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发展长效机制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水利建设领导机制;坚持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创新水利建设组织机制;坚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创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机制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划分事权,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水利建设责任体系、强化领导,建立大员上阵、高位推动的领导体系、加强监管,建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坚持执行政策,用足用活“水利工”、坚持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随着都市化的进程,潜江市不断进行水管体制改革,不仅创立了“按流域设水管机构、强自身造血功能、建发展长效机制”的改革模式,而且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创建都市化水利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上,现已取得明显成效。本文就是总结分析潜江市在探索都市化水利长效机制方面的改革实践,为整个城市圈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都市化建设水利发展长效机制
潜江市地处武汉城市圈西端,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四湖流域,是一个易洪、易涝、易旱的特殊区域。受特定的地理、地貌和气候影响,长期承受着外洪、内涝以及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与压力。近几年来在武汉城市圈经济建设中,结合本地实情,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坚持以强劲的工作态势、稳定的财政投入、严格的工作要求,大规模地开展现代水利基本建设,探索都市化水利发展长效机制,有效地改善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不断发展。
1.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水利建设领导机制
武汉城市圈改革框架的形成,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改革后的新形势。为此,潜江市认真分析现代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在都市化水利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着力构建新时期都市化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确保全市水利建设深入持久开展。
1.1划分事权,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水利建设责任体系。组织工作专班深入基层,就全市各地治水瓶颈、排灌死角以及事关民生的水问题进行认真调研,广泛征求和搜集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关于水利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认真梳理分类,建立了全市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库,并组织水利专家进行论证,反复研究和修改完善,经市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制定了全市总体水利建设规划。为确保规划分步逐年实施到位,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对水利建设事权进行了划分和明确,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水利建设责任体系。一是对市办水利工程,采取政府组织、财政投入的方式进行建设;二是对镇办工程采取市派镇办、政策扶持的方式进行建设;三是对村办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建设。
1.2强化领导,建立大员上阵、高位推动的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坚持以防汛抗旱的作风抓水利建设。尤其是2003、2004年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干三五年,实现水利建设大跨越”的奋斗目标,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左右,完成土方1000万方以上,将市域内所有渠堤彻底整治一遍。近几年来,每年都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冬春水利建设工作;每年都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或联系农业的领导任副指挥长,相关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利建设指挥部;每年都明确3~5个市办重点工程,组建由市领导挂帅的督办组,深入一线,重点督办、巡回督办;每年市主要领导都主持召开现场督办会,督进度,督质量,抓平衡,为水利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3加强监管,建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每年,市指挥部都下发了《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细则》,从工程规格、施工管理、竣工验收、资金管理、档案管理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对每个施工工地都实行责任公示制,一个施工单位树一块责任牌,标明行政领导、施工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一个工程一套档案;一台施工车辆确定一名技术人员,确保施工质量。严格实行修堤防汛连锁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规定各地今冬负责施工的段面,同时也是今后防汛的段面。凡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汛期发生事故的,依照党纪政纪严肃查处。
2.坚持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创新水利建设组织机制
在税费体制改革之后,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水利建设模式,不仅政策有限制,资金无来源,而且群众难组织。因此,水利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路子。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民意,爱惜民力,广聚民智,民主管理。
2.1坚持执行政策,用足用活“水利工”。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规定,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劳动力每人每年负担水利义务工10个,全部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资金使用上,采取民主协商,“一事一议”,采取“村民代表议、申报上级批、针对项目用、民主理财审、财务公开看”的办法,集中财力办大事,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和资金的现实效益。
2.2坚持尊重民意,民主决策。水利建设项目开工前,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把决策权交给群众,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变过去的“不愿干”为现在的“我要干”。在施工形式上,不搞一刀切,愿机则机,愿劳则劳,人机结合,避免了各种矛盾的产生。近年来,采取“人机结合,以机为主”的施工方式,大力推广机械施工,既解决了农村劳力不足的问题,又省时、省工、省钱,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工程质量,建成了一批精品工程。
2.3坚持阳光操作,民主管理。除把建设项目、施工形式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外,还针对以机械施工为主的实际,对所有土方工程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定施工单位,力争少花钱,多办事;要么不干,干就干好。水利工程建设中从负担办法、施工形式、资金筹措、价格确定、招标发包、质量监督、资金拨付等各个环节,均有群众民主理财小组代表全程参与,把管理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全程实行阳光操作,把每一个工程都建成群众“放心工程”、“满意工程”。
3.坚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激发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积极性,建立了“多个轮子一起转”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使全市水利建设始终保持有较大规模地投资。
3.1稳健的公共财政投入。水利“三项改革”后,市政府将公益性水管单位及人员经费全额纳入市财政负担,彻底结束了过去水利系统吃农业水费的历史;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农村饮水安全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按完成1方土补助1元钱的标准,安排300万元对市办水利工程进行直接补助,有的镇在此基础上按照1方土0.2~0.5元的标准再次进行土方补助。每年安排300万元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配套。去年将幸福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地方配套资金791万元提交市人人代会审议通过,并足额到位。今年又决定对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进行资金配套。
