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教育推动农产业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发挥教育优势,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但根本原因是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和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也搞不好。”(((总结经验,使用人才》1991年8月20日)因此,高职院校要发挥教育优势,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一)立足农业产业化,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培养面向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一是针对当前城乡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农科类学校与农科类专业的状况和“学农务农误前途”的错误观念,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广大青年了解“三农”状况,认识解决“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树立学农、务农和献身农业事业的理想,积极报考农科类学校和农科类专业。二是紧密结合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农科类专业。一方面,要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优化,对不符合市场和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又很难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另一方面,要认真开展市场调查,准确把握农业人才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新专业。三是紧紧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要大力培养农科类“双师型”教师,增强其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教材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努力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保证学生有高质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条件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养成教育,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学生既成人又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要以就业为导向,多方争取农业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订单”,按照“订单”要求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要同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推广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把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同产业开发、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还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两年制学制和对专业办学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等,推进农科类专业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活力和吸引力、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报考农科类学校和农科类专业,努力扩大办学规模,为农业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立足农业产业化,培养技能型劳动人才。指出:“如果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就拓宽了他们的立业创业之路,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培养掌握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带头人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养高技能带头人,使他们成为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业技能型劳动人才。一是培养科技带头人。深入农村选择部分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农民作为科技带头人培养,为他们传授科技知识,指导他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二是培养产业带头人。根据当地政府确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类型,选择不同对象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帮助他们制定创业计划、指导他们进行产业开发,积极为他们解决产业开发中的各问题,努力扩大他们的产业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使他们成为产业大户和产业带头人。三是培养生产能人。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从事农业和农村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现代生产新技术、新方法,使他们成为生产能人。通过上述’:三人”的培养,不断扩大技能型农业劳动者队伍,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三)立足农业产业化,培训在职农技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知识的陈旧周期率逐步缩短。据有关专家研究证明,“50年代科技知识的陈旧时间周期率为20年,60年代缩短为10年,70年代缩短为8年,90年代以来又进一步缩短。一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毕业后不再学习,到今天无异于‘科盲’。”(《新时期党的建设专题教程》第159页)笔者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甚至B0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未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几乎都是“科盲”或半“科盲”。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其继续教育的优势,大力培训农业科技人员。采取独立办班和同科研机构联合办班的形式,对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尽快更新他们的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二、发挥科技优势,服务农业产业化
许多高职院校中的农科类院(系)具有近百年的力、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经验,且目前均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优势。在新有历史条件下,要发挥这一优势,“进一步确立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陈至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02年7月28日),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一)立足农业产业化组织科技攻关。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及时解决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一是开展科学理论攻关。要针对目前农业生产决策者不讲科学原理、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和瞎指挥的现状,确定一批重点课程进行研究,努力创造出一批科学理论成果,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二是开展实用技术攻关。要紧扣农业生产现状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确定一批重点课题进行研究。重点要选育一批优质、高产的动植物新品种,经过试验和审定后推广应用;加强生态建设研究,创造一批高水平的成果,为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撅强化农林业栽培和动物饲养研究,尽快攻克制约增产增效的技术难题;搞好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和农作物、林木、动物的防虫治病技术研究,增强农业生产的防护能力;开展农业劳动工具的研发,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型适用的现代化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攻关。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引进和自己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学校独立试验与推广和同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联合试验与推广等多种方式进行,努力攻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大力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范围,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应用高新技术培植龙头产业。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一些乡镇企业和一些农业产业为龙头产业,并在着手推进乡镇企业支柱产业(如食品加工业、出口产品加工业、建筑业等)和农业主导产业(如茶叶产业、畜牧产业、烟草产业、水果产业等)与服务支柱产业(旅游业、旅店业等)的建设。虽然农村龙头产业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的原因而致使其发展缓慢。因此,高职院校要发挥技术优势,力所能及地为农村龙头产业提供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服务,促进龙头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一是选派技术与管理专家深入乡镇企业,帮助龙头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指导企业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实施管理。同时,要在龙头企业中大力推广新的科技成果,促进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二是要派农科类专业教师分赴乡村,扶植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果业中的龙头产业,推行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并将现代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龙头产业的生产经营中,促进农业龙头产业的腾飞。三是派教师和专家深入农村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中,向服务人员传授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使他们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进以旅游业、旅店与饮食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应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山区农村,传统产业的生产手段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巫待加之改造。高职院校有义务、有责任承担部分农村传统产业改造的任务,务必着重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粮食生产的改造工作。要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粮食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夯实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基础。第二,积极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办法。要将新型适用的面条生产技术、专用粉生产技术、精米加工技术、畜产与水产饲料配方技术和茶叶、烟叶、生漆、桐油、木材、药材精加工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加工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为农民创造更多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注重特色农产品的系列开发。我国农村地域宽广,各地气候不同,特色农产品十分丰富、异彩纷呈,而且许多特色农产品在国外长期走俏。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积极帮助农村开发系列特色农产品,使之成为名牌产品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器。例如,我国湖北省恩施州被称为“硒都”,硒资源居世界首位,其农牧产品富含硒元素,但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我国西南地区魔芋栽培面积大,产量高,产品外销量大,也未形成名牌系列产品;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畜产量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还有农村的大量药材、林果产品也未进行系列开发等。我国农业产品种类繁多,每种产品都可以开发成系列产品,而当前已开发成系列产品且竞争力极强的农产品还不多,有待于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向广度和深度开发。因此,高职院校要派专业教师和专家深入农村,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系列开发,尽快创造出一批名牌产品。
三、发挥人才优势,积极服务“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陈至立《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6月17日)“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2004年2月21日)这些论述说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积极服务“三农”,努力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力献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一)立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训农村劳动力。要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出发,按照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要求,对我国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素质和就业能力,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同时,要加强对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1.6亿农村劳动力和从事农业生产的1.7亿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从业能力,促进增产增效。高职院校要建好农民培训基地和培训队伍,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切实增强培训实效,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力争把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取之不尽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人力基础。
(二)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增加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科技含量。一方面,要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和科技人员将科学技术送到农民家中,并现场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生杰奔赴乡村,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走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科技明白人。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科学理念、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他们树立科学观念、明白科学道理、应用科学技术,力争为每个农户培养一名科技明白人。通过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抓好农村扶贫工作,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职院校要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0411号文件“关于继续做好扶贫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的要求,坚持和发扬过去扶贫帮困的优良传统,积极协助当地政府搞好扶贫工作。一是扩大“结对子”帮扶农户的范围。要在做好原有“结对子”农户帮扶的基础上,增加“结对子”农户数量,使更多的农户得到帮扶,尽快走上富裕之路。二是帮助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农户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及农民的特长,帮助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如开办食品加工业、培植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等。三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农民行路难、吃水难、过河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比较突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争取投入资金为农民修路架桥和修建饮水设施同时,高职院校要继续采取”奖、助、贷、补、减”等形式,扶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四是进一步抓好农村扶贫点工作。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为地方政府承担有点上扶贫任务,一般是一个学校负责一个乡镇或一个村的扶贫工作,经二至三年扶贫而脱贫致富后又转入下一个扶贫点。高职院校及驻点教师和干部,务必把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认真抓好,切实抓出成效。五是积极为转移劳动力联系就业单位。在为本校学生联系就业的同时,要积极在城镇和二、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联系就业单位,尤其要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广辟就业渠道,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科技优势、服务社会优势,全方位、多形式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服务支撑,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