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透析板栗种植管理技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调查云和县板栗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促进当地板栗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板栗生产;存在问题;对策;浙江云和
自改革开放以来,云和县板栗生产发展迅猛,全县现有板栗面积1666.67hm2,2009年产量达750t,产值逾300万元,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实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促进该地区板栗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对云和县山野板栗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关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板栗种性混杂
栗树多年来采用实生繁殖,实生单株间千差万别,产量高低相差悬殊,如有的株产超过50kg,有的仅产几千克,还有的几十年不结果或结的果实过小(1kg有200多粒)。有的果农盲目从外地引进大粒板栗品种进行嫁接,虽然板栗果实增大,但是品质明显下降,导致板栗滞销。
1.2管理粗放
大部分果农重栽植、轻管理,每年除了进行剪枝和刨树场子外,树下多年来未进行施肥、浇水及水土保持工程修筑,基本上是靠天收。栗树多栽植于荒山陡坡上,栽植坑浅而小,不利于栗树根系生长。特别是在没有水土保持工程的情况下,每年刨树场子破坏了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由此造成根系裸露或分布较浅。据调查,栗树根系分布在0~40cm的占根总量的83.1%,40cm以下仅占16.9%,而100cm以下极少分布,由于根系分布浅、抗性差,造成产量低且不稳。
1.3修剪不合理,病虫危害严重
栗树多表现为树体高大、骨干枝多而乱,外围枝密挤、光照不良,还有的留枝量大,结果枝细弱,有的仍实行清膛修剪、追鞭杆,影响产量和质量。危害板栗树的病害主要是干枯病,虫害有栗瘿蜂、透翅蛾、红蜘蛛等,目前以板栗透翅蛾危害比较严重,有的果园受害株率达80%以上。
2对策
2.1提高领导认识,加强宏观指导
为促进板栗生产向丰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县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板栗生产在农村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板栗的重点产区如石塘镇、云和镇、紧水滩镇、云坛乡等乡镇,其板栗生产已成为当地主要经济来源。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宏观指导,做好总体规划,落实荒山拍卖和依法流转政策,明晰产权,增加投入,组织技术培训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板栗生产纳入巩固提高发展的轨道[1]。
2.2建立良种采穗圃基地
由于没有正规的采穗圃地,板栗苗来源混乱,或者虽然注重良种种植,但混杂的劣质苗还相当程度地存在。这直接影响了产量的提高,同时也造成板栗的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影响经济收入。因此,亟需建立良种采穗圃,以保证良种板栗苗的供应[2]。
2.3加强板栗林管理
每年在芽前期、新梢停长期和采收后等施3次肥,实施配方施肥、穴贮肥水的同时配套采取其他管理技术措施,如合理密植、低干矮冠、摘心促枝、疏雄促雌、花前花后及时喷施微肥等。初植树以施氮肥为主,施足基肥,配施磷、钾、有机肥,巧施追肥。投产树以施复合肥为主,配施有机肥。投产树萌芽前施肥能促使枝梢生长;在开花坐果后施肥能促进尾枝生长,为下年丰产留足结果枝。壮果肥是关键,坐果后施肥能促使果实膨大期所需的营养得以补充,弥补前期生长、开花的养耗,应及时追施以复合肥为主的肥料。在板栗坐果至采摘期,枝体营养大量消耗,树势衰弱,如不及时施肥,翌年会因营养积累不足出现结果大小年现象。板栗是强喜光树种,树形应选择主干分层形和开心形[3]。修剪时首先要落头,以打开光路;然后疏除多余大枝,每株大树保留5~6个大枝;最后进行精细修剪,疏除过密枝、衰弱枝、枯死枝。新植幼树应及早整形,五至十年生树,最好结合高接换头方式完成树形改造。一般投产树每年至少防治2次病虫。在早春芽开绽后、基部叶变绿前,结合防治金龟子,施用氮、磷、钾、硼等元素混合的叶面微肥,有效增加板栗雌花数,对减轻金龟子、栗瘿蜂等虫害作用极大。在板栗谢花、坐果后喷施以硼肥为主的叶面微肥,结合防病治虫,对提高结实率、消灭桃蛀螟为害、控制叶病的发生、提高产量等效果明显。
2.4开展板栗深加工的研发
随着板栗产业的发展和加工出口的需要,云和县成立了板栗协会,组织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针对云和县生产的栗果适合加工的特点,加工厂家扩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以提高产品附加值[4]。同时,政府应组建云和板栗的加工,以便把整个板栗产业做大、做强。此外,引进或聘请加工业的能人,帮助研发新产品,使云和县板栗产品再上一个新台阶。
3参考文献
[1]林振海,陈有志,贾海波,等.招远市板栗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果树,2004(6):25-26.
[2]蔡荣,虢佳花,祁春节.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果菜,2007(1):52-53.
[3]李书松,林祥华,叶英,等.野生板栗改造技术[J].农业新技术,2005(5):36-37.
[4]罗凤莲,夏延斌,欧阳建勋.我国板栗制品加工现状与思索[J].食品与机械,2004(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