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旱黄瓜病害与其治理技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王世平1林忠1曲红云2张军民2作者单位:1.沈阳军区空军司令部农副业基地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
随着国家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启动,黑龙江省的蔬菜产业有了一个跨越式发展,2011年蔬菜栽培面积已达到43.3万hm2,其中保护地蔬菜面积达到6.67万hm2,仅哈尔滨周边地区保护地蔬菜就超过6700hm2。其中在早春棚室旱黄瓜栽培超过保护地栽培面积的一半,其经济效益好,栽培面积迅速增加,但对于刚刚建成的大棚并进行生产的瓜农来说,病害防治是其生产中的头等大事,也对整个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黑龙江省棚室早春旱黄瓜栽培中常见的病害和近年防治黄瓜病害的最新药剂介绍如下,以供广大菜农参考。
1霜霉病
1.1症状特点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病”,是设施黄瓜生产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黄瓜霜霉病一般只为害叶片,偶尔也能为害茎、卷须和花梗等。在北方地区春季大棚生产中,主要为害时期为黄瓜生长的中期和后期。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叶脉间产生黄绿色水渍状小斑点,早晨或潮湿时更为明显,以后病斑扩大呈黄绿色,没有明显边缘,病斑扩展呈随机无规则型,在叶片背面多出现边缘清晰地水渍状多角形病斑,逐渐扩展后呈现大块状黄褐角斑,病斑由黄褐色变成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产生灰黑色至黑紫色霉层。叶片上病斑多时可连成片,不穿孔,遇阴雨天气,病叶腐烂,天晴后,叶片干枯破碎。一般病害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在适宜的发病环境下,发展迅速,2~3d即可使整株叶片(除顶端数片嫩叶外)枯死,结瓜少而小,提前拉秧。流行年份可减产30%~5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70%或绝产。
1.2病原
黄瓜霜霉病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菌属于鞭毛菌亚门卯菌纲霜霉目霜霉科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对不良环境条件抵抗力较差,存活期短,因此在北方高寒地区难以越冬。北方高寒地区的黄瓜霜霉病菌是以在秋冬季枯老病叶上形成的卵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及病田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越冬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传到未感病的黄瓜生产区域内的新鲜叶片后,在温度适宜和在有水滴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产生芽管或游动孢子,由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黄瓜体内危害,经过3~5d的浅育期即可发病,并产生大量孢子囊形成再侵染,使病害不断地蔓延。
1.3发病规律
温度、湿度与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关系密切,低温高湿是病害发生流行的前提,湿度是诱发黄瓜霜霉病发生程度的最关键因素,多雨、多露、多雾、昼夜温差大、阴晴交替等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相对湿度高于80%、特别是降雨次数较多或大雾天、叶片上有水膜时,病菌迅速蔓延。20℃左右对霜霉病发生最有利,相对湿度在60%以下,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即使湿度适宜,病害发展也很缓慢。北方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还受棚型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大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通风排湿,或者结构合理但管理不善,温湿度控制得不好,通风不当、昼夜温差大、夜间易结露,该病会严重发生。
2细菌性角斑病
2.1症状特点
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中为害较大的病害之一,以保护地受害最重,在病害流行年份,损失在50%以上。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幼苗期子叶产生浅绿色圆形或卵圆形油渍状病斑,稍凹陷,后变为黄褐色、干枯透明斑。成株期叶片上初生针尖大小的淡绿色油渍状斑点,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边缘常有油渍状晕区(典型症状);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到乳白色菌脓,干后成一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状物,病斑后期质脆,易穿孔(别于霜霉病)。茎、叶柄开始形成稍凹陷呈油渍状的暗绿色小病斑,近圆形至椭圆形,表面也有白色菌脓,干后表层残留白痕,中间产生裂纹。瓜条染病,初生水渍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斑由淡褐色变为灰白色,形成溃疡和裂口,潮湿时瓜条上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并向果肉部分扩展,使果肉变色腐烂,并有臭味。
2.2病原
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菌体短杆状,极生鞭毛1~5根,有荚膜,无芽孢。
2.3发病规律
黄瓜角斑病发生为害时期晚于霜霉病,一般在黄瓜生长后期发生或在棚室黄瓜秋延后栽培中发病率高。黄瓜角斑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潜伏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残留在土壤中越冬。在棚室中,感病植株发病部位产生的菌脓借棚顶水珠下落或结露水滴落、飞溅进行传播,从气孔、水孔、伤口等处侵入。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75%以上,湿度愈大,病害愈重,暴风雨过后病害易流行。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低洼地、连作地发病较重。
3黑星病
3.1症状特点
