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云南农业经济发展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云南农业经济发展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云南农业经济发展探究

一、云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云南省国民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推行循环经济是云南省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实施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基础环节。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没有农业的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建成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更谈不上建立循环型社会。[2](P90)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是云南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云南是一个以“边疆、民族、山区、农业”为基本特征的省份,云南有77%的人口在农村,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农业,云南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状况,在云南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云南人民的小康。

第二,这是云南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战略转型的必然趋势。云南是资源大省,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社会进步及科技发展,仅仅依赖资源发展成为欠发达地区的共同特点,云南省的资源比较优势将有可能丧失。总结多年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云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尽快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资源开发对象从全面推进向突出特色、优势和绿色资源转变;开发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永续利用以及经济良性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目标从注重短期效益向更加注重长期、生态、环境效益转变。可以说,发展循环型农业是云南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保证。

第三,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3],才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的现实的可行途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云南省同全国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低,农村贫困面大;农业综合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民科技水平不高,农业投入高、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业经济效益不显著;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待完善,农产品区域布局存在其不合理性。

第四,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保障。2003年下半年,有关部门委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云南省18种水果样品进行了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云南水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较为严重。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介绍,云南省畜禽产品质量存在以下问题:畜禽产品中存在磺胺类超标情况;腌制品中亚硝酸盐超标比较普遍;水发产品中的汞、甲醛超标现象严重。2003年,农业部对37个大中城市蔬菜农药残留进行了定点抽样监测,昆明市的蔬菜质量处于37个大中城市的下等水平,农残超标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国际市场正在进行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为标志的“升级换代”,而我国却长期采取数量优势和低价战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2002年1-5月.我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同比减少了23•3%,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发达国家阻碍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的主要借口,绿色壁垒越来越成为困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随着国内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对于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会更加重视。因此,注重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来组织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清洁生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尽早实现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目标并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第五,是解决现代农业困境,降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云南省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人地矛盾明显突出;可用水资源短缺,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严重。许多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证明,现代常规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来解决。。

二、云南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围绕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农村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包括农业废物)高效利用率、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安定总体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设“循环型农业产业经济”和“循环型农村经济”为云南省循环型农业的核心,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开展并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市场体系建设。在农业经济发达区和农业污染严重区域选择优先区域,结合农业优先领域的发展,从农民家庭、村镇、生态园(区)、区域等4个不同层次,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研究,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逐步推进云南省传统农业向资源高效型、环境优美型和质量优质型农业发展,使循环型农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全省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比之于常规农业发展模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云南省已开展的生态农业[4]示范经验以及各地区的特点,结合传统农业中具有循环理念的技术和措施,应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提出4种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

由于农村家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或生产单位,因此,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更适合于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这对于节约家庭能源支出,实现农村废物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省的农业,自1998年农业结构调整以来,产业化得到不断推进和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组织化与规模化经营。但目前云南农业发展现状仍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为主体,因此倡导家庭型循环农业,对提高家庭经济的运行效率、改善农村环境仍不失为一种长效机制。以农村家庭为循环实施主体,家庭经济来源以种植或养殖为主,具有规模小、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的特点。该类型家庭循环经济以构建家庭内部种植-养殖-家庭生活循环链为主,目的是以资源化和减量化解决产生的固体废物、生活污水。循环体系中以堆沤肥、沼气或生态旱厕为纽带,把养殖-沼气(生态旱厕)-堆沤肥-种植-农民生活5个不同的子系统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有助于减少种、养殖业投入,增加产出,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家庭环境卫生状况。该模式适用于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经营主体的广大农村和农民。

(二)优美村镇型循环经济模式

村镇型循环经济是在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基础上,结合村镇一级农村环境整治,将农户生活垃圾中现阶段无法堆肥使用的少部分垃圾由村镇集中收集,送卫生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户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至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进入农田灌溉系统。该模式是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的升级。目前,滇池流域,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部分农村,如呈贡县大渔乡中和村农民应用“双室堆沤肥系统”和“卫生旱厕”,村落生活污水采用竖式兼氧村镇污水处理系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以家庭+村落二级为实施主体的农业、农村循环。该模式可以处置大量外来养殖业废物,生产高效有机肥。实践证明,应用此类高效有机肥,可以明显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所产的农产品与常规施肥的相比,农药残留明显下降,同时也减少了对昆明滇池的污染。

(三)生态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农业园(区)模式强调规模化生产,利用农业产业模块之间的链接关系来实现对能量与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循环模式可以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接,资源循环呈现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种、养初级产品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多层次利用,使产品多次升值,提升农产品生态经济效益。该循环模式的实施主体可以是一个公司,也可以是多个公司或公司+农户。该模式可以成为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和优美村镇循环经济模式产品输出的接受体。该模式由于实施主体的不同,更容易开展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和产品的标准化认证,进行较为彻底的物流、能流循环控制。该模式是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生态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又可具体分为三种典型模式:

