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板栗蚜虫发生规律及治理实验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郭建和1潘维波2毕海玲2孙英3王萍4邢相政4作者单位:1.日照市东港区林业局2.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林业站3.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林业站4.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林业站
栗苞蚜1966年在日本栗上发现并定为新种[1]。2004年郑金利在我国首次报导栗苞蚜在辽宁危害板栗并报道了其发生规律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2]。程荣亮等于2005年报导该虫1998年在浙江省松阳县危害板栗,并进行了药剂防治[3]。姜立云等2006年对栗苞蚜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做了详细报道[1]。张发利等2007年报道在山东省栗苞蚜的生物学特性和药剂防治[4]。山东省日照市的东港和岚山两区,自1996年开始从韩国引种栽培日本栗,至2011年春,日本栗栽培面积达到2200hm2。随着种苗的大量引进,栗苞蚜也随之大量发生。2004年在日照首次发现栗苞蚜。2005年开始大面积严重发生,并扩散到中国板栗等品种。近年来,危害呈不断加重的趋势。作者结合本地生产实际,观察研究了栗苞蚜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史,并选择生产中常用的5种农药,做了防治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发生情况
栗苞蚜是随着近几年引进栽培日本栗而新传入日照市的,发生范围主要集中在日本栗引种栽培区,以东港区三庄镇的北陈家沟村和岚山区黄墩镇的南陈家沟村为重灾区,发生面积2000hm2以上。主要寄主植物是日本栗的各个品种,以引种栽培面积较大的筑波和丹泽等品种为主。在日照的危害从4月中旬栗树展叶开始,先后危害当年生枝叶、雌花蕾和果蓬等,伴随栗苞的整个生长期,直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随日本栗收获结束。危害严重的栗园发生率高达100%,落果率45%以上,产量降低50%以上,并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商品质量,甚至造成绝产[1,3-4]。在日本栗引种栽培区附近的本地板栗上也有该虫发生,但危害程度及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不如日本栗严重,离日本栗栽培区较远的本地板栗产区还没有发现栗苞蚜的危害。
2生物学特性
2.1生活史及习性
栗苞蚜在日照1a发生10~13代,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在发生期内的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卵、若蚜和成蚜。4月中旬栗树展叶,越冬虫态开始活动,爬至枝干裂缝内和叶腋处补充营养。4月底5月初,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越冬卵开始孵化,越冬成蚜也开始产卵,约20d开始孵化。世代周期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气温低世代周期长,约22~32d;6月中旬进入大量繁殖危害阶段[3],7—8月虫口密度达到最大,世代周期也最短,平均7d完成1代。产卵部位多在栗蓬和苞刺的基部,卵成堆,每堆有卵30~300粒。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随日本栗收获,成虫产卵越冬,部分成蚜爬至树枝干皮缝内和栗蓬刺丛间越冬。
2.2危害症状
栗苞蚜群居在栗苞上吸食汁液,栗苞受害后,针刺从上到下依次变为黄褐色,逐渐蔓延到整个栗苞。前期危害造成种实发育迟缓,个体小;中期造成栗苞枯黄、开裂和大量落果;成熟期受害坚果变为褐色,果皮干枯开裂,造成种子大量腐烂。
3防治试验
3.1材料
试验用药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浙江海正药业有限公司),15%哒螨灵乳油(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山东招远三联化工集团公司)。试验地分别设在东港区三庄镇的北陈家沟村和岚山区黄墩镇的南陈家沟村。试验选用5年生初果幼树。
3.2方法
防治试验分两组进行,为了便于区别和检验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每组试验选择5块面积比较小,相对独立的地块作试验样地,每一处理的面积和试验株数不同。为减少试验损失,每组处理选用1株日本栗作为对照。药剂配比浓度如下:10%吡虫啉、5%啶虫脒和1.8%阿维菌素为2000倍液,15%哒螨灵和25%三唑锡为1500倍液。试验分2次喷药,在日本栗开始萌芽时喷1次,进入7—8月虫口密度达到最大时再喷1次。
3.3结果
由于栗苞蚜虫体较小,繁殖量大,实际生产中不便于计数,本试验防治效果采用落果率检验(表1)。两组试验都表明防治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哒螨灵、三唑锡,专业杀蚜药剂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专业杀螨药剂。
4结论
栗苞蚜在山东日照地区是新传入物种,对日本栗的各品种危害严重,也危害中国板栗,但仅局限在日本栗引种栽培区附近,并且受害程度明显低于日本栗的各个品种。生产中选用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哒螨灵、三唑锡等杀蚜或杀螨药剂,分别在春季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后和夏季繁殖速度快、虫口密度大时各喷雾防治1次,收效明显,能较好地控制该虫的危害,实现日本栗的正常生产。专业杀蚜药剂吡虫啉和啶虫脒防治效果明显好于专业杀螨药剂阿维菌素、哒螨灵和三唑锡等,生产中应该选择专杀性较强的杀虫剂进行适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