3.2通过统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的投入。市政府明确规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资金、土地整治等用于水利建设的相关项目,项目审定必须有水利部门参加,项目建设必须服从全市总体水利建设统一规划。近几年来,全市通过统一水利规划共整合项目资金每年近5000万元。
3.3持续的群众投入。用足用活“义务工”政策,引导群众大兴“一事一议”水利建设。近年来,全市采取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资金4000多万元,疏挖大小河渠300多条。
3.4“林水结合”吸引社会投入。张金镇等地为解决村级渠道清淤的资金问题,自2005年起探索了拍卖渠边林地经营权,以资疏挖渠道的新办法,对全镇28条河渠按6~8年的经营管理权实行拍卖。实践证明,这是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兴办难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对这一模式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规范,通过广泛宣传和推广,“林水结合”模式在全市迅速推开。并发展成为“两次拍卖式”的林水结合,有效地克服了过去一次拍卖带来的透明度不够、经营者重造林轻疏渠等弊端。“林水结合”,以水活林,以林养水的方式,成为水利建设的新亮点。通过“林水结合”方式,全市共吸纳社会闲散资金1800万元,疏挖河渠1460条,植树1500余万株,不仅使水利工程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而且为民间资本找到了新的投资领域,实现了双赢。
3.5企业“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投入。探索建立了重点企业“以工哺农”机制,每年筹措一定数额的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近年来,潜江经济开发区、张金工业园的20多家企业,先后出资400多万元,对园区内的大小河渠进行疏洗。同时,还采取组织“小康工作队”、“结对帮建工作队”等驻村工作队筹资,动员在外工作的成功人士捐资等形式,组织资金用于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水利问题。5年来,共吸引以上各类投资近3000万元,疏浚大小河渠近10条,兴建小型水利工程8处。
4.坚持建管并重,创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机制
切实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一边建、一边毁”的做法,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办法,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规范化管理一处,努力确保水利工程效益最大化。
4.1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潜江市现有排灌干支斗渠4800多条,长达6000余公里,单机55千瓦以上二级电力排灌站218处,总装机44万千瓦。近来年,该市按照明确责任、分级管理的原则,对跨区(镇、处、场)的水利工程,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由市水利局统一管理;对镇、村管理的水利工程,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的社会化、民主化服务组织具体管理。
4.2以用水协会为依托,引导群众自主管理。对区镇处管理的水利工程,通过大力发展以用水户协会为主的社会化、民主化的服务组织,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例如老新镇组建了全市最大的用水户协会,该协会辖23个行政村128个村民小组,2.5万亩耕地,会员人数2.46万人,管理泵站13处装机1315千瓦,19条河渠。协会组建运行以来,不仅有效化解了排灌区内的各种矛盾,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充分调动和保护了群众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减轻了基层政府的支出压力。
4.3创新思路,加强水政执法与河渠道管理工作。对全市535公里市管渠道,采取“按桩号定任务,按单位定责任,按绩效定工资”的办法,明确和落实管理范围、管理责任、管理界限,并积极开展创建渠道管理标准化堤段活动,促进管理水平上新台阶,有效地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在水法规宣传上,要求所有基层水利工程墙面上,必须并且只能刷写水利宣传标语。为防止宣传的空洞化、说教化,组织人员精选了100多条具有针对性强、通俗化、人性化的宣传标语,并安排专人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刷写。开通了水利服务110热线电话,搭建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及时了解群众所想、所忧、所盼,将水利工程建管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解决在基层。
5.坚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水利建设新局面
5.1规划计划先行,建设项目接踵而至。通过深化改革,将规划计划编制工作提到了首位,为水利建设项目申报提供了依据,使得近年来潜江市争取的水利工程项目接踵而至。例如兴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泽口灌区(潜江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兴隆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幸福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园林袁桥节水灌溉示范、通顺河流域水利血防工程、下东干渠流域水利血防工程、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农村饮水安全系列项目等,总投资已达到3亿多元。
5.2发扬优良传统,施工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建设项目确定之后,全市不断掀起大施工热潮。譬如今年通过组织人力、投入机械、周密部署,展开了幸福泵站更新改造、畅通保安、水毁修复、小农水示范、灌区建设、涵闸年度维修、生态修复、村级“一事一议”小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十大重点项目施工。其中灌区建设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尤其是“兴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被评为省优良工程。鉴于这些显著的成绩,省政府连续5年授予潜江市“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5.3调整治水思路,调水工作实现“四大转变”。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属于平原湖区。过去一直是把“以排为主,排灌结合”作为本地的治水方略。随着都市化的不断加快,水利部门积极探索新的治水思路,以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用水要求。在实际调水工作中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由单一季节性突击调水向全年按需调水转变;二是由单一水量调度向水量水质统一调度转变;三是由单一种植业生产用水调度向种植业、养殖业及特养业综合用水调度转变;四是由保障生产和生活需求调水向保障生产、生活、生态修复三大需求调水转变。
5.4注重科学技术,水利信息化加速发展。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水利信息化建设,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能。为此,潜江市已成立信息中心,并着手建立水利技术数据库,内容包括: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技术数据中心,水资源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和综合管理系统,水利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等。
5.5创新手段,工程管理彰显人水和谐。潜江市河渠纵横交错,仅市管干支渠就有25条,总长535公里。长期以来,渠道“三滥”现象屡禁不止。针对这种情况,水利部门自我加压,创新手段,建立了预防保护区,对疏浚后的渠道实行当年施工、当年植树,实行封土育林;对经过城区的渠道,采取硬化措施。通过渠道管理模式上的保优创新,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力度,推进河渠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使管理工作水平迈上了新台阶。目前,渠道两边无一起新增违章建筑物,实现了河渠工程的水清、岸绿、景美。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党中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贯穿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建立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定的具体体现。潜江市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本文仅就创建水利长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广大水利同行共同献策,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与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