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科技创新路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科技创新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科技创新路径

1农业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重大科技创新对种植业的推动作用农业科技创新形成生产力,对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于物化形式之中。①优良品种对作物产量的提高是革命性的。如水稻矮秆品种、杂交水稻、超级稻连续使水稻产量实现3次飞跃;抗病育种有效控制了作物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大幅度提高单产。②新肥料增产效果明显。建国初期到现在,化肥使用量年均递增21%,相应的全国粮食总产量2008年比1950年翻了2番多,化肥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利用现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还可使作物增产8%~15%。③灌溉技术发展提高了农业用水的效率。采用地埋塑料管线输水比传统土渠可节水43%;滴、喷灌比大水漫灌可节水50%。④农药的使用保障了丰产丰收。20世纪50年代初仿制剧毒农药“666”成功控制了危害严重的蝗灾;1990年代药剂联防联治棉铃虫,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亿元。⑤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益。从日本引进的水稻旱育秧技术使水稻增产450~600kg/hm2,增幅5%~12%;旱育秧抛栽从1990年到2000年累计推广24.5亿hm2,节省劳动力9亿多,节省秧田220万hm2,节省种子7.1亿kg,增加稻谷约116多亿kg,节支增收达260多亿元。

1.2重大科技创新对畜牧业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促进了畜禽良种覆盖率的提升,出栏率大幅度提高,畜禽死亡率下降。科技进步使目前畜禽产品头(只)均产出量较1950年提高2倍以上。科技创新的作用表现在:①饲料技术显著提高了畜禽生产能力。目前生猪日增重较20世纪80年代提高0•15~0•2kg,每kg增重节省饲料1.0~1.5kg,饲养期缩短1~2个月。②畜禽疫病防治有效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1951年我国使用自行研制的兔化弱毒疫苗开展防治牛瘟,仅用3年时间就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灭了牛瘟。目前,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病毒性腹泻综合症、牛肺疫、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等一批重大疫病已基本得到控制。③品种改良促进了产业升级。通过从国外引进优良种畜禽,培育出中国黑白花奶牛、草原红牛、新疆细毛羊、东北半细毛羊、哈白猪、新金猪、上海白猪、北京黑猪、北京白鸡等几十个畜禽品种,显著提高了畜禽个体生产性能和良种覆盖率。④配套饲养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益。生猪的良种、饲喂配(混)合饲料、标准化猪舍、科学饲养方式和防疫灭病等养猪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性能。据统计,与传统饲养技术相比,配套养殖育肥期缩短,日增重提高,出栏体重增加,每kg增重节约饲料15%,瘦肉率提高3.7个百分点,头均经济效益提高20%。

1.3科技创新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布局变革的推动作用推广先进技术打破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布局对农业以及养殖业的限制,一些因为气候、温度原因不能种植(养殖)的作物(畜禽),通过新的种植技术(养殖方式)得到跨地区的推广,生产能力得到最大幅度的扩展。①地膜的应用改变了种植模式。地膜覆盖使土壤增温明显,弥补了北方早春、晚秋及冬季的温度低、积温不足,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纬度向北推移,向高海拔推进,改善了种植结构。数据显示,仅1989~2001年玉米地膜覆盖年累计推广面积就达960万hm2,增粮214.6亿kg,增收134.8亿元。②采用塑膜大棚等保护设施,拓展了蔬菜、水果的生产区域。使蔬果的生产时限延长180多d,克服低温限制,实现了蔬果周年生产和均衡供应。③塑膜暖棚养殖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20世纪70~80年代,东北地区从日本引入塑膜暖棚饲养技术成功,生猪暖棚饲养期平均日增重500~630g,比敞圈饲养多增重203~313g,每增重1kg比敞圈饲养节省饲料0.5~1.88kg。蛋鸡、肉鸡、牛、羊在暖棚饲养效益也明显提高。仅1991~2001年全国累计推广塑膜暖棚养畜禽3.2亿头(只),新增经济效益47亿元。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笔者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北京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成就建国以来,北京市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持续进步,一大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脱颖而出,促进了北京农业的产业升级,推动了首都经济发展。

2.1.1基本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60年来,北京市积极配置整合首都科技、人才资源,已基本建立起了以中央在京农业科研院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基地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十五”期间,北京市相继支持建立起4个国家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个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基地,以及一批科、经(企)结合的服务体系,促进了以新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与产业化体系和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为基础的高效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

