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阿坝州农业发展及新技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基本情况
1.1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成都平原与高原的过渡地带,以藏羌民族为主体、回汉等民族相融合的自治州。幅员面积8.42万km2,辖13县,226个乡镇,总人口84万,其中农业人口55.8万,牧业人口11.3万,农作物播面6.71万hm2,全州地势呈山原、高原、高山峡谷为主体的地貌,农业主要栽培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豌豆、芸豆、油菜、蔬菜和苹果、梨、樱桃、杏、李、花椒、核桃、中药材等。退耕还林后,2004年粮食作物播面5.2万hm2,粮食作物平均单产204kg,粮食总产量达15.9万t。
建设最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是我州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型和特色资源型农业的主要内容。海拔高差780-6400m,受西南、东南、高原季风的控制,立体气候、小气候分明。各种小地貌、小气候与其发育下的特定土壤等自然组合,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最佳生态。海拔1200-2300m的沿河谷地带是农作物生产的最佳适宜区,同时又是苹果、梨、甜樱桃、桃、李、杏等多种水果的最佳生态区;海拔2300m以上是豆类、马铃薯、中药材、山野菜、野生菌、沙棘的最佳生态区。
1.2农民综合素质差,科学技术转化率低
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我州农牧民绝大多数居住在半山、高半山,贫穷、落后加之信息、交通条件差是我州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州农牧民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低下,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在我州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不到20%),它的长期性成为阻碍了我州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1.3我州农业现状分析
我州农业的市场化历时已逾20年,但是总的说来,我州农业产业还处于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初期,农业发展水平还很低,许多因素综合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农贸市场等不能网络到每一个村镇,许多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第二,流通体制不健全。流通体制远未形成健康、有序、高效的体系,流通组织低级、单一、量少,农户个体销售多,受中间盘剥严重。第三,金融信贷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性信贷低,真正缺少生产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往往贷不到款,信贷业务的操作往往看重关系和风险,而农业生产恰恰与此相背离。第四,加工薄弱。我州农产品的加工是薄弱的,表现为加工企业数量少、水平低,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使得农产品打入市场的力度不大,也不能使农业(加工业)的利润近快还给农业,缩小工农的剪刀差。第五,投入水平低。我州农业技术的研究力量不强,技术服务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机械推广机构也未形成,农业生产和加工还处于粗放的状态。此外,农业中民间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发育也很不完全,数量少,不丰富,不能有效弥补农户行为方面的缺陷。还有,农业要素市场也没有培育起来,缺少这方面的法律、法规。
1.4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
我州是四川省的农牧大州,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全州总人口84万,乡村人占67.1万人,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异常突出,这个矛盾还将随着人口增长而更加尖锐。河谷地带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从传统技术的角度看,农业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近代农业,我州主要是以“地膜覆盖”为主,它虽然使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较之传统农业成倍地提高,但这种方式不但不能维护和提高土地的自然肥力,而且还严重损害着它,导致农业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当前,农业面临严重挑战,突出表现在种植业生产上是粮食播面下降,粮食总产下滑,粮食单产徘徊不前。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分布不均匀或不能充分利用是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脆弱,农用物资供应不足。长期以来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农业多数产业的技术和管理落后,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落后,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很难获得大幅度增长。更不可能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温饱水平向小康以至更高水平前进。
2、我州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正在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兼顾的复合型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益、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世纪之交,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和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立足州情,在调整结构、抓好产业化建设的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走集约型农业的路子,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加速我州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
2.1调整农业结构,抓好产业化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抓好产业化建设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快车道,走产业化的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州在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中,初步培育引进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呈现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雏形。按建设“最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的要求,我州今后产业化建设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合理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搞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对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理布局、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我州实际提出以“五大五特”(五个大宗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即青稞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干果基地、豆薯基地;五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即道地中药材基地、生态茶叶基地、山野菜基地、高原低温食用菌基地、沙棘基地)建设为重点,切中我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均应视为我州今后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在突出特色的绿色上。应当把市场需求看好、效益较高的绿色产品(包括藏区青稞、秋淡蔬菜、干果、水果、中药材、生态茶叶、山野菜、食用菌、杂豆、秋荞麦生产)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绿色加工业,使绿色成为各县农业产业化的鲜明特征;
二、大力抓好龙头企业及中介组织建设。这是推进我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层次、水平,决定着区域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层次和水平;
