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结构调整经营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结构调整经营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结构调整经营策略

1凤阳县农业基本情况

1•1农业资源丰富全县国土面积1949•5km2,承包耕地7•2万hm2,水旱地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5•73万hm2,旱涝保收面积4•27万hm2,岗丘地占总面积的73•5%,25°以上坡地0•14万hm2。有水面2•47万hm2,其中可养水面1•1万hm2,花园湖和高塘湖为两大水产养殖基地。林业用地面积2•13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47万hm2,森林覆盖率16•4%。有4座中型水库,3个大中型湖泊,115座小Ⅰ、Ⅱ型水库,1万多口当家塘坝,各类工程蓄水总库容4亿m3以上,兴利蓄水2•5亿m3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72•79万kw,拥有各型拖拉机6•5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97台,机耕面积比例92•36%,机播面积比例31•37%,机收面积比例78•15%。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100个产粮大县之一,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县之一,安徽省黄牛综合开发牵动项目基地县之一。

1•2是灾害频发地区凤阳县是江淮分水岭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非涝即旱,旱灾多于涝灾,三年两头旱,干旱年几率达56%。据统计,从1919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88a中,先后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灾36次、旱灾42次,有时旱涝在1a中交替发生,基本上是“十年九灾”。

1•3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凤阳县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万hm2左右,种植模式为一年两熟,五谷杂粮兼有,但以小麦、水稻、玉米、花生、大豆为主。畜牧养殖业以牛、生猪、羊和家禽为主,水产品以螃蟹和青虾、鳜鱼、鲫鱼等品种为主。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达到66•03万t。畜牧生产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全县大家畜存栏6•65万头,出栏2•2万头;生猪存栏25•5万头,出栏38万头;羊存栏12•5万只,出栏17•5万只;家禽存栏290万只,出栏700万只。水产品生产稳中有增,各类水产品放养面积1•1万hm2,水产品总产量3•34万,t渔业产值3亿元,人均渔业收入410元。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9•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2∶36•2∶33•2,农民人均纯收入4448元。

2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

近年来,凤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科技兴县”4大战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以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围绕新农村建设“5个一”工程,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着力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央连续5个1号文件的激励下,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种植业品种结构趋优重点推广了烟农19、偃展4110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丰两优一号、扬两优6号等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等。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小麦、水稻等大宗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2•2养殖业规模化我县把畜牧、水产养殖业当作支柱产业来抓,大牲畜、羊、家禽饲养量和水产品产量增势明显。出现了府城镇张其芝的万只鸡场、西泉镇钱萍万头种猪场、武店镇西圩村等一批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以及高塘湖和花园湖拦网、围网等水产规模养殖。全县已建成畜禽养殖小区81个,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36家,养猪大户1552户,养禽大户970户,养羊大户910户,养牛大户105户,基本形成了工厂化布局、科学化养殖、民营化机制、链条化经营的格局。

2•3农产品生产基地成雏形初步形成了以小岗、枣巷、武店、府城为中心的4大板块2000棚食用菌生产基地,以黄泥铺、小岗为中心的千亩葡萄生产基地,以府城、刘府为中心的0•33万hm2蔬菜生产基地,以沿淮湾区和西部高肥麦区为中心的3•33万hm2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以西泉、刘府、殷涧、小溪河、红心等乡镇为中心的10万头养猪基地、3万头养牛基地,以总铺、刘府、板桥等乡镇为中心的100万t粮油加工基地等9大基地。

2•4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强力带动目前,我县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有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它们的带动,推进了全县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如:省级龙头企业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在沿淮乡镇发展优质专用订单小麦1•33万hm2;凤王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稻米加工企业,带动了全县1•33万hm2优质专用粳稻生产等。全县以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业,已达到了日处理小麦4000t的能力,形成了原料采购来自全国,产品销往全国的局面。2008年,仅省市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到21•65亿元。

2•5劳务经济异军突起从2004年开始,借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采取“搜集信息,就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跟踪服务”的“五位一体”服务方式,推进劳务输出工作,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近几年,全县每年的劳务输出都在18万人左右,劳务经济收入10亿元以上。劳务经济成了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2•6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县委、县政府努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财政支农重点,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如利用项目资金对个体私营龙头企业进行扩建,扩大其加工规模,为发展产业化增强后劲。利用江淮分水岭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投入,夯实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设施。

3具体做法

3•1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我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岗丘、圩湾、平原兼有,水旱面积各占一半,因此,在结构调整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

3•1•1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我县五谷杂粮和各种畜禽水产品兼有,但确立并紧紧抓住优质麦、优质稻、花生、玉米、瓜菜、三元杂交猪、羊、禽、水产品和经济(果)林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取得了显著成效。

3•1•2确立调整的主攻方向在呼应滁州市“百亿粮仓”建设,大力推进“百万亩吨粮田”工程,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和“一乡一品”、“一乡一业”,在全县实施粮食产业的“521”计划(3•33万hm2小麦高产攻关、1•33万hm2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0•67万hm2玉米振兴计划)、畜牧产业的“12112”计划(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发展养猪大户2000户、养禽大户1000户、养羊大户1000户、养牛大户200户)和特色产业的“2531”计划(建设1•33万hm2优质粳糯基地、0•03万hm2油茶基地、0•2万hm2大棚蔬菜基地、0•07万hm2优质葡萄基地)。目前,各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3•1•3做好布局调整重点调减3级站以上提水灌区和水源无保障地区的水稻栽插面积,进行“水调旱”,发展节水节本高效粮经饲作物。

