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休闲农业发展途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休闲农业发展途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休闲农业发展途径

一、贵州发展休闲农业的环境条件分析

1.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分析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斜坡地带,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贵州属于中国西南高原山地,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坝地仅仅占总土地面积的7.7%。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是一个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的典型的内陆山区省份,喀斯特露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也较为齐全,地域分异明显。由于喀斯特岩溶地貌,总体上贵州土地的土层稀薄,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全省石漠化面积已超过2.34×104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3.3%。全省地势崎岖不平,适宜耕种的耕地较少,全省耕地面积为369.2×104hm2,仅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1%。耕地中,水田总面积为115.4×104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3%,旱耕地总面积为253.9×10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8.7%,田土比例为1:2.2。从上面的分析得知,贵州由于特殊的地势地貌,地势崎岖不平,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土层稀薄,适宜耕种的土地少,耕地地块破碎,并且大部分耕地分布在缓坡、陡坡、丘陵、槽谷中。耕地破碎不连片,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农业劳动生产力难以提高。同时,山地地形条件下,修建道路的难度很大,且成本很高,农村的基础设施难以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贵州进一步发展农业所依靠的土地和交通条件很难具备,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来发展贵州的农业,不可能达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

2.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分析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耕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多种需求的生态农业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以土、特、奇、小为优势,能够与不同资源条件的地区有机结合,并不受规模的限制。休闲农业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下,发展农村服务业的结果。它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人群,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贵州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来发展农业很难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且,也不具备发展传统农业的条件。要发展贵州农业,必须改变贵州农业的发展方式,休闲农业就是发展贵州农业的一种方式。贵州同样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使得贵州具备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第一,从总体上看,贵州在传统农业方面落后于其它农业省份,但是,贵州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很多农作物和果树都能够生长。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红薯、烤烟、油菜、花生、茶叶等,蔬菜作物主要有白菜、辣椒、黄瓜、南瓜、四季豆、豇豆等,果树主要有橘子、李子、梨子、柚子、杨梅、桃子、核桃、板栗、杏子、苹果、石榴等。由于地势崎岖不平,丘陵和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大多数,在全省区域内很难进行大面积连片的水稻和小麦的种植,从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来看,这是很不利的。但是,利用山地和丘陵正好可以种植各种果树、茶树,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果树和茶树的种植,不受规模的限制,根据地形条件,既可以大规模种植,也可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在功能上既能够保持水土,又能够美化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加上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最低海拔148m,最高海拔2903m,地区海拔差距大,区域差异显著,山区垂直气候明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都能够生长,山地地形条件也适宜种植各种中草药。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

第二,贵州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省内山形独特,溶洞众多,形成独特的自然风光,具备旅游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且在自然风光方面和周边省份有一定的差异,替代性较小,而这些旅游自然资源绝大多数都是位于农村地区,因此,很容易将旅游和农业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休闲农业。

第三,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难、蒙古、仫佬、满、羌族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7%。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本民族语言为交流工具,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于不同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如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远古岩画,古黔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鸡卜星历,地戏,阳戏,傩戏,花灯等。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民族服饰、民族曲艺、民族图案及工艺品等等。“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正是对贵州多元民族文化特征的真实写照。丰富的民族文化为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人文条件。除了上述条件以外,现代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因素,为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城市居民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消费和休闲方式,而是更多的倾向于更加生态和更加自然的消费和休闲方式。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为其消费方式的多元选择提供了物质保障。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城市居民一般通过改变消费方式的途径来缓解各种压力,而城市通常又不能提供合适的场所以释放城市居民由于压力增大而产生的各种情绪。

二、贵州发展休闲农业的路径选择

发展休闲农业,应该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前提下,对主要的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进行研究,以把握他们的消费需求,进而根据需求进行休闲农业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在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的前提下,各地区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以突出休闲农业的地区差异。

1.政府主导,从政策层面上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政府应该站在培养新型产业的高度来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政府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前提下,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宏观布局和整体规划。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方式,政府应该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进行统一,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框架进行规划,并以政策的形式进行确定。各级政府在统一的发展思路下,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结合本地区的区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进行再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和区域差异。除了宏观的政策指导外,政府在应该从资金提供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帮助,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展休闲农业,并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和深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重塑贵州的区域形象

要吸引外省消费者到贵州进行消费,要使外省居民对贵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吸引城市消费者到农村进行消费,同样要使城市居民对贵州的农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发展休闲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贵州的城市居民,贵州城市规模小,城市人口少,城镇人口仅占贵州总人口的33.81%,依靠贵州城市居民来发展休闲农业,其市场需求是有限的。为了扩大市场需求和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把贵州的休闲农业推介给全国的所有城市居民及全国所有有这类消费需求的人群。但是,一方面,很多外省人却并不知道贵州以及贵州在哪里,很多外省人对贵州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至于贵州有什么资源甚至有什么特色,很多外省人一概不知。很多外省人对贵州的了解仅仅来源于中学地理教材中关于贵州的简单介绍,他们对贵州的印象似乎永远停留在中学的教材里。另一方面,就算知道贵州以及贵州在哪里,外省人也把贵州当作贫穷、愚昧的象征,他们并没有从正面的角度来理解关于贵州的一切。因此,要使全国的消费者甚至国外的消费者到贵州的农村进行休闲农业的消费,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重塑贵州的区域形象,让外省的消费者知道贵州、了解贵州、认识贵州、喜欢贵州,扩大贵州的知名度和提升贵州对外界的影响力。

