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榆社县概况
1.1自然概况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晋中市东南部,属土石山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总面积1699km2,海拔在960m~2011m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基本地形地貌分石山、土石山和丘陵阶地三大类,分别占40%、38%、22%。榆社县土壤受地形、地貌等影响,石质山地出露地层简单,岩性单一,均为三叠纪砂岩和砂页岩地层,成为山地土壤的主要成土母质,质地为轻壤、砂壤;黄土分布于整个土石山区、丘陵区,在石质山区顶部有零星分布,主要是第四纪更新马黄土,由于受地形影响,黄土母质差异较大,丘陵区黄土厚度较山区为大,质地轻壤、中壤为多。红黄土主要分布于土石山区及丘陵区,多为第四纪多更新黄土,在县境内分布面积较广,土壤是棕黄色,近代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浊漳河川和五大一级支流阶地。榆社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长而寒冷,夏短而较热,春秋短暂,春暖秋凉,春季风多、风大、雨少、干旱,年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为577.1mm,年内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汛期多年平均降雨量占全年的75%,其中七八月份降雨量多年均值为290.11mm,占汛期降雨量多年均值的67.1%,占全年雨量均值的50.3%。年降雨量最大为1963年的825.1mm,最小为1972年的315.4mm,年最大降雨量为最小降雨量的2.62倍。多年平均气温为8.9℃,极端最高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24℃,无霜期在160天至185天之间,结冰期一般为120天左右。
1.2社会经济情况榆社县辖4镇5乡272个行政村,总户数48068户,总人口13.8668万人,其中农业人11.6619万人,农村劳动力5.5024万人。总耕地面积17120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687hm2。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86316万元,财政收入35159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收入342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3元。
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榆社县是一个山区县,水资源贫乏,由于受水资源分布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榆社县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但由于全县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和受持续干旱影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因此,进一步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和建设规模,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经济稳步发展,将成为今后农村水利建设中的一项长期的主要工作。当前,榆社县水利建设已从单独防御水旱灾害、解决人畜饮水等方面逐步转入到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优化配置、水环境控制、生态环保以及农业节水等方面,农作物种植也从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发展成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合理种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性设施,必将在发展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中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情况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榆社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总体建设进度缓慢,一方面与全县的水资源、地形、地质以及气候干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客观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自筹能力、农民意识等因素有关。从管理上来看,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县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几乎全部由各受益村集体管理,由于没有专门的用水户协会和合作组织,缺少农户参与,使工程管理责任不明,效益每况愈下。全县农田灌溉大体分为4种类型:一是农村集体建设的深井灌溉;二是农村集体原有的小型自流渠道灌溉;三是利用水库蓄水,通过主渠、管道提、节水灌溉;四是利用小河、小泉、人字闸等水源,农村个户购置小白龙灌溉。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年久失修,毁坏严重,85%以上的灌溉设施损坏,失去运行效能。(1)井灌区:全县农村拥有的井灌区主要分布在郝北、云竹、箕城、西马4个乡镇,绝大多数不同程度老化、损坏、生锈,造成运行劣势,有效灌溉面积受到严重制约。(2)农村小型自流渠道:农村小型自流渠道分布于云竹、西马(白北一带)、社城、北寨4个乡镇。由于自流渠道大都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水源与渠道损毁严重,甚至有部分工程名存实亡,急需规划改造,恢复其灌溉效益。(3)利用水库集蓄水源进行引水灌溉:此项灌溉全县主要依托云竹、双峰两座水库。截至目前,云竹镇沿库区下游灌溉区域5个村U型渠普遍间断损坏。社城镇、西马乡沿水库下游、浊漳河畔共10个泵房,有的主管道严重损坏,泵房设施老化、丢失,铁件腐烂,喷头毁坏等。(4)小型提水灌溉:榆社县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台地较多,小型提水灌溉曾为全县水果、干果园区及台地灌溉发挥了较大作用,近年来,小型提水灌溉工程(小高灌)也不同程度损坏,一部分水源出现问题,大部分机泵管道损毁,小部分蓄水设施受损,急需改造维修,恢复其效益。(5)小白龙灌溉:小白龙灌溉流动性能好,实用性强,深受全县农村群众的喜爱,能够充分利用小河、小泉、人字闸等源头及时快捷进行灌溉。前些年榆社县小白龙建设发展较快,一度曾发展到200余台,当时小白龙的发展扶持政策是市、县、村三级投资,农村集体购买,农户租赁使用。后因农村集体管理不善,使小白龙设施损坏严重。在2000年全县小水改制过程中,大部分村委已将其小白龙设备折价拍卖到农户,以便于对其进行维修管理及使用。目前,小白龙灌溉仍是榆社县农业灌溉系列的一支有生力量,主要应用在云竹镇(向阳村、申村)、郝北乡、兰峪乡、讲堂乡、北寨乡等乡镇,凡利用其灌溉的农户玉米产量约在6750kg/hm2~9750kg/hm2左右,但损坏颇多。
2.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榆社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就农田灌溉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而言,纯属“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浑身是病,难以为继”。榆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虽然有所改善,但距综合农业发展需求,仍然处于十分薄弱状态,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劣,80%的耕地缺乏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获”。目前农业灌溉现状,大多是20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很多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一是灌溉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二是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三是合理操作措施尚未形成。总之,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榆社县农村传统的耕作方式及种植习惯局限,科学种植运行难以一步改善。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种植经济作物的比例逐渐加大,农民灌溉用水意识会不断提高,对水的价值属性将会有所认可。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对策
3.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原则(1)实事求是,明确目标。在调查榆社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出分阶段目标,重点放在增产潜力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的区域和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强、自愿申请加快建设的区域。(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根据榆社县的自然条件和各地实际情况,从水利发展大局出发,本着“巩固改造、适当发展”的方针,制定适宜的改造方案,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节水节能灌溉技术。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在规划上,优先开发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并逐步减少地下水使用量;在用水分配上,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协调各行业的用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改造与改革、骨干与田间相结合。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水利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合理确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标、速度、规模、水平。(3)民主决策,量力而行。根据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财力、农民自筹能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全县域范围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摸底调查,认真听取当地民众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当地农民群众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能力和积极性,按照“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相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目标和操作性较强的措施。(4)建管并重,持续利用。针对全县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建管脱节的现状,在新规划中要坚持“管理从建设开始、改革从产权入手”的原则,强化用水户参与管理,及时明晰产权,落实管理责任。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用水户协会或合作组织,制定管理章程,确保管理到位,多渠道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和效益的长期稳定发挥。
3.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对策根据榆社县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现状和农村水利建设实际需要,同时兼顾乡村行政区界和现有水利设施的完整性,对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分区规划,建设布局方案如下。自流灌溉分区:北寨乡为地表水资源富集区,水质较好,也是全县粮食作物种植的主要基地之一,适宜发展引水灌溉,故本地区规划以发展自流灌溉区的更新改造为主。提水灌溉分区:郝北、兰峪、讲堂3乡镇主要是传统小高灌站的分布地带,规划该区域为提水灌溉区,以更新改造为主。井灌分区:箕城、河峪等乡镇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该区域以新发展井灌为主。雨水集蓄利用分区:在全县海拔较高的高原区,也是水资源极度贫乏区,同时是干果经济林发展密集区,根据区域实际,结合干果经济林灌溉需求,规划雨水集蓄灌溉较为适宜。
作者:白利萍单位:榆社县水产服务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