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科技提升要求及对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科技提升要求及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科技提升要求及对策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内涵理解

目前,各界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般化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由农业诸生产要素综合投入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这种潜在的产出能力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全面准确理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需把握好以下几点: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然是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产出能力。它一方面与各种物质投入有关,受制于自然资源禀赋、资本投入、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以及上述因素的组合;另一方面也与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有关,受制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投入以及生产关系的跨期变动,必然会引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很难从发展的角度准确把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的潜在产出能力。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的复合系统,各种投入和产出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要素的质量和投入量,而且还取决于投入要素之间的配比关系以及要素的利用效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是各种投入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可用要素有机组合时形成的潜在产出能力。在这种要素组合结构下,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因此,要科学地理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必须准确把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成的系统性。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农业实际产出水平表征。虽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实际产出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种潜在的产出能力,它确定了一定时期内农业实际产出波动的基本范围。农业实际产出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受自然风险、市场经济因素、所有权政策等影响后形成的产出水平,具体表现为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水产等主要农产品的产出量和结构。因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理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必须准确把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实际产出能力的关联性。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涉及整个农业产业链环节的产出能力。当前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涉及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环节;广义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涉及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仅包含生产环节的产出能力,而且还包括产前环节的农业科研教育、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能力和产后农产品加工、流通增殖能力。从系统论角度看,广义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概念更加科学、准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该是涉及整个农业产业链环节的产出能力。

二、科技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作用

科技支撑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组成部。过去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技术进步特别是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变革,是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持续提高的关键原因。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土地、淡水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市场风险逐步加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将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

(一)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口增长长期以来对土地、水资源施加着巨大的压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微观经营体制的重构和土地节约型技术的进步,农药、化肥、除草剂等被大量用于农业生产。化学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但是,化肥、农药、农膜的长期过量使用,不仅使农业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而且带来了地力衰退、水体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直接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为解决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常规农业的替代方式成为必然。随着世界范围内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农业生产形态如“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由此不断涌现。这些新的农业生产形态尽管名称不一,但宗旨都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结合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借鉴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①在实现农业由化学农业向新型农业形态转型的过程中,技术创新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如天津市通过大力推广物理农业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化学污染指标,还有效减少温室、畜禽舍病虫害的发生率60%以上。在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近30%的情况下,使农作物增产20%以上。②

(二)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单产水平的有效举措。长期以来,科技进步为提高我国农作物单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居民消费的转型,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将更加突出,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挑战将更多,依靠资源扩张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并不现实,依靠增加化肥、农药的投入来提高农业单产也难以为继。同时,由于国家财力相对有限,以及近年来惠农政策的集中出台造成政策边际效应趋减,依靠投入和政策释放生产力的后续发展空间有限,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压力更大。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因素。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着力点和关键所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路子,否则农业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也将不堪重负。要避免和克服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以追求速度为主的农业粗放型增长方式,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道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这是因为,科技不仅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渗透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也可以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如广东省通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推进水产养殖现代化,使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0%。仅在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该省就开发出了“虾组织快速自溶方法”、“利用虾类蛋白制备降血压肽的方法”等多种实用新技术,其中的两项技术使水产资源的蛋白提取成本降低50%以上,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由此带来了5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四)科技进步是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基础。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组织类型演进,③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切实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事实表明,技术创新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据农业部2006年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参调企业中有48•7%的企业创新产品或新技术的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20%以上,2004年、2005年技术创新使企业营业收入分别提高了45•2%和29•3%。①科技进步不仅有利于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而且还有利于产业化组织优化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身技术创新或市场手段获得技术,为农户提供各类技术服务,有利于产业组织与农户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稳定商品契约关系,而且还能够对农户资源进行反向整合并加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监督,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符合市场要求

