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生产中农户兼业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生产中农户兼业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生产中农户兼业的影响

一农户兼业

农户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享有农村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利,其生产方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农户兼业化作为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对农户资源配置产生怎样的影响,引起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降低;农户兼业与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配置效率之间究竟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关系,这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焦点问题。而农户兼业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交织、错综复杂的过程,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剖析研究这一过程,本文利用2010年7月在山东省胶州市农村调研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从微观层面分析研究了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

国外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户经济行为是否具有经济理性的是俄国组织和生产学派代表人物恰亚诺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以俄国十月革命之前的小农为研究对象,提出“劳动——消费均衡理论”,认为家庭农场的经济状况主要随家庭消费者与生产者比例的周期性变化而起落,农民的行为应用满足消费需要和劳动辛苦程度的平衡状况来衡量,而不能用单位生产成本和收益来衡量],当农户主观感受的劳动辛苦程度与所增产品的消费满足感达到平衡时,农户停止进一步的劳动投人,农户经济活动量也就得以确定。所以,农户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家庭生存,而不是追求最大的利润。虽然恰亚诺夫在分析时没有考虑到当时具体社会环境的约束,但他的研究为分析农户兼业中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启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方多数政府官员和经济学者都认为,农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既没有经济头脑,又没有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果派专家深入农村,把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重新配置现有资源,那么效率就会大幅提高,产量也会增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威廉•舒尔茨从分析传统农业特征出发,提出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他认为,农民并不愚昧,他们精明能干,锱铢必较,时刻盘算着怎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各种生产资源在他们手中都被配置得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状态,即使是学识渊博的专家也很难作出哪怕是一小点的改进。他支持和提倡农民在完成季节性农业生产后,把资源配置到适当的非农产业。

(二)国内文献

不难看出,恰亚诺夫和舒尔茨的分析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的,主要分析的是在农户兼业程度不高条件下农户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行为与效率,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随着农户兼业日益深化,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主流观点认为,农户通过兼业弥补了农业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缺陷,使农户家庭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优化配置,提高了家庭整体经济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但农户兼业也使农业被不同程度的副业化,降低了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如蔡基宏(2005)通过建立农户模型,推导出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土地产出率与农户兼业程度存在着一种反向关系;陈晓红(2006)认为农村存在的普遍兼业带来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业被副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她对苏州农户所作的调查表明不同类型农户单位农业用地所产生的纯收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纯农户与一兼农的亩均收益分别为2399元和2305元,二兼农为848元,非农户则仅为603元;李明艳、陈利根、石晓平(2010)指出农民兼业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改变了农户投人的结构,但没有明显提高总的土地投入水平,这说明兼业有利于打破土地均分模式下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但没有明显改进农地利用的技术效率]。与这些观点相对,向国成、韩邵凤、梁流涛、曲福田、诸培新、马凯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向国成、韩邵凤(2005)基于分工的视角,运用超边际经济学理论对农户兼业进行分析,认为农户兼业的本质是家庭整体层面的专业多样化和家庭成员个体层面的专业化统一化,推动了农民组织化进程并引致了迂回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农民个体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梁流涛、曲福田、诸培新、马凯等(2008)构建了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行为及其效率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利用DEA方法分析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一兼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略大于纯农户,并且二者都远远大于二兼农户,这说明农户适当进行兼业经营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以上所有学者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农户兼业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通过回顾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尽管研究的角度与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是基于一定时点的对农户兼业与资源配置效率关系的静态研究,没有把农户兼业的发展趋势同与之相应的效率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突破口。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一)调查地基本概况及选择原因

山东省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山东青岛地区第一个撤县设市,其总面积达1210平方公里,辖1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胶州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油料作物百强县(市)之一和山东省现代化农业试点县(市)、全省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市)之一。近年来,该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平稳增长,2010年粮食总产达46.7万吨;蔬菜、畜牧、水产、花木四大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四个15万亩”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市);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胶州大白菜、里岔黑猪等农业品牌效应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80家,年出口创汇达3.9亿美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00个,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16个镇办建起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787个村庄建起了土地流转服务站,有序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农机化水平达到85%,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增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并荣获“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称号。山东省胶州市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农村社会单位,该地区人口密集,且大都生活在农村,其经济情况与政治形态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这个地区的农户经济行为做调查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该地区农村地形地貌的一致性(普遍为平原)有效地控制了地形地貌变量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从而为保障研究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此外,胶州农户的经济行为具有非同质性,不同乡村甚至同一乡村内部的农户之间经济行为存在差异,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农户。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满足了研究的基本要求,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和统计分析提供了保障。

