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三峡农业生态经济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分区方法
以行政县(市、区)为单元,采用ISOTATA模糊聚类分析法[3]进行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分区。ISOTATA模糊聚类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星状聚类、系统聚类[4~8]等聚类方法相比具有的优点是:对于n个样本,只要给出初始分类C,通过迭代计算,就能很快得到分类结果,而且能对聚类效果进行检验,主观随意性较小,即:求得的模糊分划系数Fc(R*f)越接近1聚类效果越好,或平均模糊熵Hc(R*f)越接近0聚类效果越理想。该分区方法克服了以往的以地形、地貌等为主导因子,不以行政边界为区界的定性分区方法[9~11]的主观随意性大、指标覆盖面窄、信息量少、可操作性差的弊端。
2分区指标
根据三峡库区26个县、市、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共选取31个分区指标[4~9](表1),指标值来源于三峡库区各县、市、区的《1998统计年鉴》1)、《农业区划》2)、《林业区划》3)、《1998森林资源年报》4)、《土地资源》5)和《1999重庆统计年鉴》[2]。由于主城区的特殊性,将主城7个区的相同指标值取加权平均值,即主城7个区按一个样本参加分类,这样共有20个样本参加分类。
3分区结果将20个样本指标值,采用ISOTATA模糊聚类分析法,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当C=3、4、5、6时,分划系数Fc(R*f)=0.5253、0.9364、0.7768、0.6021。可见,当C=4时,Fc(R*f)=0.9364为最大,故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区分为4个区最为理想。分区命名采用的原则是:分区两端行政县(区)名+主要地貌类型+主要生态经济发展方向。故所分的4个区为:Ⅰ主城区城郊丘陵菜旅花牧加生态经济区;Ⅱ江万丘陵低山粮经果牧加生态经济区;Ⅲ武秭中山低山果林粮牧特生态经济区;Ⅳ兴宜低山中山丘陵林果牧粮生态经济区。
4各区生态经济特征
各区生态经济特征如表2所示。为了全面描述各区生态经济特征,表中增加了幅员面积(km2)、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3项指标。
4.1Ⅰ主城区城郊丘陵菜旅花牧加生态经济区特征
4.1.1该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和北碚区。幅员面积2190km2,占库区幅员面积的3.79%,总人口366.22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18.46%。其中,农业人口119.56万人,占该区总人口的32.65%,占库区农业人口的8.10%。地势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占本区幅员面积的56.80%;其次为低山,占本区幅员面积的40.40%;河谷平坝很少,仅占本区幅员面积的2.80%。总体而言,农业立体气候不十分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多年平均气温17.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20h。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土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30.00%、40.00%、17.00%、13.00%。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占本区幅员面积的27.80%,园地占4.30%,牧(草)地占1.70%,水域占8.00%。由于本区疏林、幼林占林地比重较大,加之有部分宜林荒山,林地虽占幅员面积的22.56%,但森林覆盖率低,为11.07%。根据国家对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包括经济林为45%)以上的要求[12],认为本区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目前11.07%的森林覆盖率与30%的目标还相差19个百分点。由于市区占地面积大,农业人均耕地面积少,仅有0.025hm2,水土流失面积虽仅占本区幅员面积的18.20%,但土壤侵蚀模数较大,为1254t/km2•a,可见,水土流失较严重。此外,重庆市直辖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区建设的持续升温,产生的城市水土流失现象不容忽视,并且乱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结构为,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63.70%,林业占0.88%,牧业占29.81%,渔业占5.61%。在种植业中,以粮经作物和水果为主,花卉种植业所占比重几乎为零。在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4.0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54.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40.87%。本区在4个区当中,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人口密度1672人/km2,农民人均纯收入2868元,人均GDP11558元。此外,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本区位于城市工业的集中区域和“三废”治理不当,致使有些农田和水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4.1.2本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和花卉种植业、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与鲜活畜禽产品、水产品、奶产品集约化生产业及食品加工业,使传统的粮经果菜结构向菜旅花牧加结构转变,以提高城郊农业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开发成森林生态旅游区。加速发展与城市工业配套的零部件加工业。发展蔬菜和花卉种植业的有效途径是发展设施农业(大棚、温室),设施农业易于进行蔬菜、花卉种类和环境因子的调控,也易于调控时间结构,并且节约耕地。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可以和城郊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在小流域内,因地制宜地建成农作物梯田景观区、果园采摘景观区、鱼塘垂钓景观区、水果或药材加工景观区等。
4.1.3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为了使本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不但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陡坡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增大林业用地面积,还要加强疏林、幼林的抚育改造。加强市区和城郊“三废”排放的科学管理和治理,发展清洁生产,防治“三废”对农田和水域的污染[13~16]。加强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水土资源,防治乱占耕地和城市水土流失现象。
4.2Ⅱ江万丘陵低山粮经果牧加生态经济区特征
