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产业化经营结构调整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产业化经营结构调整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产业化经营结构调整

1安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安庆是个农业大市,近年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在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1•1龙头企业逐步做大做强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40家、市级23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42家,5000万元以上有86家,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批发市场16个。2008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营销收入184•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8%,实现税收超过3亿元;从业人员54•6万人,带动农户59•2万户。

1•2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大

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渐成规模,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万hm2,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6•67万hm2,生猪饲养量400多万头,禽类饲养量近6000万只,水面养殖11•2万hm2。如桐城、怀宁等地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望江、宿松、枞阳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桐城大关的蛋鸭、太湖的肉鸡、潜山的瓜蒌、岳西的高山蔬菜等生产基地,枞阳、太湖、怀宁的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宿松、枞阳、望江、宜秀区的螃蟹生产基地,望江、怀宁的网箱养鳝基地,宿松的黑芝麻生产基地,城郊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一批“一村一品”的特色示范乡镇、村逐步形成。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全市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和大型超市蔬菜农药残留进行检测,2008年市检测中心共抽检蔬菜样品2561个,样品合格率达99•8%。全市共引用推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280多项,先后制定了水稻、茶叶等7个产品质量标准与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到12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超过7•3万hm2,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12个(面积2万hm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0多个。如稼仙、皖江、岳西翠兰等,鸿润和霞珍不仅成为全国两大知名品牌,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

1•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加快

全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96多个,带动农户49•31万户;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2万多人。全市现有部级示范合作组织3个,省级示范合作组织3个。

1•5农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全市有60多家龙头企业的100多个产品进入省内外大中型超市。龙头企业借助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安徽省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等大型展示展销平台,提高了营销水平,扩大了品牌影响力,拓展了市场空间。

2安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数量少,总体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全市除鸿润和霞珍等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产品质量档次还不够高,影响辐射面小,与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2•2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原料收购资金占用量大,资金需求时间集中。目前企业融资渠道窄,资金融入不足,企业贷款难的矛盾比较突出。加上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3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组织体系有待健全

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紧密,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不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仅仅是买断关系;有些龙头企业仅仅与农户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

2•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农产品加工比重低、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由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利润低,农民增收少。在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已达1∶5左右,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8。

2•5农产品出口有待加强

由于农产品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数量少,加之区位优势不明显,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服务跟不上,产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的顺利对接,影响了出口创汇型农业的发展。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3•1做强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全市大宗农产品要重点围绕粮、油、棉、茶、畜牧、水产等6大主导产业,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基地建设,以优质粮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等重点项目为支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促进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领农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各县(市)区要依据市场导向、资源优势、现实基础,突出发展2~3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对于只适宜特定区域生长的名优土特产品,只要有市场前景,就要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集中力量培育“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产业基地,将小产品变成大产业。

3•2引导多元化投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要加快把发展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综合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要聚合生产要素,引导多元化投资兴办龙头企业。一是启动民间资本发展龙头企业。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二是积极引进外资兴办加工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各地招商引资的重点之一,通过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优势,新建、改造和嫁接我市的龙头企业。三是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当积极鼓励和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在我市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着力形成“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牵动一个特色产业,促进一片基地发展,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力争到“十一五”末,年营销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超5亿元的企业5家,超亿元的企业10家,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营销总收入超200亿元。

3•3着力打造特色板块,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各县(市)、区应把各自的农业产业放到全省大背景下去考量,根据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市场化开发、板块化集聚的思路,按照“准”而“少”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农业特色板块。根据《安庆市农业特色板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以纺织、粮食加工、油脂、水产品、畜禽、茶叶、小区域特色农产品以及城郊型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8大农业特色经济板块,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引进产业关联、专业配套的企业,加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龙头企业集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农业块状经济,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若干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群。

3•4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保障机制,制定宽松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经营、发展给予支持,提供服务。要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规范其运作,使其真正成为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协调生产经营、代表农民利益、具有法人地位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力争到“十一五”末,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的农户达到30%以上。

3•5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6加强农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各龙头企业要按照国际规则,积极参与美国FDA、欧盟、IS09000等国际国内各种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来规范管理、生产、销售全过程,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二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好特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证工作,这是农业标准化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7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支点,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纽带,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加强和完善市场管理和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将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特色市场营销体系与市场服务体系,有效地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

3•8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依靠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政府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要坚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广体系创新、产品创新、生产创新、服务机制创新和农业管理的创新,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在技术指导、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科技含量,扎实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9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步伐,要把龙头企业创牌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争创更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名牌。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大营销推介力度,发挥名牌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影响力。建设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要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建设相结合,建立安全、优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扶优扶强外向型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通过展示展销、农产品进超市工程等活动,广泛推介我市优质名牌农产品,快速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出口,改变农业大市、农产品出口小市的局面。

3•10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环境

应把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进一步采取措施,从减免企业所得税、贷款贴息等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提升。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保护,小城镇建设等,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二是改善信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对企业信用度进行评估。市、县两级要尽快成立信用担保机构,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解决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要积极引进新的投资主体,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资嫁接、兼并联合、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实现资金筹措社会化和市场化。

三是充分调动全市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到龙头企业任职,深入农村搞示范,领办创办科技开发园区。

四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应优先考虑,简化办事手续。对企业实行封闭管理,减少对企业的各种检查、收费、参观、评比等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排除干扰。

五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我市的农业资源优势、特色农业经济、名牌农业产品和有活力的龙头企业等,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广告效应,打出我市的主要品牌,扩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