(二)抽样过程和样本构成

本次实地调研的调查小组通过与胶州市政府部门有关人员的交流与讨论,最终主要从经济发达程度和代表性两方面考虑,在胶州市现有的18个乡镇(街道)中选取了营海、胶北和李哥庄3个镇的7个村作为调研对象。调查组共在7个村中走访了160个农户,后经处理,有效样本为152个农户,样本有效率为94.9%。调研活动得到了胶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证了调研的顺利完成。

四、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调查结果

1.农户兼业状况

本文主要按照农户家庭成员各业劳动时间对农户类型进行划分:其中家庭成员劳动时问70%以上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户为纯农户;家庭成员劳动时间50%一70%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户为一兼户;家庭成员劳动时间50%以上用于非农业的农户为二兼户;完全从事非农业的为非农户。胶州农户调研数据显示,在被抽样调查的152户农户中,纯农户为28户,一兼农户为26户,二兼农户为98户。从总兼业率上来看,纯农户比例为18.4%,一兼户比例为17.1%,二兼户比例为64.5%(见表2),兼业率水平已经达到81.6%;在构成上二兼农户占主导地位,兼业水平已经相当高,这也印证了一些学者对东部沿海地区农户兼业状况的判断。

2.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状况

本文主要选取单位土地净产值以及单位劳动净产值这两项指标对农业生产效率加以表征。,从单位土地净产值这一生产率指标来看,纯农户的单位土地净产值为1308.6元,一兼农户为1435.3元,二兼农户为1175.1元,纯农户的生产率水平低于一兼农户,但高于二兼农户;从单位劳动净产值这一指标来看,纯农户的单位劳动净产值为2684.2,一兼农户为2407.5,二兼农户为1639.7,纯农户生产率水平高于兼业农户的生产率水平,其中一兼农户的生产率又高于二兼农户。通过单位土地净产值及单位劳动净产值的均值来看,纯农户略高于一兼农户,但差别并不明显,二兼农户则大幅度的低于前两者。可见在不同类型农户之间,一兼农户和纯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比较接近,但二兼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明显低于纯农户和一兼农户,这与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似。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程度的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有区别的:一兼农户的存在及在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不会对农业生产效率造成显著影响,而二兼农户则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如果其数量过多,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实地调研的分析可知,农户兼业主要通过劳动力水平及利用状况、耕地占有和利用状况以及农用物资投入强度等途径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

1.劳动力水平及利用状况

反映的是不同类型农户劳动力资源的水平及利用状况。对所有样本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劳动力总数上兼业农户多于纯农户,二兼农户又多于一兼农户。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上来看,纯农户家庭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重要明显少于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里一兼农户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力所占比重又少于二兼农户。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兼业经营的可能性与劳动力平均的文化程度成正比。这种现象说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多的在外从事非农活动的机会,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由于非农就业机会少,只能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经营,在农业增长日益依靠技术带动的情况下这无疑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J。从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来看,纯农户最高,一兼农户次之,二兼农户最低,反映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高龄化趋向,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向势必会对农业效率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加以关注。从劳动力资源利用结构来看,兼业户劳动力在非农业与农业之间配置,而纯农户劳动力则全部进行农业生产。把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一兼农户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要高于二兼农户。而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力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兼业农户,常年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劳动力比例都高于季节性在外务工劳动力比例,且二兼农户外出劳力中常年从事非农职业的劳力比重明显高于一兼农户。这种劳动力利用结构,使兼业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兼业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2.耕地占有及利用状况

不同类型农户在耕地占有及利用上存在一定差异,表5反映了这种情况。从耕地占有上来看,纯农户无论是耕地总面积数还是人均耕地面积数都要多于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内部一兼农户又多于二兼农户。从耕地利用结构来看,一兼农户和纯农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要略小于经济作物,并且一兼农户经济作物用地比例最大,但二兼农户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仍高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种植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瓜果等的经济效益要高于粮食作物,纯农户和一兼农户可以通过增加其种植面积来增加收入,但同时种植这类经济作物需要更加连续、细致的劳动投入(比如蔬菜种植需要经常浇水),二兼农户由于将主要的劳动资源配置于非农产业,放在主导地位的只能是相对易于管理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对耕地利用状况进行进一步考察发现,在各类农户中耕地实际利用率最高的为纯农户,其抛荒的土地数量非常少;兼业农户的耕地实际利用率低于纯农户,二兼农户的抛荒土地面积又多于一兼农户,比例接近10%。综上所述,纯农户总体和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多,耕地利用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且土地抛荒面积少,耕地实际利用率最高;兼业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而且耕地实际利用率比较低,抛荒面积增加;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的耕地利用率又少于一兼农户。由此可见,在兼业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广泛存在,且土地流转集中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的情况下,耕地资源的非充分利用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状况。

