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饲料种类和密度对大麦虫生长发育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研究不同种类饲料、饲养密度对大麦虫体重、死亡率、化蛹率和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龄幼虫期,采用饲料F(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当饲养密度为0.5~2.0头/cm2时,大麦虫幼虫生长发育好,其饲喂大麦虫幼虫的体重和死亡率与其他组差异显著;老熟幼虫期,采用饲料F(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当饲养密度为0.5~1.0头/cm2时,大麦虫生长发育效果最好,其饲喂大麦虫老熟幼虫的化蛹率和蛹重与其他组差异显著。
关键词:大麦虫;人工饲养;饲养密度;生长发育
大麦虫(ZophobasatratusFab)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昆虫,原产于中南美洲,是近几年我国才从东南亚国家引进的一种新型资源昆虫[1]。大麦虫幼虫和蛹所含的营养成分较高,幼虫体内含水分57.9%、蛋白质19.7%、脂肪17.7%、无氮浸出液1.1%、中性洗漆纤维3.9%、酸性洗漆纤维2.7%,可代谢能量为10142kJ/kg,同时还富含各种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和脂肪酸[2]。大麦虫是人工养殖最理想的饲料昆虫,幼虫蛋白含量较髙、营养丰富,被广泛用于爬虫类、鸟类及鱼类的饲养、食品开发、化妆品研制等[3-6],市场前景广阔。大麦虫饲养条件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7-8],但对大麦虫养殖饲料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研制合理的饲料配方、提高繁殖效率、降低幼虫死亡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研究了不同种类饲料和饲养密度对大麦虫幼虫体重、死亡率、化蛹率和蛹重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仪器与耗材。一次性纸杯、干湿温度计、电子天平(HAMGPIMGJA5003)、60目分样筛、空调(GREEKFR-50LW)、空气加湿器(YADUKJG100G)、订制木质培育盒(20cm×15.5cm×10cm)、毛笔、镊子。1.1.2试验材料。大麦虫幼虫由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繁育。试验用大麦虫为虫龄45日龄的幼虫。饲料及储藏条件: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同一批次采购、含水量相同、在阳光下晒干后室温密封储藏,使用前于60℃下消毒灭菌处理。各饲料配方如下:饲料A为纯麦麸,饲料B为80%麦麸+20%大豆,饲料C为80%麦麸+20%玉米,饲料D为90%麦麸+8%大豆粉+2%鱼粉,饲料E为90%麦麸+8%玉米粉+2%鱼粉,饲料F为88%麦麸+5%大豆粉+5%玉米粉+2%鱼粉。添加青饲料补充水分。设置5个不同饲养密度梯度,分别为0.5、1.0、2.0、4.0和8.0头/cm2,即分别投入培育盒78、155、310、620和1240头幼虫。
1.2试验方法
1.2.1饲料投喂方法。参照吴书侠等[9-11]的试验方法,随机选取45日龄的健康大麦虫幼虫,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重后,放入塑料培育盒(20cm×15.5cm×10cm)内,置于26℃、相对湿度65%的培养箱内饲养。试验期间,根据饲养密度每盒中加入饲料,每次根据虫口密度投喂青饲料,每周筛除虫粪并添加新饲料。每天检查试虫的取食及死亡情况,发现死虫立即捡出。饲喂60d后,随机称取20头大麦虫的体重,重复3次,计算不同饲料和饲养密度对幼虫体重和幼虫死亡率的影响。幼虫死亡率=死亡幼虫数供试幼虫数×100%(1)1.2.2老熟幼虫蛹重与化蛹率。随机取大麦虫的健康老熟幼虫(15龄以上)100头,按1头/杯,单独放入一次性的纸杯中。加入适量麦麸,置于28℃、相对湿度60%~70%、自然散射光条件下,及时补充饲料并且每天更换青词料,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天观察并记录1次幼虫的化蛹情况,称取15头大麦虫蛹重,再计算出单头蛹重,重复3次。最后,统计其化蛹率和蛹重:化蛹率=累计化蛹数供试幼虫数×100%(2)
1.3数据统计与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使用Excel2007软件进行整理,然后再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饲料和密度对低龄大麦虫幼虫体重的影响
不同饲料和密度对大麦虫体重的影响见表1。由表1可知,不同饲料对大麦虫幼虫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F组体重最大,D和E组次之,A组体重最小。饲料D、E组与F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饲料B、C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3种复配饲料的饲喂效果要好于2种复配和单一饲料的饲喂效果。由表1可知,饲养密度对大麦虫幼虫的体重有明显影响。大麦虫幼虫具有群集生活的习性,幼虫体表会分泌防御性化学物质———苯醌[12],群集会使它们分泌防御性化学物质这一功能得到加强,但当大麦虫幼虫的饲养密度超过2.0头/cm2时大麦虫表现出密度效应,大麦虫幼虫生长就会受到一定的抑制。这种密度效应在黄粉虫饲养中也存在[6,13]。
