是它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特点。(3)机动灵活,善于决策。由于农业生产必须同时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了农业的可变性和不可预见因素。“天灾”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拒性,这就要求农业劳动者机动灵活,善于决策,能够在不测情况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积极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当某种良好的生产经营机会到来的时候,能够及时抓住机会,调整生产,获得成功。而市场风险虽然也有不可抗拒性,但通过生产和经营手段,可以合理避险,甚至把市场风险变为市场机遇,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一个精明的农业劳动者和经营者就是要善于根据市场情况,妥善安排,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三)较强的能力素质

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者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农业劳动者,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的能力素质:(1)预测、决策能力。预测、决策能力是保证农业生产高效率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对产品市场的预测,如市场规模、需求状况、发展趋向的预测;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等。(2)敏锐的观察能力。农业劳动者必须随时观察生产对象和生产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生产的有效性。(3)现代农业劳动工具操作使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工具不断更新,极大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准确而熟练地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是作为现代农业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应用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可以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代农业生产劳动中,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农业劳动者操作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般农业劳动工具操作使用能力可以通过实践逐步掌握,而复杂的劳动工具(如软件等)操作往往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4)经营、协作能力。现代农业劳动者只有具有良好的经营意识和协作能力,才能完成产销经营的互惠互利,形成生产上的良性循环。(5)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获取和掌握消息,对于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适时适度安排生产,调度销售,以销定产,获得经营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时代要求农业劳动者应当具有运用现代通讯工具的能力,利用报刊资料乃至计算机网络等先进媒体获取消息的能力。

(四)诚实守信,遵守法律,公平竞争的经营意识

现代化农业是一种产品高度商品化的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是现代农业劳动者不能不面对的现实。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对于每一位参与市场竞争的农业劳动者来说,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应当恪守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取信于诚,立足于信,凭自己产品的质量、品种和良好的服务,去占领市场,巩固市场。

(五)绿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农业生产是取之于自然的生产,对于大自然的破坏,实际上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破坏,无异于人类的慢性自杀。同时农产品又是直接为人类所用,与人类的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那种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环境,甚至牺牲消费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做法,是现代农业劳动者职业道德所绝对不允许的。

(六)良好的身体素质

由于现代农业生产劳动中仍然有较多的属于体力劳动,大部分工作仍然需要在野外进行,条件相对简陋,工作时间比较长,而且农业劳动者在农忙季节往往需要加班加点、超负荷劳动。因此农业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对于生产效率影响极大,同时又影响着他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健康水平是保证生产效率的主要条件。

三、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对策措施

(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低素质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截然不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从事简单的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多,趋向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和消耗性大,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熟练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较多,可以通过劳动者的发明创造、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形式和途径是教育培训,特别是科普教育。要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劳动者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生产和生活的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科技能力和科学意识,以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动员、合理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科技、经济相对落后,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低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形成的。因此从根本上讲我国农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扎实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首先在人力资本上投资,构建高素质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

(二)加强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未来农业劳动者基础素质

我国国情决定了农业劳动力占大多数的情况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也不能对所有的青少年普及高等教育,在农村绝大部分青少年成年后就是未来农业劳动者。所以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要首先从源头抓起,要提高未来农业劳动者的基础素质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当前,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在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三)大力开展农业劳动者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对农业劳动者的教育应考虑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特点和农业就业人群的分化趋势,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群;农村党员和乡村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农业企业厂(场)长、经理及其后备管理人员;农村科技人员和后备技术人群;农村劳动妇女;农村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农村各种专业大户、示范户;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人群等为基本对象,满足他们对生产和经营基本素质的要求。

1•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业劳动者是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的重点。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农业劳动者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必须把这些地区做为重点来抓,通过科技素质培训、科普教育等形式,促进这些地区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改善。

2•对农村党员和乡村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还必须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目前我国农村有中共党员2000多万人,他们是农村的先进分子;有乡村干部500多万人,他们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社区管理的领导者。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管理方式技能水平,对于制定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开辟生产门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管理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非常重视农村党员和乡村干部科技素质的提高,要促使他们不断紧跟时代步伐,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学会经营和管理。

