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面源污染防范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1土壤污染
通过对连云港市部分农田86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农药残留量上升,近郊部分土壤存在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远郊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环境质量较好。
1•2水污染
近年来,连云港市水源由于受上游及区域农业污染,水质逐年下降,主要污染指标包括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部分石油、总磷等,部分地区地下水氮污染严重。据1999年8月对连云港市部分农田地下4~7m深水质监测表明,NO2--N监测超标率为87%。地下水中NO2--N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1•3大气污染
据近10年大气监测结果统计,连云港市小麦主产区大气氮氧化物、总悬浮物分别由1989年的0•030mg/m3、0•183mg/m3上升到1999年的0•063mg/m3、0•391mg/m3,部分农田大气污染物含量呈上升趋势。
2农业面源污染主因
2•1认识因素
农业生产重视增加农业物质投入,忽视增加农业物质投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缺乏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意识。
2•2管理因素
一、农业环保政策和监督监察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农业环保工作落后的重要因素;二、农业环保机构不健全,缺少化验设备及专项经费,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涉及面广,部门及上下级间协同管理不力也是制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原因之一。
2•3技术因素
目前连云港农业效益比较低,部分农村科学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环保高新技术普及率较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薄弱,大部分农区仍处于继续污染而无治理的状况。
2•4生产因素
造成连云港市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污染物包括化肥、农药、农膜、工业“三废”、人畜禽粪尿、农业废弃物(如秸秆、草皮等)及灌溉用水等,以上物质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另外,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资源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也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3•1指导思想
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为基础,以合理增加农业投入为突破口,以推广平衡配套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和作物群体质量栽培等农业科学技术为依托,结合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实施目标
为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农业生产中应逐步达到“三转变”、“四提高”、实现“五化”。———促进农业生产模式“三转变”耕地利用与保护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化肥、农药、灌溉水等农业投入物质从经验低效型向精准高效型转变;农业环保技术指导及信息处理由模糊滞后型向数控超前型转变。———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四提高”到2010年连云港市耕地在每公顷施用有机肥37•5t的基础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5%左右;低毒高效农药及生物农药施用量提高到80%;可降解农膜使用量达到100%。———逐步实现农业环保工作“五化”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化;作物平衡配套施肥科学化;病虫草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化;农业环保技术服务产业化;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规范化。
3•3实施措施
3•3•1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业环保执法监督监察机制。加强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安排专项经费,配备监测设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农业环保监测监督和执法的综合能力。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系统,重点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控制技术模拟和数据库,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方案。再次,加强对现有面源污染治理与管理。坚持农业生产与污染治理协同发展的原则,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教育和引导农民改进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与管理力度。最后,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工作。在治理面源污染的同时,对各类污染源依法强制管理,严禁未经农业及环保部门批准同意的废弃物进入农田。
3•3•2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建立现代农业结构体系
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考虑区域地理环境、工矿企业区、居民生活区、土壤类型、水系分布、大气状况及作物布局,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及农村可再生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食物链”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农作物生态栽培管理系统、耕地质量预测预警及调控决策系统,构建现代生态农业结构体系。
3•3•3科学施肥,防治肥料污染
加强土肥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掌握土壤肥力状况及作物吸肥规律,制定合理施肥模式。开展作物平衡配套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历年土壤质量、肥料运筹试验及作物吸肥规律,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施肥结构,建立平衡配套施肥模式:氮、磷、钾施用比例由1∶0•2∶0•5调整为1∶0•3∶0•4,氮肥用量由330kg/hm2降到270kg/hm2,增加磷、钾肥用量,同时配施中微量元素肥料(Si、Zn、B等),有机肥与无机肥搭配施用比例达到4∶6~6∶4,优质有机肥每公顷施用37•5t以上。试验证明,此施肥法可使养分释放缓急相适、延长供应时间,减少养分流失,肥料利用率可从33%提高到45%以上。研制开发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及生物肥料,推广应用控释或缓释化肥,采取深施或混施、以水带氮,分次施肥及平衡施肥等方法,避免化学肥料施用过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推广秸秆还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据1995年以来连云港市对湖黑土的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年还草4•5t,土壤总孔隙度增加2•6%,容重降低10%,田间持水量提高7•2%,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土壤有机质提高0•16%,麦稻分别比对照增产18•1%及10•9%。秸秆还田方式:堆肥腐熟还田;采取留高茬、机械化切碎翻转灭茬及田间覆草等方式直接还田;发展食用菌,实行废料还田;发展草食畜禽养殖,实行过腹还田。
3•3•4实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减少农药用量
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信息预警系统以及防治决策服务系统,加强预测预报,建立健全病虫草害预测预报网络;实行防治“四统一”,即统一防治策略、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组织购药,统一用药配方;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及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轮作,利用天敌及物理防治达到防止农药污染的目的。
3•3•5改进耕作制度,节约灌溉用水
加强灌溉水管理,保证灌溉水质量;引进推广抗旱抗病新品种,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耕作制度。工程节水方面,一是要修筑永久渠道,减少渠道渗漏,二是要做到内外沟相通,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目的;技术节水方面,对需水较多的作物(如水稻)实行旱育秧(可节水90%以上),推广控制土水势的间隙灌溉技术。控制灌溉回水量,降低污染物迁移速率,控制污染面。
3•3•6开发无公害农产品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食品),首先必须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江苏省地方标准》进行管理,合理运筹药、肥、水技术,严格控制水体、大气、土壤污染,通过推广“基地+农户+公司”三位一体模式,实施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既可提高农产品(食品)质量档次,又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开发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生产。
3•3•7防治工业“三废”
加大工业“三废”及城镇生活垃圾治理,严禁有害废弃物进入农田。据1999年连云港环保排污申报登记,全市1169家工业企业中230个污染源被列入省、市、县(区)限期治理名单(其中水污染源94个,气污染源132个,固体废物污染源4个)。截止2000年6月30日已有228个完成治理验收,通过治理全市可削减烟尘1027•5t/a、工业粉尘2703t/a、二氧化硫1•2万t/a、化学耗氧量2•99万t/a,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3•3•8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目前连云港市正多方筹集资金,着手组建农业质量监测中心,开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食品)质量监测工作。2000年5月连云港市农业局成立“法制科”,市县成立执法大队,加大对化肥、农药、种子、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执法监察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