三、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继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对依靠科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一)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趋紧,农业科技应以自主性创新作为主导模式。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受资源和市场约束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短缺,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递减趋势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将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动力。但是,要实现技术对其他紧缺资源的有效替代,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依靠简单的技术创新将很难实现。未来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率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创新。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明显不足,在许多农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仍受制于人。事实上,许多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根本购买不到的,核心技术意味着技术霸权、市场霸权甚至是话语霸权,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企业控制市场和资源的主要手段。在未来农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资源约束增大的情况下,我国只有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谋求农业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二)农村新兴产业组织迅速发展,农业科技应充分发挥产业组织创新作用。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体制的放活,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新兴产业组织快速成长,并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和发展潜力。这些产业组织的快速成长,不仅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与分散农户不同的技术需求,而且还表现出了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据2006年农业部抽样调查,到2005年底,在187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样本龙头企业中,拥有独立研发机构的占到67%,与科研单位、大学联合设置的研发机构的占25%。通过自主创新,有61%的龙头企业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77•5%的龙头企业获得了新技术。②由此可见,这些经济主体完全有能力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在继续发挥政府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三)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农业科技发展应该充分整合城市资源。长期实行城市偏向、工业偏向发展战略,使我国农村各种发展要素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由此造成城乡社会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断裂,直接威胁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城乡统筹发展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和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已经不再被动和孤立,如何有效整合城市资源服务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科技特派员,就是一种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快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创新。未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应把握住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形式创新,用好用足城市科技资源。

(四)市场竞争的层次不断升级,农业科技创新应着眼于谋求产业链整体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市场竞争的层次也不断升级,已经由单个产品、产业环节的竞争向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转化,产业链效率已经成为衡量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产业链的效率不仅仅取决于单个产业环节的效率,更取决于各个环节的协同效率。随着我国农业专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在通过深化分工取得分工经济的同时,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却并没有同步跟进,各产业环节之间出现分割、脱节,还没有协调耦合形成一条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就各产业环节的效率看,农产品加工、流通严重滞后于生产,产后环节成为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短板”。目前,我国多数的政策资源、科技资源都集中在产前、产中环节,国家对加工、流通等产后环节的投入十分有限,这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和竞争力的提升。

(五)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农业科技创新应着眼长远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全球贸易下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势必会遭遇到更多困难。但是,经济危机是危机也是机遇,它往往会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又将成为克服经济危机的突破口。实践表明,只要是代表未来长远需要方向的技术和产品,必然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①为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应该着眼长远需求,并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从而使科技创新成为带领农业乃至整个经济走出危机并加快发展的动力。

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对策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认真贯彻落实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还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政策扶持和体制创新,支持农村新兴产业组织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一方面,要兼顾新兴经济主体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创新技术供给的方向和模式,从而使农业科技的发展能够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主体对技术的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其联合体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将这些新兴经济主体培植成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收益主体。为此,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优惠政策,完善有利于新兴产业组织发展的市场环境;改革农业科技计划支持方式,优先支持由这些产业组织牵头承担的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产权交易制度,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加快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整合城市资源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人员不足,而城市科技资源闲置的现实,进一步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科技工作重心下移,将科技要素引入农业、农村,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我国各地先后出现了农业专家大院、农科技特派员、农技110信息服务等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这些新的科技服务模式为引导城市科技资源向农业和农村转移,加快农村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政府应该继续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总结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不断拓宽其服务领域。同时,还应该针对农业发展的新特征、新情况、新问题,加大经费投入,并充分借助市场推动作用,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3•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科技创新,着力打造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应该着眼于谋求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为此,国家应在政策、科技资源投入上适当向产后环节倾斜,加大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技术创新,并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加工科技服务体系;应加强农产品加工标准的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应在加强农产品流通载体建设的同时,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运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多层次的信息主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4•立足长远需求、扩大国际合作,在危机中谋求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超前部署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农业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加强代表未来长远需要方向的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为培育农业新兴产业莫定基础。同时,应该以国际视角进行布局,在吸收借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经验,着力建立我国农业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充分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提振经济、扩大内需的诉求,积极通过海外收购、直接购买等方式,获得以往情况下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国际合作领域,大力吸纳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谋求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围绕农业和科技发展目标,选准未来农业科技发展主攻方向,苦练内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