3•对农业企业厂(场)长、经理,农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业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管理人员来源于农村,尽管他们对小农生产过程比较熟悉,但对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经济技术合作、国际贸易等商品生产和经济方面知识则普遍缺乏。农业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理人员决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农户的生存发展和效益。如果企业、中介组织的管理人员是行家,就可以选择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能保证产品质量过硬,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扩大市场空间,降低和抵御市场风险,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重点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村妇女是我国农业劳动者中的最主要力量,一方面从事农田耕作,另一方面操持家务。目前从事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劳动力中70%—80%是妇女,操持家务的妇女比例达到80%—90%。往往在农村的许多家庭中,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以及家境的好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主妇的素质。要在对农村妇女经常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的同时,开展农村妇女保健和农村家政方面的科普教育。

5•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农村扩散新技术成果、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的二传手。他们在促进农村深化改革、推动农村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抓住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骨干的科普教育和培训,将会对整个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增强我国农业在世界的竞争能力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6•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加速农民的从业分化,让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实现“农转非”,是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只是数量比例上的变化,从根本上是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因为这些已转移出的劳动力从事的行业只有通过一定的科普教育和训练,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胜任工作,实现合理的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得到优化。

(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要加强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和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科普传播网络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1)目前不少县级及县级以下科普机构(科协)普遍受到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短缺等制约。(2)农村科普机构普遍受到社会和经济地位低、生存困难、人员知识老化、人员外流、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不灵等困扰,不少基层科协组织“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或“忙于自身生存,无力开展科普”。(3)由于许多科普专职人员长期疏于本职业务工作,缺乏生产实践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早已过时,即使让他去做农村科普工作也很不适应了。对此要下决心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科普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国家的投入和社会的支持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撑将一事无成。所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应加大对科普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我国农村科普工作队伍建设,提高科普队伍素质,切实解决科普工作者面临的工作条件、待遇、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解决后顾之忧。

2•改善农村科普的基础条件,强化农村科普的现代化手段。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为农村科普工作提供了更为有效、经济、便捷的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现在在原有的报刊、书籍、展览、培训、报告会、广播、电视、电影等基本的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基础上,又发展了科普远程教育、互动式科普展示、参与式科普展教、互联网络、VCD、DVD等多种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这些对传统的科普工作的内容、手段、思想、观念、方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我国农村科普面广量大,地区差异大,要在继续坚持利用有效的、传统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应用高科技的农村科普手段。

3•要树立新的科普理念。我国农村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对科普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科普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型科普”的阶段,必须拓展其内容,改变方式,不断创新。树立以人为本、参与式、互动式的科普新理念。在科普内容上,必须由实用型科普向现代知识型、身边科学科普拓展;以科技知识普及为主,向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拓展。在科普对象上,由单一人群的科普向所有人群科普拓展;农业科普向农村科普拓展。在科普组织上,由政府办科普向政府、群众、社会共同办科普拓展。要在传统的“实用型科普”基础上,加快向“现代型科普”的转变。在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普及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天文、气象、灾害等科学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普及人体科学和医疗、保健、健身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方法,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活动,移风易俗。要在农村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造成一个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气氛,不断保证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才能提高,使我国农业劳动者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五)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改进膳食结构,促进农业劳动者身体素质的提高

农业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是开展农业生产劳动的基础和保证。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直接影响到农业劳动者身体素质的提高。一些地区农业劳动者富裕之后,把资金过多地用于了修建房屋和婚丧嫁娶上,甚至是大肆开展封建迷信活动,而不注重日常生活水平的改善;许多地区农业劳动者日常生活支出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用在了抽烟、喝酒上,由此既损害了农业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也会造成家庭的矛盾。在我国农业劳动者的膳食结构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特别是小麦、大米等淀粉类食物,今后应注意改善膳食结构,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