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中的定位与价值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机械化在发展中的定位与价值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中的定位与价值

一、农村环境现状

(一)耕地表土流失带来严重危害

耕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而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同时,耕地也是农村生态和自然生态中一个关键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耕地利用率已经很高,垦植率已经达13.7%,超过世界平均数3.5个百分点。但是,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0%,而且这一数据还在减少。据资料统计,我国耕地表土流失量每年为33亿吨,加之建设占地、灾毁、生态退耕等因素,全国耕地总面积已经下降到l8亿亩警戒线。

1.耕地面积减少。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首要问题。国家已经将粮食问题提升为“粮食安全”国家战略,提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因此,解决耕地面积减少问题刻不容缓。

2.耕地质量下降。在传统耕作方式下,耕地表土的大量流失,造成耕层变浅,沙石裸露,特别是东北黑土层越来越薄,越来越少,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3.沙尘天气增多。据统计,土地荒漠化,土壤的大量流失是沙尘天气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风将裸露疏松的土壤刮走,形成风蚀。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沙子带来,沉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特别是近年来,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极大地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监测分析,其中70%的尘埃来自于不合理开垦的土地和过度耕翻的农田。

(二)化肥农药施用过量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1.农产品品质令人堪忧。人类在日益贫脊的土地上“无限耕耘”,还要多打粮,年年增产,就采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作法,尽管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增产效果,但却是暂时的,破坏性的。一是给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违反了作物的生长规律,谁能保证SARS、禽流感、HlN1不会在植物中流行开来,这并不是杞人忧天。二是农作物品质明显下降,这一点无须多言,人人都品尝到了今天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鱼肉禽蛋的“不香无味”。

2.环境严重污染。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空气、河流、地下水、大地的逐级连环污染,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今日农村,河流消失,鱼虾灭迹,蛙声难闻;昔日绿水青山,如今已是“满目疮痍”,再不采取措施,人类将走向何方?

(三)玉米秸秆焚烧给环境带来污染

目前,由于玉米机械收获水平低,玉米收获后大量秸秆滞留地里,春耕前农民为了倒地,就采取燃烧的办法处理,这给空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给航空安全带来隐患。

二、农机化突出作用——保护性耕作综合效益明显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裸露休闲耕作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目前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量为标准。2002年我国农业部将其定义为“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为农业机械化领域一项新型耕作制度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普遍应用。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我国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保护性耕作能够在稳产增产的同时,更能够带来社会效益。

1.通过保护性耕作,机械收获后直接将秸秆残茬粉碎后覆盖于地表,就有效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这样就从根本上保护了耕地,对于守住“18亿亩红线”意义重大;而且还切断了“沙尘暴”的起源,对于提升我国北方空气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保护性耕作,机械收获后将秸秆残茬粉碎还田,避免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通过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于缓解我国淡水资源紧张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逐步减少直至最终停止使用化肥。农作物的生长有它的自然规律。传统耕作过程中,人们发明的“化肥”是起到了增产作用,但对农产品品质特别是对大地、空气、河流、自然物种造成了极大的“杀伤”。河流、地下水源严重污染,直接危及到人类健康,给蛙类、昆虫、鱼类造受灭顶之灾,自然生物链受到破坏等等。而通过保护性耕作,利用秸秆残茬覆盖,改善土壤结构,自然增加土壤肥力,同时,通过农业机械加大天然粪肥施用,让“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中循环起来,逐步减少直至最终取消化肥的使用,这样既解决了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又保证了耕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4.加强机械中耕管理,控制杂草,减少农药施用。通过减少化肥农药施用,让自然生物链“重新链接”,用生物工程的方法来控制虫害,这在国外和我国都有过成功案例。

5.通过机械深松整地,建立“土壤水库”,接纳天然降水,减少径流,实现“旱能解、涝能排”,这是解决我省乃至全国旱作农业的一种有效途径。

6.树立“绿色耕耘”观念。现在人们常说的一个词是“绿色消费”,可是如果没有绿色的“源头”,绿色消费就无从谈起。可以说保护性耕作是农机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成熟阶段,农机化已经不单纯要增产增收,更要保护环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性耕作可以说是“绿色耕耘”。我们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量的安全,但“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我们还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质的安全,不能再过度追求产量,而应逐步改变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耕作制度,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行“绿色耕耘”,推进科学发展,从源头上彻底改变并最终解决化肥农药大量过量施用现状,从而提升农产品品质,让“粮食安全”实现“质与量”的双重安全。

三、农机化推进措施——推进保护性耕作

鉴于对上述保护性耕作在发展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科学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我们在农机化进程中,应以这样一种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角度,大力推行农业保护性耕作。

1.提升认识高度。将保护性耕作作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保障人民健康、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推进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2.纳入发展大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以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和发展可持续农业为核心,以我省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为契机,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增收为重点,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项目带动,建立、健全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水平。

3.机械化技术是实现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手段,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性耕作装备研发力度。

4.将保护性耕作机具纳入农机具购置政策性补贴范围,扶持引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节能环保、使用安全的保护性耕作机械。

5.广泛开展实验。保护性耕作作为农业机械化的一种新兴耕作模式,其试验模式和测试分析需要的周期性相对较长,但从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言,即使在经济效益上受到损失,也应着力开展实验,进行推广。从我省来看,各地(市)可选择基础条件好的村屯整体推进,也可结合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开展,比如牡丹江就可以沿201、301国道农业科技示范带开展保护性耕作实验,积累经验,以点带面,事半功倍。

6.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引导扶持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推广起步阶段,在资金、技术、思想观念上都将存在困难,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机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

7.加强宣传引导。要尽快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尤其是要在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中,在各级主干线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中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宗旨,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与精准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研究,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长远好处和综合效益,唤发出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推行保护性耕作,实现农业生产的又好又快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