典型模式Ⅰ———种—养—加生态模式。以养殖业为主体,以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种、养、加相配套的生态农业园模式。该模式实施主体单一,类似工业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形式。生态农业园内的废物已经在内部形成封闭循环利用。由于该生态农业园的产品将经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因此,该模型的外来物流除优质良种外,农药、化肥和精饲料的投入比常规农业生产减少30%以上。

典型模式Ⅱ———加—养—种生态模式。该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实施主体为公司+公司或公司+农户,产业链为加工业+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典型模式分别以绿色糖或有机糖生产、无公害奶或肉类加工为例。制糖企业需要对原材料质量提出要求,并提供优惠措施,促使甘蔗种植户按绿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生产规范清洁生产,从品种、土壤、灌溉用水、肥料、病虫害防治、大气环境等方面实行全过程控制。制糖企业内部也按照绿色糖或有机糖生产规范实行清洁生产和产品认证。针对云南省丰富的牧草资源,在半山区大力发展草、林、牧立体种植和养殖。在围绕林草植被恢复和保护的基础上,采用一年二茬鲜草结合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处理技术,改单一牧草为混合型全价优质绿色牧草.生产系列化牛羊复合饲草;积极稳定推行设施养殖,发展舍饲养羊、高产奶牛示范区、肉牛育肥示范场,形成设施规模养殖经营格局,通过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绿色畜产品。畜产品加工企业是该模式的核心,企业内部实行清洁生产,产品实行无公害认证,对原材料(肉用牲畜、奶等)生产全过程包括饲料种植、堆沤肥技术、疾病防治等进行规范,以确保加工产品的质量。

典型模式Ⅲ———以种植大户为龙头模式。以种植业大户为龙头的模式,实施主体为公司或公司+农户,产业以种植业为主,通过节水、节肥、减药、大蓬、平衡施肥以及规范生产,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等设施和措施,降低成本,生产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经济作物。该模式的特点投入少,废物利用率高、功效显著,产品品质好,售价高,由于设施农业的开展,整个种植区域能够很好地控制生产资料投入,生产废物管理,几乎不对环境产生污染。

(四)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集聚或集群,旨在通过“簇群式”发展谋求推进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却相对忽视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产业链与生态转换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不同产业规模发展壮大的空间。区域循环发展模式则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全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应根据分工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联结,实施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的区域型循环经济[5]发展模式。该模式适合于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循环经济。

三、云南农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政策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依赖性强,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

(一)完善循环型农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

循环型农业的保障体系主要有政策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环境管理保障体系。从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来看、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保障体系是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型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化服务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应重点做好农业咨询和市场调节两项服务。通过广大农民自身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能及时掌握农业技术和市场动态,有利于推动循环型农业的实施。

(二)建立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与监督机制

应当组织力量充分总结以往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教训,并根据当前农村改革的需要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与总要求,从政策上帮扶、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导、价格上倾斜,以提高农民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生态农业产品的无害化、资源利用的循环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化。

(三)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研究开发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循环型农业的基础,而加速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则会极大地推动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当前,要大力开发和建设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6]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组建专门从事农业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推动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建设农业循环型社会。

(四)加速农业标准化体系和监测体系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对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加工的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与贯彻实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对外贸易,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为人类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要充实、完善省级和大中城市质检机构,优先考虑种子及农药、化肥、饲料、农机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和粮、油、蔬菜等农产品检验的需要。地方检验、检测机构,要结合各地农业生产需要,以贴近农业、贴近生产单位、贴近用户为主要原则,进行完善和补充。重点围绕“米袋子”、“菜蓝子”工程,加强有关农药残留量、农机配件等的检测手段,以保证人身安全健康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对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要逐步建立商品质量监督机构,以确保农资商品质量。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重点围绕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病虫害、气象及灾情预测预报等方面的工作需要。

(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取向,也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便于区域内相关产业之间的耦合。同时,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也会加快农业产业化升极,两者相互间协同发展,必将促使我省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多渠道、多形式的筹措发展资金,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以此带动千千万万农户。同时,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有偿流转、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的基本原则,合理、有序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妥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强化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能力建设

一是决策层的能力建设。这需要对提高循环经济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重要性的认识,以制定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宜政策。二是业务人员的能力建设。实施农村循环经济的管理人员应逐步成为掌握农村循环经济基本理论、方法,并具有管理技能和所涉及各门学科知识的通才和复合性人才。三是农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通过脱产与不脱产培训,使广大技术人员迅速获得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最新技术和知识。四是农民的能力建设。要始终牢记农民是农村发展与建设的主体,应当对农民包括牧民、渔民、果农和其他土地与水体的使用者等给予适当的支持。通过示范、培训和经验交流,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公共媒体的作用,例如电台、电视、报纸甚至网络等,都将对能力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七)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和评估体系

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指数)体系,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济增长核算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