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长三角产业转移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长三角产业转移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长三角产业转移探析

1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阜阳地处长三角纵深腹地,水路、公路、民航、铁路等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具备了贯通南北、呼应东西的区域优势,已成为安徽乃至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农产品资源优势。常年粮食产量约占全省1/6,2008年,粮食总产率先成为全省“百亿粮仓”。桔梗、柳编等优质特色产品均在全国享有知名度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黄牛、生猪、山羊常年存栏量约占全省的1/4、1/6和1/5强。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295万人,阜阳已经成为全国劳务输出的5大民工集散地之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精细农业、特色农业,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四是市场优势。阜阳980万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加上周边地区可以辐射3000万左右的人口。这4大优势基本上奠定了我市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向内转移、经济辐射的重要阵地的地位。笔者认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目标应科学地定位为:长三角经济圈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和供应基地、农产品加工原料供应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

2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阜阳是农业大市,而不是农业强市。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制约发展的因素仍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田间配套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防灾抗灾能力较差,农业靠天收的成份依然很大。二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目前我市农产品依然存在“3多3少”问题,即传统农产品数量多,优质农产品数量少;可供商品多、市场占有份额少;出售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多,加工转化的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东向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监管手段亟待加强。

3致力做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各项服务

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长三角的交流合作不仅要竞争优惠政策,更要竞争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要把协调服务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提高水平,增加内容,真正让合作方满意。要积极打造效能机关,降低外地资金、技术、人才进入阜阳农业领域的市场风险,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积极参与和加强合作交流一条龙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全方位服务、项目建成后经常服务等3大体系建设,对合作交流项目进行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真心实意地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关心合作交流人员的事业和生活,大力营造办事高效、服务到位的合作环境。特别是对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要“一企一议”、“一事一议”。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落实招商政策,兑现承诺,打击骗商、坑商行为,维护客商的正当权益。充分发挥阜阳农产品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创造轻松和谐的合作环境,促进与长三角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的广泛合作与交流。突出加大支持力度。凡来我市参与农业领域合作交流项目的客商,在享受本地投资者同等待遇的同时,还可享受招商引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政策服务、财政支持、税收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享受优惠或优先待遇。对长三角地区客商来我市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财政资金安排、良种供应、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达到市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的,优先增补为市级龙头企业;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的,优先安排市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重点强化市场秩序维护:继续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实现和长三角地区的省际互通。严禁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逐步形成面向全国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4顺应长三角发展需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阜阳实际,高度关注长三角经济发展动向,发挥自身优势,调动社会各阶层生产积极性。要突出发展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狠下功夫,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4•1着力推进种植业区域化、规模化到2012年,全市新增667hm2以上规模化种植区20个;66•7hm2以上规模化种植区100个;33•3hm2以上规模化种植区200个。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确立“分区划片,典型引路,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力优化种植业结构,优先发展特色种植业。深入推进粮食“三大”行动,继续加大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工作力度,提升我市粮食高产创建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继续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百千万”工程,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竞赛活动。积极推进“沃土工程”,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稳产、高产、优质、高效。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阜阳市农业环境监测中心,健全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推进规模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市场农残速测室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生产基地制定并实施生产技术操作规范,逐步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到2012年底,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3•3万hm2以上。实行标准化基地建设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农产品质量认证财政补贴政策。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2着力发展规模养殖业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养殖。着力推进牛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生猪产业标准化、家畜产业化、渔业富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5大工程。稳定发展生猪、禽蛋生产,加快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大力发展奶业、蜂业,加快畜牧产业化。突出抓好规模化养殖,促进规模养殖小区(场)和家庭畜牧场的发展。到2012年,全市新建千头牛场、万头猪场、5万只禽场10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到2012年全市初步建立动物疫病控制、防疫监督、疫病监测3大体系。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加大宣传引导、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模式,力争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沼气池,市级规模养殖场(小区)的治污率达到90%以上。突出抓好畜禽良种繁育和推广,切实加强良种繁育场的建设,积极开展定点引种工作,提高良种普及率。着力实施渔业富民工程。到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3•3万hm2,精养水面0•33万hm2,建成商品鱼基地0•67万hm2、特种鱼养殖基地0•13万hm2。加强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本市土著鱼类品种的人工训化工作,提高科学养鱼水平。加强渔政管理,促进渔业健康发展。

4•3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开展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年活动。继续实施财政以奖代补政策,重点扶持和培育市级以上粮油加工、肉类加工、林木加工、中药材加工、果蔬加工、棉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努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2年,力争全市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培育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家、5亿元以上5家、1亿元以上20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80亿元。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围绕企业建基地,加快建设一批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配套的原料基地。建立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一大批农民增收。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全国各类农展会,扩大农产品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着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a内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力争发展到800个,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500个,年均增长30%以上;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各类人才2000名,培育高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15家,带动农户占总农户的35%以上,实现成员较非成员人均增收30%以上。切实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大扶持力度,推进“511”示范工程建设。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进一步加大对合作社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社、农民专业大户、农业科技人员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4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田抗旱排涝工程建设,促进沟、渠、涵、闸配套,逐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防洪、排涝、灌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重点加强低洼地治理,到2012年全市治理面积达到6•66万hm2。启动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开展重点环节农业机械作业补贴试点。到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00万kw,各类拖拉机达15万台,配套农机具40万部;普及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等环节机械化,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建成8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2000个农机大户,建设一个平安农机示范县、10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00个平安农机示范村。加强村容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村庄整治、土地整理、行蓄洪区移民、塌陷区治理,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村容整治活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农村垃圾清运和处理机制。继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充分利用沼气国债项目资金发展户用沼气、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一批乡村沼气服务网点,推进秸秆气化、秸秆固化工程,每年新建户用沼气池1万口以上。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到2012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33万hm2,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线路绿化500km,林带建设300km,农田林网10万hm2,村域范围内农田林网建网率达到9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实施“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农家店开展邮政、通讯、药品、书报等商品经营和服务。到2012年全市新建各类农家店1600家,大型流通龙头企业10家,新建、改造配送中心20个。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销联盟,支持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积极开拓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加大农产品推介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各种会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