3.农用物资投入状况

胶州农户调研数据显示,在家庭农用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农用拖拉机、排灌机等各类型农业机械)投资方面,纯农户与兼业农户的差别不大,纯农户家庭农用固定资产余额平均为3685.2元,一兼农户为3814.9元,二兼农户为2933.5元。纯农户和兼业农户在粮食作物种植中普遍采用购买机械化服务的方式进行机播和机收,购买服务的比例在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中都超过了90%,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之间差别不大。在除草剂花费上,纯农户、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每亩费用分别为26.4元,24.1元和23.8元,差别很小。在良种采用率上,纯农户和兼业农户良种采用比例都超过92%,相互之间差别也不大。另外在农业用水,农药化肥的施用以及田间管理方面的主观调查显示,85%以上的纯农户和兼业农户都能保证农业灌溉用水充足,农药化肥施用充分以及田间管理及时,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之间的差别很小。可见,在农业物质投入方面纯农户要多于兼业农户,但两类农户之间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差距并不明显。因此,可以说农户采用何种经营方式(专业经营或兼业经营)对农业物质投入的影响并不大。综上所述,造成不同兼业程度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差别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农户劳动力资源及利用情况方面,虽然兼业农户尤其二兼农户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素质较高,但由于其利用分散,且高素质劳动力就业时间安排以非农为主,造成二兼农户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纯农户和一兼农户农业劳动力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老龄化趋势,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其次,在农户耕地占有及利用情况方面,纯农户总体和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多,耕地利用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且耕地实际利用率最高,土地抛荒面积少;兼业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并且耕地实际利用率低于纯农户,抛荒面积增加,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的耕地利用率又少于一兼农户。这种耕地占有及利用的情况表明纯农户和一兼农户具有较高的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他们愿意投入更加细致的劳动和更多的精力,从而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率。第三,在农用物资投入方面,家庭中农用固定资产投资纯农户和一兼农户要高于二兼农户,但其余各项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在两类农户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可见我国总体上小规模的农业经营还没有完全激发出农户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大。

五、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具体结论包括:第一,不同程度的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有区别的,一兼农户和纯农户在农业生产效率上的差别并不显著,可见一兼农户的存在及在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不会对农业生产效率造成显著影响;而二兼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显著低于一兼农户和纯农户,因此二兼农户比例的继续上升,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第二,不同兼业程度农户在农业生产效率上的差别主要是由劳动力资源水平及利用状况、耕地占有及利用状况、农用物资投入强度的差异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三种主要作用因素并非独自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促成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模式。具体来说,纯农户和一兼农户以农为主,把农业作为家庭从事的主要行业,对农业生产积极陛较高,倾向于把劳动力配置于农业,土地的利用率较高;通过扩大经营面积以增加收入,农用固定资产投入较高;二兼户以非农产业为主,倾向于把劳动力配置于农外产业,对扩大农业经营面积缺乏积极性,土地利用率下降,农业主要物质投入低。因此,纯农户及一兼农户与二兼农户相比,更倾向于农业资源的集中利用,虽然在人力资本积累上处于劣势,其农业生产效率仍然高于二兼农户。

(二)相关建议及对策

第一,调整工农关系,继续加大农业投入。政府必须进行系统的政策创新,在城乡间建立平等的交易平台,通过调整工农关系,走工农平等发展的道路,继续加大农业政策性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提升农户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追加农业投资的兴趣与热情,使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与农业生产方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步进行。同时,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应为实现工业对农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条件,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优化配置各种农、I要素。第二,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农业资源的集约利用,确立适度规模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引导有条件的农户为非农户让出部分土地,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土地流转集中机制,引导兼业农户减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专业农户经营规模,使农业经营有利可图,从而有利于专业大户积累农业生产资金,追加农业科技投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逐渐占据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第三,促进农户分工,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活力。

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应充分调动适度规模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两方面的积极性,以适度规模农户为主、兼业农户为补充发展农业经营,促进专、兼业农户的分工。即科技含量高、劳动密集程度大、适于进行规模经营的项目主要由专业大户来经营,一些较为分散的、投入低的、劳动需求低的项目则主要由兼业户来经营。兼业农户的支持对提高农业要素利用效率十分重要:首先,专业农户扩大经营规模需要兼业户让出部分农业资源;其次,专业化规模经营农户要把农业经营好,离不开兼业户的支持与贡献;第三,农业生产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依赖于产前、产后的优质服务,而目前农村兼业农户是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来源。因此,要重视并充分做好兼业农户的工作。第四,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顺利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有效地降低农民数量,才能为农业资源的集中利用创造条件。

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而城市化水平较低,致使农民非农就业门路十分狭窄,单单依靠大城市的发展无法完成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反而可能造成污染严重、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加强中小城市及中心城镇建设刻不容缓。在这一过程中,应有步骤、有重点地优先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的发展,通过对这些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良好的规划实现资源集中利用,使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形成产业集聚力和完善的分工机制,有效发挥经济带动和就业带动能力,使其成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