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口农产业发展思路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口农产业发展思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城口农产业发展思路

城口农业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

城口特殊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决定了城口农业产业大有文章可做,大有特色可显。以“城口老腊肉”为载体的生猪产业,城口山地鸡、城口蜂蜜、城口特色性冷水鱼类养殖、高山反季节蔬菜、以道地中药材为主的药材加工等都是城口农业特色产业的代表。城口老腊肉远销市内外,品牌公信力强,因其加工工艺独特、原始、健康,加之城口的自然环境所赐,肉质香辣可口,一到年关,订销合同如雪花般飞来,供不应求,一直占据城口养殖加工业的“半壁河山”。城口山地鸡是多年来城口农业人努力挖掘特色资源,培育特色品牌,发掘地域优势的结果。城口特有的林地资源、山地资源、生态资源及高山气候注定城口山地鸡发展大有可为,城口山地鸡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并将正式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成为国家级的地方优良品种。按照县里推广的“林间种药、林下养鸡、林材生菌”的立体生态复合型农业产业,城口山地鸡生长在高寒山区,农民多采取林间放养的方式,抗病力强,原生态、无污染,是一种健康、绿色、生态的优良品种。城口蜂蜜也得天独厚。城口森林资源富集,开花盛期晚而长,花的种类繁多,适宜发展中锋产业,其中以槐花蜂蜜最好,不但口感好,甜味足,更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此外,城口特色冷水鱼养殖潜力巨大。城口水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滩涂分布于大山之间,主要有前河和任河两条主流,支流干系发达,污染少,水质好,常年平均气温低,很适合野生鱼类栖息繁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口冷水性特色鱼类养殖,有足够条件将野生鱼类的种群进行人工培育和深度开发,近年来,裂腹鱼人工繁育已取得成功。

城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政策优势。重庆对城口的“四大定位”,提出把城口建成全市向北重要门户,重要生态功能保障区,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基地,重要生态经济区。县委十一届二次全委会明确提出“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发展战略,打造成全市“生态经济强县”,并大力实施“产业上山,人口下山”,走“山顶绿树戴帽,中山果药缠腰,山下庭园连片”的新农村风貌,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指明了发展方向生态优势。生态是发展农业全力追求的目标,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城口的“四大定位”给城口生态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对城口而言就是一张牌,县内森林资源丰富,树木参天成林,空气污染少,是“天然氧吧”,先发优势足。城口的农特产品一个最吸引的东西就是“土”,土得有特色,有层次,有魅力,比如“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口感特别好,营养价值高。资源优势。城口除丰富的矿产资源外,种养资源是农业特色产业的重头戏。城口融大山区、大河谷、大林地、大农村于一体,境内耕地面积34万亩,各类草山草坡269万亩(其中有可牧天然草地133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52%,水资源丰富,平均气温低,雨量充沛,适宜发展种养业。人文优势。城口是重庆唯一成建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县,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代代城口人,铸就了城口精神——“承认落后,不甘落后,自加压力,团结奋斗”,培养了城口人一种大气、锐气,有一种不服输,敢闯敢试的精气神,虽地处偏远,但工作标准不降低,虽条件艰苦,但思想观念不落后,这些人文因素无疑对推进城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是提劲鼓气的。城口农业特色产业尽管在多年来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仍有很多不足。一是农户小农经济意识仍然存在。传统的三大坨产业还始终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一亩三分地”的思想未根本革除,传统农业还占有很大比重。二是农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亟需注入新鲜血液。三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四是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业特色产业的体制机制单一,微观层面的建章立制较少,对种养业的扶持还集中在成规模、标准化的大户,散养户的普惠面不广。五是品牌推进力度慢,老品牌巩固效应不明显。六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承载力不强。

城口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以市三次党代会赋予城口的“四大定位”为契机,以县委十一届二次全委会为具体指导,认真落实县上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及扶持意见,有效对接中央、市、县三级政策,联动开发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按照“依托资源做文章、围绕特色求突破、合理布局壮规模、树立品牌促发展”的思路,用市场化手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大户、小户发展为抓手,积极挖掘特色资源,培育特色品牌,力争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努力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化发展水平。发展目标:到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年增12%以上,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5%。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全县生猪出栏30万头,城口山地鸡出栏800万羽,中蜂达到10万箱,农产品品牌达到20个以上,创建6个以上市级农产品知名品牌和驰名(著名)商标,2个以上国家级农产品知名品牌和驰名(著名)商标,培育10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通过努力,力争建成全市最大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市最大的中蜂养殖基地,全市品质最好的生态蛋(肉)鸡生产基地。

推进城口特色农业产业的对策

(一)打好生态牌、固守良好生态,突出特色、壮大产业基础。城口虽地处偏远,但独特的生态资源也给了城口人广阔的致富空间。吃透政策,研读政策,运用政策,投放政策,精心谋划思路,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是城口的必然选择。发展城口特色农业不能“等靠要”,坐而论道,制定不切实际的宏伟目标,而要脚踏实地,充分运用各项优势,并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办法,转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现实生产力。

(二)建立健全农业特色产业体制机制,形成“领导带头敬业,干部干事闯业,百姓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一套完善的农业特色产业体制机制是做大做强做特做优农业特色产业的“法宝”,大胆探索以“城口老腊肉”为载体的生猪产业,城口山地鸡,城口蜂蜜,特色性冷水鱼类养殖的体制机制,强化措施,在扶持政策、技术保障措施、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向养殖户重点倾斜,用体制机制管人、管事、管才,领导干部齐心创事业,激发百姓创业,进一步完善农业特色产业机制。

(三)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上级政策。增强领导决策的科学性,靠前服务,深入基层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原原本本将惠农政策带到基层,转变工作思路,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正确引导老百姓改变不合时宜的传统的种养观念,树立科学种养的意识,善于利用政策、技术优势,在农业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上有所发挥、有所拓展。定期开展“三下乡,解民情”活动,有步骤地贯彻落实惠农政策,以通俗易懂简明的形式深入基层,使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同时加大对农业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相互取长补短,将学到的新经验、新技术普及推广到田间地头。

(四)打好资源牌,走好特色路。县委十一届二次全委会高屋建瓴地提出“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发展战略,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建成“生态经济强县”的目标,这是对全县农业人的激励和鞭策,更是对老百姓发展致富种养业的信心所在。城口有这样的先发优势,在城口精神的感召下,有这样的气魄和勇气去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土地资源,下大力气发展养殖业,切实将资源变成农民增收的牌,变成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

(五)广泛聚引外资,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及其他资金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有所作为地突破资金瓶颈,采取多种渠道进行招商引资,尤其是在农业特色产品的深加工上,要引进企业主参与进来,实现政府、企业、老百姓“三赢”,用良好的服务环境、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吸引企业主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安商、助商、亲商、护商”的和谐氛围。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广泛参与,鼓励和引导养殖户成立专业合作社,让当地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形成集群产业,成为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的强大”引擎”。

(六)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健全对政府、企业、农民的三重将监管机制。千方百计确保各项农业特色产业的政策落地,不悬空,切实加强领导,统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干部群众一起抓”的氛围。加强对领导、企业、农民的监管机制、经常性地资金流动管理并进行审计,对农民的扶持资金的用途进行查看,层层监管,确保资金不在任何环节流失,真正用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上。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资源与产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住宅产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科技和产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