3•2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2•1整合品牌整合大米、优质麦、花生、瘦肉型猪肉、特种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对“凤宝”系列面粉、“御膳”牌麻油、“恒裕”牌系列酱品等品牌农产品,做大做强。对红瓜籽、菊花心菜、花生、花园湖螃蟹等积极推介,树立凤阳农业品牌产品,增强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2•2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力度择优扶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其带动能力,通过龙头企业发展“订单”预约生产,建立“企业+农户连基地”的经营模式,用经济的纽带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连接起来。

3•2•3积极培育和发展不同形式的中介组织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号召鼓励所有干部、技术人员及农村能人当经销人员,当市场与农户的经营桥梁,形成“集团”经营,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者进入市场的矛盾。扶持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3200人、各类合作组织120多个,其中养鸡、草席纺织、菌业生产等5个协会被省市列为示范技术协会。

3•2•4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容量,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创造条件,调整农村的就业和产业结构。

3•3依靠“三流”激活农村经济

3•3•1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力流出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力,鼓励、引导他们外出拓展劳务市场,使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

3•3•2依法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为了杜绝因劳动力外流造成土地撂荒的现象发生,凤阳县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租赁、互换等合理合法的办法搞活土地经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农技、农机、金融等部门还为合理土地流转户供信息、出主意,当参谋。同时,还将土地使用权流转延伸到山地、水面等资源上。如:民营企业家赵世来等人通过合理流转程序,反租倒包农民土地搞规模性林业开发,还根据与其“合作”的农户意愿,安排他们进自己企业当工人,仅此一项,与其“合作”的农户除了林间套种农作物收入和流转土地租赁费外,还实现人均年务工收入5000元以上。

3•3•3促进城乡资金双向流动在凤阳县,越来越多的城里“农民”涌向了农村(包括外省市的农民企业家)。他们带资金、技术、项目、信息,采取租赁、承包、合伙经营等形式投身农业综合开发,不但克服了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不足、技术不硬、信息不灵、销路不畅对凤阳农业和农民的部分影响,也使城里人“非转农”在农村找到了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与此同时,在外务工的农民又用打工赚来的资金反哺农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雄厚的资金。如:枣巷镇青年农民王瑞林利用外出打工赚的钱回乡搞大棚双孢菇生产,带动乡邻在几年内把双孢菇生产发展到近千亩,使蘑菇生产成为该镇的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全县已有1000余名完成资金和技术积累的外出务工人员“凤还巢”,回乡创办或联手创办了600多个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农村经济出现了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3•4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推进农科教结合,逐步建立了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4•1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以生物技术应用为突破口,重点推广和普及农作物、畜禽良种及配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农业开发综合配套技术、大棚养禽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水产品围拦网精养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3•4•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配套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努力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推广机制,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功能和水平。在全县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采取“1+10”的模式(1个农技人员联系10个以上科技示范户),实现农技服务零距离。

3•4•3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业试验、示范区基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带动农业全面发展。

3•4•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把农科教一体化作为农村科技教育的重点,抓好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建立了一批以实用农业技术为主的培训基地,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基地等。

3•5切实转变工作方式

3•5•1抓好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经济信息网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网络服务、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等。重点加强对农村各类种养、加、销规模大户的培训,组织农民上网。

3•5•2抓好市场服务组织广大干部、能人等走出去、闯市场、签“订单”、找项目,依托市场需求来引导组织农民生产经营和调整结构。

3•5•3抓好科技服务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科技入户,积极抓点示范,建立科技示范窗口。鼓励农技人员广泛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承包,示范、引导和带动农民调整,真正起着“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的示范带动作用。

4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产粮大县,这就决定了农业始终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虽然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还在低层次上运行。(3)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缺乏后劲,高科技含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较弱。(4)龙头企业规模不够强大,功能不全,带动力有待加强。(5)涉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

5建议与对策

5•1要制定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要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凤阳的农业生产条件、现状和未来,重点围绕一个产业到两个特色产品做规划,来确定各乡镇的特色产业发展,力争通过3~5a的努力,逐步培育壮大有凤阳特色的一个或几个拳头产品。

5•2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提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的种植比率,加快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发展高品位规模养殖业,以此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安全的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别要抓住国家相继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抓住机遇,努力实现良种与良法配套。

5•3要把蔬菜发展摆上重要位置蔬菜消费需求量大、潜力大,种菜比较高效益,是一条致富的好途径,要紧紧围绕合蚌一级蔬菜市场和苏、锡、常、沪二级市场,加快做好全县蔬菜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当地农户大力发展蔬菜,做大做强这一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富民工程。

5•4要加快乡村人才建设要充分发挥创业大学生和村官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为他们搞好协调服务、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心创业。对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一方面,要放手鼓励他们开展创业活动,进行示范引导;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发挥好他们有知识、有理念、有工作热情的优势与特点,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增添亮点。

5•5要大力培育农村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要尽快培育一批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有效对接市场的能力,力争实施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都引导农户成立1~2个经济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

5•6要强化领导与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强化“一个产业、一片基地、一个龙头企业、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和一个领导班子”的“五一”管理机制,切实把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建立为农服务等农村工作新机制,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