2.1.2一批农业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建国以来,北京市共组织农业科技项目2000多项,仅“十五”期间就有356项,其中重大项目20项,一批成果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20世纪70年代育成玉米优良地方种质“黄早四”,是我国最优秀的中早熟种质,其组配的推广杂交种52个,推广面积4787万hm2,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20世纪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永久封存于中华世纪坛。1973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贾翠莹、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一代杂交种──“京丰一号”,使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培育甘蓝一代杂种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首先获得突破,是甘蓝育种国内首创的自主创新成果。

2.1.3“十五”期间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北京又有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取得创新突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利用生物技术在国内率先培育出适合深加工的高淀粉(74%)和抗虫(玉米螟)玉米新杂交品种通过审定并推广。转基因面包小麦新品系已进入大田试验。奶牛、肉牛胚胎性别鉴定、冷冻切割及移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居国内领先水平。鸡马立克氏病疫苗产业化工程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打破了外国CV1998疫苗长期高价垄断的局面。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2.1新形势下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首都农产品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北京市适时提出了拓展农业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其功能逐步突破传统农业功能界限,向公共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育、高端消费等农业外延领域拓展。突出表现为:①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既体现在京郊农业承担20%左右的首都农产品消费生产上,也体现在供应农产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上;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研究显示,京郊单位面积农田所发挥的生态效益是生产效益的数十倍,即农业的生态效益使都市受益更为明显;③面向高端和有机消费品市场。作为首都和最大的高端消费集中地,农业积极迎合高收入人群对高端、有机农产品的需求。

2.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鉴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变化,要求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和方向随之调整。新形势下北京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方向是:①优质品种种质创新。通过培养种植、养殖优良品种,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保障食品安全的生产基础;②生产方式创新。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化学肥料和生长调节剂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控制因此造成的食品污染。推行有机化生产模式,更多产出有机农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③生产标准和机制创新。制定、执行严格的农业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使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2.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3.1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政府的公共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以下3个特性:①“准公共物品”特性;②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③“市场失效”特性。其特性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同时需要政府的公共投入支持。一般认为创新型国家R&D投入占国家GDP的比例应在2%以上,我国2004年为1.23%,我国在科技创新政府公共投入上与创新型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在当前国家引导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应过分强调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引导作用,而应重视政府公共投入,把政府公共投入作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渠道之一。

2.3.2落实科技创新立法,建立健全农业重大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创新计划的政策安排,制定配套的相关科技、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意见,形成良好政策氛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首都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制定完善的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推动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的结构性调整。支持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加快农业高科技产业化步伐,探索农业科技转化新路子。

2.3.3加大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北京农业在保障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供给的同时,还承担首都食物安全、社会供给安全和稳定等公共职能。京郊农业资源有限,必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证对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应拨出专项经费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积极开辟新的经费来源,形成以拨款为主渠道,包括科技贷款、社会投入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改变项目申报方式,解决科技人员每年从年初到年末忙于项目申报,导致其主要精力不能集中到科研创新上的问题。应给予综合性科研单位在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框架内开展研究的一定自主性和自由度,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基础学科建设。

2.3.4培养造就人才队伍。加强创新人才的引导培养,造就科学研究需要的创新型、执着型人才,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①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首都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的积极作用,制定能体现农业高素质人才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其学术地位和作用,重视潜力的发掘。②建立健全公正的人才更新机制。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定期客观考核,建立保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激励机制。③强化对国家、市级科技奖励制度的宣传和落实,加大对农业科技重点人才的支持和培育。④建立拔尖人才的带动机制,为优秀农业专家提供保障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方面的特殊才能。

2.3.5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及管理创新。北京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学科资源丰富,技术设施装备水平较高,另一方面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因此应加强中央和市级农业科技装备资源的整合,拓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提高重点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使用效率。在各科技装备权属不变的情况下,促进装备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国家公共信息平台效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区域农业科研资源配置共享。同时,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建设特种作物、花卉,主要畜禽、特种动物、实验动物、水产资源等改良中心、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迅速提高现代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以科技为先导的不同类型综合农业试验示范区,加强中间试验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培训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和应用。

3结语

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先进的科技不断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逐步应用和渗透到农业种质资源、动植物育种、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各个领域,使现代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从而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民的增收致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从政府的公共投入、科技创新立法、培养造就人才队伍、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及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坚定发展方向、探究发展规律,保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连续性。同时,还应积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的长期性,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顺应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注重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结合,保持创新研究的可持续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