3.以旅游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休闲农业促进旅游业的产业升级

贵州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自然风光秀丽,同时,贵州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样,人文气息浓厚,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尽管贵州的旅游业发展得不错,但是和周边省份比较起来,贵州旅游缺乏差异,没有突出特色,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从自然风光来看,尽管贵州也有自身的特色,但从总体上和云南、四川、重庆在自然风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别;从文化方面进行比较,云南、四川的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各有差异,云南、四川、重庆的名胜古迹也很多,人文气息也很浓厚;更为重要的是,周边省份的交通等基础设施都比贵州的要完善。以上几点原因使得外地游客更愿意选择到周边省份去旅游。为了突出贵州和周边省份旅游的差异性,应该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条件,发展休闲农业,以农业及农耕文化拓宽旅游的行业链,促进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旅游的发展又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以旅游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贵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模式选择

在政府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下,各地区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有效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与当地特色景观、人文风情发展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设施与活动,创造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以构建新的休闲农业文化。

1.城市近郊休闲果园

这是目前贵州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也是其它很多省份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以至于很多人都误认为休闲农业就是在城市近郊搞休闲果园。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果园都在城市近郊,一般距离市中心20km左右,所面对的人群主要是本地区的城市居民。城市近郊休闲果园通常利用开花期和结果期向城市游客开放果园,供游客观景赏花和采摘果实,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农家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并了解一些农作物知识,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城市近郊休闲果园集水果生产与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城市游客通过水果采摘、旅游观光来缓解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导致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当地的农民既可以通过休闲果园获得经济收入,又不会耽误其它农作物的种植。在贵阳的近郊就有很多休闲果园,且分布较广,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休闲果园也有很多,其中杨梅、枇杷、桃子、梨等果树休闲园林的面积都超过600hm2。城市近郊休闲果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果园里的果树从不使用化肥,只施农家肥,水果都是有机食品,既降低了水果的生产成本,又能够有效利用农村的各种生活残渣及人畜排泄物。城市近郊休闲果园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只有位于城市甚至是大城市的近郊才有可能采用这种模式。

2.农耕文化体验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地区,这种模式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向游客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旅游,主要针对省外的城市居民,也适用于本地区的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对于边远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都是束手无策,尤其对于发展贵州边远地区的农村经济,更是如此。农耕文化体验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前面已经分析过,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地地形,地势崎岖不平,按照传统的耕作方式,贵州的很多地区根本不适宜发展农业,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又一直存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又不得不开垦根本不适宜种植的土地,开垦土地既不能明显增加产量,又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灾害频发,反而不利于农业生产。贵州乃至其它欠发达省份的农业一直都处于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之中。农耕文化体验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向城市游客展示当地的农业特色及农耕过程,农耕文化体验模式常常和民间风情体验模式结合在一起,城市游客通过感受当地的农业特色和民间风情,亲身体验当地的农耕过程,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当地农村通过向城市游客展示农耕过程、提供食宿而增加收入,既不会耽误农业生产,而且通过这种模式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资金来源,解决了边远地区发展农业所需的资金问题。贵州山地众多,山地农业十分典型,各地的山地农业又有着不同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农耕文化,特别适合农耕文化体验模式。在农耕文化体验模式中,山地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贵州的山坡、峡谷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生作物。比如,贵州拥有丰富的牧草品种资源,草山草坡429万hm2,每年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藤蔓产量达1500万吨,这些资源条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边远地区的农村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天然的优势发展有机畜牧业,并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农耕文化吸引外来城市游客。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有机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在利用草山草原资源发展有机畜牧业的同时,贵州的地方性特色品种养殖业也不能忽视,如香猪、竹鼠、野鸡等的养殖。农耕文化体验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自然性、生态性和艺术性,以农业生产的各种表现和民俗风情,为城市游客提供观赏和体验原生态农耕环境的场所,形成各种各样的生态农业景观。农耕文化体验模式通常以农家寄宿的方式出现,农家寄宿与一般的饭馆或者旅馆不同,饭馆或者旅馆仅仅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场所,农家寄宿,顾名思义就是让游客住在农家,吃在农家,游客不仅能够与主人自主交流,还可以亲身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体验当地农村的生活方式,了解当地的风俗与传统。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这些少数民族多处于偏远地区,适合采用这种模式来发展休闲农业。

3.民族文化体验模式

从广义来讲,农耕文化体验模式包含了民族文化体验模式,但是结合贵州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民族文化体验模式应该从农耕文化体验模式中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一种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民族文化体验模式主要是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结合本民族的农耕习惯及特色农产品,开展民族文化游。这种模式仅仅局限于民族地区。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很多少数民族至今都还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也有很多民族村落保存完好。民族文化体验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可行性。

四、结论

①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需求的农业旅游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下,发展农村服务业的结果,它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人群,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②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方向,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结果,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种选择。休闲农业以土、特、奇、小为优势,能够与不同资源条件的地区有机结合,不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也不受规模的限制。休闲农业并不是纯粹的旅游业,它是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的结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以农业的发展拓展旅游业的发展,其本质还是农业。

③贵州发展休闲农业,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政府应该从产业的高度来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规划和布局,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