2.2不同饲料和饲养密度对低龄大麦虫幼虫死亡率的影响
不同饲料和饲养密度对大麦虫低龄幼虫死亡率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饲料对大麦虫幼虫死亡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A组大麦虫幼虫死亡率最高,其次为饲料B、C组,饲料F组死亡率最低。造成大麦虫幼虫死亡率高的原因是饲料A组饲料种类单一,麦麸不能满足大麦虫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全部营养;大麦虫取食同类来补充营养,所以大麦虫打斗受伤,造成因伤口感染而死或者直接被同类取食掉,造成大麦虫的死亡率高。其他组饲料添加了玉米粉、大豆粉、鱼粉等营养物质,保证大麦虫幼虫的生长发育,更能满足大麦虫生长发育的需求,从而降低大麦虫的自相残杀行为和死亡率,饲料F组营养相对均衡,死亡率最低。由表2可知,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大麦虫幼虫死亡率逐渐升高。大麦虫幼虫具有群集生活的习惯,饲养密度过低不利于幼虫生长,而且会浪费空间资源;若饲养密度过大,则容易导致自相残杀,从而引起个体死亡。一些前期试验结果表明,大麦虫即使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饲养密度过高也会出现严重的自相残杀现象[6,13]。
2.3不同饲料和饲养密度对老熟大麦虫的化蛹率及蛹重的影响
不同饲料和饲养密度对大麦虫化蛹率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饲料对老熟大麦虫化蛹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F组老熟大麦虫的化蛹率最高,饲料B、C组次之,饲料A组化蛹率最低。饲料F组营养均衡全面,能保证老熟幼虫在化蛹时有充足的营养,所以化蛹率最高。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D组或糖类含量高的饲料E组老熟大麦虫的化蛹率稍低,而饲料种类单一、以粗纤维为主要成分的饲料A组老熟大麦虫的化蛹率最差。由表3可知,饲养密度对大麦虫化蛹率有明显影响。大麦虫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在高饲养密度下加剧自相残杀,相互咬伤,造成虫体感染,幼虫阶段虫体抵抗力较强,但在化蛹阶段特别容易由于前期感染导致大批老熟幼虫死亡,所以当饲养密度为8.0头/cm2时大麦虫化蛹率最低,当饲养密度为0.5~1.0头/cm2时大麦虫化蛹率最高。不同饲料和饲养密度对老熟大麦虫蛹重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知,不同饲料对大麦虫蛹重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F组大麦虫蛹重最大,其次为饲料D、E组,饲料A组大麦虫蛹重最低。由表4可知,饲养密度越大,大麦虫对食物竞争就越激烈,个体发育受饲养密度的影响也就越大。当饲养密度为8.0头/cm2时大麦虫蛹重最低,其次为饲养密度为4.0头/cm2时。当饲养密度为2.0头/cm2时,大麦虫蛹重增加受饲养密度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大麦虫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在同一饲养水平下,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幼虫自相残杀行为加剧,导致幼虫死亡率升高。大麦虫在同一饲养密度下,饲料营养全面,配方科学,其幼虫体重增加越快,幼虫死亡率越低。幼虫期,当饲养密度为0.5~2.0头/cm2时,饲料F(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对大麦虫生长发育效果最好,其饲喂大麦虫幼虫在体重、幼虫死亡率与其他组差异显著。随着大麦虫的生长,其对食物和空间需求加剧,且大麦虫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在高饲养密度下加剧自相残杀行为,特别是在化蛹阶段,由于前期幼虫咬伤导致大批老熟幼虫死亡。饲养密度越低,化蛹率越高,推荐饲养密度为0.5~1.0头/cm2。在相同虫口密度下,饲料营养全面,老熟幼虫化蛹的重量也会随之增加。饲料F组营养较均衡,既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大豆粉,又有糖类含量较高的玉米粉,而且鱼粉中富含维生素,能满足大麦虫在生长中的营养物质需求。其饲养效果较仅含有麦麸、大豆粉、玉米粉或两两组合效果好。单一饲料配方饲喂大麦虫生长发育效果差,且容易导致大麦虫自相残杀而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当饲养密度为0.5~1.0头/cm2时,饲料F(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对大麦虫生长发育效果最好,其饲喂大麦虫老熟幼虫在化蛹率、蛹重与其他组差异显著。综上所述,在低龄幼虫期,推荐饲养密度为0.5~2.0头/cm2,饲料F(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对大麦虫幼虫生长发育效果最好,其饲喂大麦虫幼虫在增重、幼虫死亡率与其他组差异显著。老熟幼虫期,当饲养密度为0.5~1.0头/cm2时,饲料F(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对大麦虫生长发育效果最好,其饲喂大麦虫老熟幼虫在化蛹率、蛹重与其他组差异显著。
作者:胡尊瑞 李志强 姜嫄 吴晓云 张翌楠 韩振芹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