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思政元素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思政元素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思政元素应用

摘要:针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孤岛效应”,基于古今典型水利工程与中国基本国情紧密相连的实际,挖掘“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蕴含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和制度自信三方面思政元素,将其拓展为案例式、启发式和体验式三种教学方式并应用于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加深了专业认知、提高了专业素养,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探索。“水利水电工程概论”(以下简称“水电概论”)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大一新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介绍水利水电工程的对象和任务、历史成就及发展趋势。学生通过学习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够奠定大学期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本文就如何让学生在“水电概论”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2],针对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挖掘课程思政元素[3]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创新了教学方式,应用效果良好。

1“水电概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1.1水利与人类文明——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文化自信。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大禹治水等传说。其中,大禹改堵为疏、因势利导而成功治水,形成了以科学创新、大公无私等为内涵的治水精神。东汉时期我国就开始利用水力机械,创造出水排和水磨用于农业生产。四川都江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留存年代最久远的水利工程,其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守护了川府之国。这些都印证了水利工程在人类文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水电概论”课程教学中以水利与灿烂的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将我国从远古至现代社会在水利资源利用上的智慧与贡献挖掘出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水利史,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1.2水利与生态文明——理论自信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人和水不断斗争的发展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水问题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水脏、水浑、水多、水少等新问题愈加突出。将水资源高效利用对解决资源供需矛盾的作用融入“水电概论”课程教学中。同时总结都江堰、三峡、新安江、小浪底等古今水利工程在生态保护和调节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水利工程不可替代的综合功效,不断增强理论自信。

1.3治水与治国——道路与制度自信

在我国,治水与治国始终密不可分。中国历来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历代善治国者都高度重视兴修水利、河防治理。古人的“因势利导”、“疏堵结合”、“天人合一”治水思想与理念,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这一命题,从治水角度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相关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水取得了巨大成就,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如举世瞩目的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农田灌溉面积增加了45倍,水电总装机容量增长了971倍,供水能力提升了5倍。中国用仅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与9%的耕地养活了近21%的人口,实现了从饥饿到温饱再踏上小康的历史性转变[4]。这些都离不开水利的发展,离不开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制度。因此笔者将我国治水成就与中国社会制度的必然联系讲授给年轻学子,用水利发展的事实教育学生要坚定制度自信,以及水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无疑对激发学生专业自豪感,稳固专业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水电概论”课程思政元素的应用

2.1案例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水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笔者采用了开发式、互动式的新教学方式。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并进行分组,采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图片、动画等,让学生能直观感受水利的魅力,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笔者以大禹治水作为案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课前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分组制作PPT了解授课内容,挖掘故事中的水文化内涵。课中安排每组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其他组观摩,再点评讲授以巩固知识点,唤起价值情感共鸣。课后开展小组协作,深化案例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创新、大公无私的大禹精神。在讲授生态水利工程时,笔者专程赴深圳调研生态海堤建设,并通过照片和视频讲授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工程建设中,并在案例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学生生态水利的理论自信,同时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塑造的关键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2启发式教学

“水电概论”课程安排学时较少,教学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多地需要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笔者在教授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性。在介绍水利概念时,先让学生分辨水利中英文表达哲学含义的区别,启发学生说出水有利的一面,而英文只是表达水资源的概念。在此铺垫上再讲授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我国深厚丰富的水文化底蕴,同时推荐学生阅读专业必读书籍——《水文化教育丛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水文化价值。这无疑让学生的专业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倍增。

2.3体验式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广东省最大的水利枢纽——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实习,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大型水利工程,了解前辈的艰辛付出和厚重积淀,并充分了解防洪调度。在水资源调控、水力发电和船运方面,水库大坝水电站的生态文明作用非常显著。其中最重要的水资源调控,满足了人类文明发展对水资源的最基本需求。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和文化自信。

3“水电概论”课思政元素应用效果

3.1加深了课程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及言行举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深入挖掘水利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由浅入深地通过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将较为枯燥的专业知识与党和政府的规划、社会发展需求联系起来,不仅使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丰满,让水利学科发展脉络更为清晰,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同时也展示了传统文化魅力赋予水利的时代内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古老的水利文化与灿烂的中华文明存在必然联系。

3.2稳固了专业思想

水利行业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社会认知度不高,往往造成大一学生转出率较高。因此,学校在入学之初,就安排“水电概论”课程学习,通过思政元素的挖掘,加强学生对水利的认识,并让他们了解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这对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近几年新生转出率也大大降低。

3.3丰富了课程内涵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建设对全局的影响尤为重要。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仅加深了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以及领导关于水利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水电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给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不断丰富了水利的精神内涵和物质内涵。

参考文献:

[1]高鸣霞.课程思政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57-58.

[2]刘印房,基于协同学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路径[J].高教论坛,2019(4):13-16.

[3]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把握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N].新华每日电讯,2011-02-10(003).

[4]吴万宗,潘瑞娇.“比较式”案例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6):15-16.

作者:王红旗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