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麦遗传科学研究进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院士、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蔡秀军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教授和IBGS执行主席WolfgangFriedt教授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由11th-IBGS秘书长、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张国平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杨卫校长出席招待晚宴并致欢迎词。大会组委会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英国、荷兰、以色列和西班牙等国家的11位著名科学家在各个专题分别发表了主题报告。此外,47位专家和学者在大会上发表了精彩的报告,会议期间会场还展出了67张学术墙报。大会报告和学术墙报比较全面地报道了当前大麦科学研究最前沿的动态和重要进展。为鼓励在大麦科学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和在校研究生,大会委托国际组委会评审出优秀学术报告奖和优秀学术墙报奖,来自英国JamesHutton研究所、拉脱维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4位报告人荣获“青年优秀学术报告奖”,6张墙报荣获“优秀学术墙报奖”。
该奖项评委会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KevinSmith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本次会议共收到140篇摘要和36篇全文,结集出版了《第11届国际大麦遗传学学术研讨会摘要》和AdvanceinBarleyScience两本会议刊物。
(1)大麦发展和经济专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PeterLangridge教授首先发表主题报告,他以“WhyWeUseBarleyforResearch”为主题,阐述了大麦科学研究、生产及利用对世界粮食和经济的影响。来自巴西和德国的研究者分别发表了大麦在巴西和欧洲的种植历史、生产及贸易的报告。大麦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在食品、饲料和啤酒工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议题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探讨。
(2)大麦种质资源收集和利用专题。以色列海法大学EviatarNevo教授以“AdaptiveEvolutionofWildBarley,HordeumSpontaneum,andCropImprovement”为主题,总结了他几十年来有关野生大麦进化及遗传改良的研究成果。来自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研究者分别报告了他们在野生大麦收集、遗传多态性以及重要基因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大学的研究者报告了我国研究者在西藏野生大麦种质鉴定、遗传分析和利用方面取得的进展。野生资源具有丰富的变异类型和遗传多态性,加强野生资源的收集和鉴定,可以丰富和拓宽栽培品种的遗传背景,通过杂交解决栽培品种缺乏优异基因的瓶颈。西藏野生大麦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的植物资源,已成为国际大麦研究者关注和合作研究的热点。
(3)大麦利用与产品专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GeoffFincher教授以“GeneticsofCellWallsinBarley:ApplicationsinHumanHealth,MaltingandBiofuelProduction”为主题,发表了细胞壁和大麦品质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大麦成分在人类健康、啤酒工业和生物质能源中应用的报告。澳大利亚研究者汇报了他们有关大麦淀粉酶等位基因变异鉴定的成果。我国西藏农牧科学院的代表和与会者分享了西藏地区青稞大麦的利用和大麦食品。大麦不仅是啤酒工业的原料,大麦籽粒含有丰富的益于人类健康的成份(如葡聚糖),对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有保健作用。大麦籽粒品质性状和利用,已成为农学、食品和医学等领域广泛研究的课题。
(4)生物胁迫专题。荷兰瓦赫宁根大学RientsNiks教授以“GenesThatDetermineVariationinBasalResistanceofBarleytoRustsandPowderyMildews”为主题,总结了大麦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意大利、德国和中国(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在这一专题上,报道了他们在大麦条纹病、白粉病、黄矮病和花叶病毒遗传抗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采用QTL分析、GWAS遗传分析以及图位克隆的方法,与病害抗性相关的基因位点和候选基因已鉴定,但目标基因及其抗病机理尚在研究中。
(5)非生物胁迫专题。西班牙莱里达大学GustavoSlafer教授以“PhysiologicalTraitstoBreedforHighYieldinaWideRangeofEnvironments”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大麦生理性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以及培育高产大麦的生理学基础。德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研究者报告了他们在大麦非生物胁迫(干旱、土壤盐化、酸铝毒害和低温等)生理和耐性机理上取得的进展。“Deepphenotyping”非生物胁迫检测新技术、V-PPase(HVP10)参与盐胁迫下离子转运和MATE家族基因参与耐铝毒害等研究成果备受关注。
(6)新育种方法及育种改良专题。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PatrickHayes教授以“PlantBreedingandGeneticsProgram,SchoolofIntegratedPlant,Soil,andInsectSciences”为主题,阐述了大麦遗传育种程序中作物、土壤和病虫害之间的关联及解决方案。美国、英国、德国、乌拉圭和澳大利亚的育种家报告了他们在大麦育种方法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的成果。随着测序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选择等遗传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大麦育种中,对大麦农艺性状、生理性状以及品质性状的改良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传统育种结合分子遗传学技术促进大麦新品种的育成,是当前大麦育种专家的共识。
(7)大麦生理专题。澳大利亚国家植物功能基因中心MarkTester教授以“UnderstandingandManipulatingSalinityToleranceinBarley”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大麦耐盐分子机制及提高大麦耐盐性的遗传改良方法。英国、德国、拉脱维亚和科威特等国家的研究者汇报了他们在植物激素、开花时间、种皮发育、花粉形成和染色体重组等生理发育过程和现象的研究进展,为揭示大麦春化、裸大麦和棱性等生理机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8)育种成功经验专题。西班牙莱里达大学Jose-luisMolina-Cano教授以“TheSpanishNationalBarleyBreedingProgramme”为主题,分享了西班牙大麦育种所取得的成就及大麦育种计划。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研究者分别以商业杂交大麦育种程序、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用于耐酸铝育种和澳大利亚大麦分子育种为主题,交流了他们大麦育种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国际育种同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9)大麦基因组及其它组学。本专题有2个主题报告,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研究所NilsStein教授以“Genome-widePhysicalMapandDraftSequenceofItsGeneSpace-aGame-changingStepforBarleyMolecularGeneticsandCropImprovement”为主题,总结了大麦分子遗传和作物改良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首次发表了大麦全基因组物理图谱和测序草图的研究结果;英国JamesHutton研究所RobbieWaugh教授以“AnInvestigationintoNaturalDiversityforSaccharification。
作者:吴德志、张国平单位: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