三、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基础在于积极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带。要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思路,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四、建立完善利益机制。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合同契约型的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租赁、托管、二次返利等多种方式让农户获得更多实惠;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支部+协会”等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按市场准入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抓质量,不但要抓企业内部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督检测,还要对原料的生产环境、投入品和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还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包装和标识,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的制度。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市场准入的条件。
2.2大力发展“三高”农业
“三高”农业即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其中高产是基础,优质是前提,高效是目的。农业只有不断的提高产量,才能解决我州半山、高半山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只有以得到农作物的高产产量为基础,河谷地带才能取得致富奔小康;优质是人们的生活要求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优质”已逐渐成为作物生产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高效的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种农副产品要推向市场,进入商品化参与市场竞争,只有优质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好的效益;高效是市场经济决定的,目前我州的农村经济还很落后,农民的收入还很低,要让农民致富奔小康,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发展高效农业。
2.3走农业集约化生产的方式
从粗放粗种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是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是国情,而且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要求我们走集约化的道路,农业生产的目标应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为主,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千方百计高度精致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在主攻单产的基础上,进行立体生产,发展多熟种植,发挥每一寸土地的最大生产效能。
2.4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代“工业化农业”或“石油农业”虽然使农作物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出现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农业”就是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它是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在开发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通过农业生物种群多样化、农业产业多样化来实现绿色植被最大化、水土资源利用高效、合理、清洁化,促进经济生态良性循环,以获得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要从抓安全农产品入手,以抓安全农产品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着力点,最能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因此,应当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改善生产、生态环境、防止农业污染,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4.1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以我州建设最优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区为目标,在目前认定论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以“五大五特”为中心,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4.2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由安全食品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产品质量检测等组成的管理监督机构体系。对我州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和无公害蔬菜制定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
3、适宜我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技术
3.1节水农业技术
3.1.1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特点确定灌区发展方向:在水源充沛地区,以提高输水效率,不断改进灌木技术,保证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实现高产稳产。在缺水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技术,提高单位水量的利用率和最大效益。
3.1.2搞好渠道防渗、灌区工程的技术改造:这是实现安全输水,减少损失,用好水,浇好地的工程基础。从近年来国内外情况看,灌溉渠系实现管道化已成为各国灌区工程技术改造的主趋势。
3.1.3加强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采用适水种植,合理配水、水肥结合、综合调控和节水型种植结构及相应的节水栽培技术,使工程节水、农业节水、生物节水有机结合,以实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3.2设施农业栽培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种、养植业等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难以解决的限制因素,加强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乃至数十倍地增长。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地域和时季的“自然限制”,具有高投资、高产出、高效益、无污染、可持续农业等特征。
3.2.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是许多国家发展设施农业采取的重要措施。是用地膜覆盖农田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作物生产量的栽培技术。
3.2.2温室栽培技术:温室栽培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又一重要举措,温室栽培主要包括塑料大棚温室栽培和现代玻璃房栽培两类。
3.2.3温室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是随着温室生产发展而研究采用的一种最新栽培方式,该技术基本分为两大类——基质栽培和无基质栽培。是未来我州设施农业发展方向。
3.3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的方式主要有堆沤还田(堆肥、沤肥、沼气肥)、过腹还田(牛、马、猪等牲畜粪尿)、直接还田(翻压还田、覆盖还田)烧灰还田四种。其中,堆沤还田、过腹还田在传统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秸秆还田主要采用直接还田技术。
3.4植物化控技术
“化控”是化学控制的简称。作物的化控是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一项农业新技术。首先是萌芽和休眠的控制;其次是实现生长控制;第三是控制作物成熟。
3.5精准农业技术
是近年来国内外农业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也是阿坝州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含义是在充分了解土地资源、自然气候条件和作物群体生育变化情况下,因地制宜根据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情况,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