黄瓜黑星病俗称“流胶病”。北方保护地黄瓜栽培中,黑星病为害的几率及带来的损失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发生后,果实经常直接受到危害,商品质量下降。黄瓜黑星病在黄瓜的全生育期内均可以侵染黄瓜,造成植株染病。苗期染病:在叶片上产生水浸状斑,扩展后病斑稍凹陷,黄褐色近圆形,严重时使植株停止生长,发展后全叶干枯,使幼株枯死。嫩叶染病:叶片上产生近圆形褪绿小斑点,扩大后病斑边缘黄白色,中央黄褐色,后期病斑内边缘部产生裂纹形成穿孔,病斑接近叶脉或叶脉受害变黑,停止生长,造成叶片皱缩畸形。嫩茎及叶柄、果柄染病:最初产生污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展后呈褐色,凹陷龟裂,多数有胶质物溢出,田间湿度高时,病斑上密生烟黑色霉层。幼果染病:初始产生圆形褪绿小斑点,病斑溢出透明胶状物,扩大后病斑暗绿色凹陷、近圆形,病斑部溢出胶状物增多,不久变为琥珀色,凹陷、龟裂呈疮痂状,俗称“冒油”。瓜条染病:初产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并有胶状物溢出,后变成琥珀色表面长出灰黑色霉层,致病部呈疮痂状,空气干燥时龟裂,病部组织停止生长,而呈弯曲、畸形,形成畸形瓜。
3.2病原
病原称瓜疮痂枝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直立,淡褐色,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不规则形,褐色或橄榄绿色,单生或串生,单胞、双胞、少数三胞。病菌除主要侵染黄瓜外,还侵染西葫芦、南瓜、冬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是检疫性病害之一。
3.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丝块在病残体或田间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也可以黏附在棚室墙壁缝隙或支架上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在适宜条件下病部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气孔和伤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袍子很快萌发,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4~7d,生长季节可反复侵染。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病害发生的温度范围为2~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90%以上;瓜叶长时间结露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病菌喜弱光,在春天连续阴雨(雾、雪)、光照少、棚室湿度大、温度低,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常年春黄瓜的发病较重,秋黄瓜发病较轻;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漫灌浇水的田块发病重。发病轻重与黄瓜连茬年限呈正相关关系。黄瓜植株长势,尤其前期长势与发病有密切关系,一般前期长势弱,易发病且发病重。黄瓜品种间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4综合防治技术
4.1选择抗病品种
利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减轻霜霉病的危害。可选用‘龙园绿春’、‘龙园绣春’、‘绿剑’等,这些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均达到高抗级。
4.2种子处理
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将种子用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min,然后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或将干燥的种子置于70℃恒温箱内干热处理72h后再浸种催芽。也可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ml加水150~200ml,混匀后拌种5~10kg,包衣后播种。
4.3培育壮苗
最好以白籽南瓜嫁接育苗,嫁接的黄瓜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病害发生的几率降低。黄瓜生育期长、需肥量大,每667m2大棚需腐熟的有机肥5m3以上,整地时要施足底肥,浇水时随水追施适量速效性肥料,适当增施P、K肥,结合喷药每桶加入l00g葡萄糖和喷施宝等叶面肥,能明显提高抗病力。
4.4加强栽培管理
避免连茬种植,采用地膜覆盖高垄栽培。灌溉要因地制宜地采用滴灌、管灌、或膜下暗灌的方式,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选用透光率高、无滴效果好的塑料膜。定植时合理密植,结瓜时要及时打去底部老叶以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病源。若发现初发病的叶片、果实或病株要及时摘除或拔去,以免病菌扩大蔓延。
4.5化学防治
(1)霜霉病:可采用1.5%噻霉酮水乳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0%壬菌铜微乳剂、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12.5%韩乐宁可湿性粉剂、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3.5%喹啉铜悬浮剂、1.5亿活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0%氰霜唑悬浮剂、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嘧菌酯悬浮剂、25%烯肟菌酯乳油、66.8%丙森?缬霉可湿性粉剂。(2)角斑病:可采用53.8%氢氧化铜WG、20%叶枯唑WP、57.6%冠茵清干粒剂+72%农用硫酸链霉素,交替喷12%绿乳铜乳油3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与霜霉病同时发生时,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9%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等500倍液喷雾。保护地发病初期,喷5%加瑞农粉尘剂、或5%防细菌粉尘剂;与霜霉病同时发生时,可喷12%乙滴粉尘剂、或用7%防霉灵粉尘剂+5%防细菌粉尘剂。(3)黑星病:可选用10%世高水溶性颗粒剂、40%福星乳油、40%达科宁悬浮剂、50%扑海因可显性粉剂、43%戊唑醇悬浮剂、25%氟硅唑?咪鲜胺、25%腈菌唑等。以上药剂可6~7d喷施1次,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可轮换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