4.2.1该区包括江津市、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县、涪陵区、丰都县、忠县和万州区。幅员面积19385km2,占库区幅员面积的33.51%,总人口846.94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42.70%。其中,农业人口695.36万人,占本区总人口的82.10%,占库区农业人口的47.13%。地势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其次为低山,第三为中山,第四为河谷平坝,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43.25%、36.37%、16.48%、3.90%。低山和中山合计占52.85%,可见,本区农业立体气候分层比较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176mm,多年平均气温18.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06h。水稻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36.39%、38.39%、16.25%、0.38%、0.16%。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占本区幅员面积的40.75%,林地占25.18%,园地占2.02%,牧(草)地占1.07%,水域占4.56%。可见,耕地比重偏大,林地比重偏小。森林覆盖率低,仅有16.33%,根据国家对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的要求[12],本区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5%以上,目前16.33%的森林覆盖率与35%的目标还相差19个百分点。农业人均耕地面积0.113hm2,本区虽山体不大,坡度较小,但因是三峡库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坡耕地多,并且处于顺坡耕作状态,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本区幅员面积的56.14%,土壤侵蚀模数达3502t/km2.a。农业结构为典型的粮猪型结构,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58.19%,林业占1.76%,牧业占36.67%,渔业占3.35%。在种植业中,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值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以二、三、一产业排序为基本特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28.85%,由于工业较发达的涪陵区、万州区、江津市位于本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较高,占GDP39.5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31.63%。本区在4个区当中,人口密度较大,为457人/km2,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为1945元,人均GDP较低,为3994元。另外,经调查,在涪陵区和万州区有些农田和水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三废”污染。
4.2.2本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继续发展大宗产品粮油种植业和水果种植业,但要对品种进行改良或引进优良品种,以提高品质和单产。在涪陵区、万州区城郊的河谷平坝地带发展正季节蔬菜,在高海拔地带发展反季节蔬菜。在涪陵区建立榨菜生产与加工观光种植园,在万州区建立柑橘采摘观光种植园。在涪陵区至万州区的沿长江河谷地带建立香料林(香桂、白千层)种植带。发展生猪集约化养殖业、食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业、香料加工业。在低山、中山区,发展山地立体农业、立体林业。本区文物古迹、古刹庙宇等文化型生态景观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和生物群落资源,发展文化型生态旅游。
4.2.3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发展清洁生产,加强涪陵区、万州区、江津市市区和城郊“三废”排放的科学管理和治理,防治“三废”对农田和水域的污染。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增加移民环境容量,减少入库泥沙。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改造疏幼林,增加森林覆盖率,缓坡(<25°)耕地改建成水平梯田,并合理配套排灌水渠、蓄水池、沉沙凼等水利水保工程,保障人均0.067~0.100hm2的基本农田[13~16]。因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有相当多的小流域得不到综合治理,对这些小流域的缓坡耕地须采用等高耕作、等高植物篱等措施,陡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以尽量减少水土流失。
4.3Ⅲ武秭中山低山果林粮牧特生态经济区
4.3.1该区包括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巴东县和秭归县。幅员面积30201km2,占库区幅员面积的52.21%,总人口688.69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34.72%。其中,农业人口597.64万人,占该区总人口的86.78%,占库区农业人口的40.49%。地势属于川东盆边山地和鄂西山地,具体来讲,在开县、云阳段,其南面八面山弧的七曜山和平行岭谷至此收缩成密集的背斜、向斜,从而出现岩层角度较大的单斜地形和中山;在奉节至秭归段,山体明显抬升,经河流下切,形成以三叠纪灰岩为主体的高山和峡谷,著名的“三峡”就位于此段。地貌以中山为主,低山次之,丘陵和河谷平坝很少,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44.92%、38.09%、12.03%、4.96%,农业立体气候分层十分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127mm,多年平均气温17.7℃,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468h。水稻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10.01%、18.50%、19.02%、10.59%、19.96%。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水域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20.08%、43.00%、1.76%、7.82%、2.25%,森林、牧草资源较丰富。在林业用地中,宜林荒山比重较大。森林覆盖率22.93%,根据国家对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的要求[12],本区森林覆盖率应达到45%以上,目前22.93%的森林覆盖率与45%的目标还相差22个百分点。农业人均耕地面积0.101hm2,由于山高坡陡,坡耕地多,滑坡发生频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本区幅员面积高达66.57%,土壤侵蚀模数达4474t/km2.a。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57.88%,林业占4.39%,牧业占36.71%,渔业占1.00%。产业结构以一、三、二产业排序为基本特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45.4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23.7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30.98%。本区在4个区当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仅有1396元,人均GDP也最低,为2265元,人口密度较小,为214人/km2,但仍高于全国128人/km2的平均水平。
4.3.2本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海拔600m以下发展柑橘等优质水果和坚果产业带,在山区发展优质干果(核桃、银杏、板栗等)产业带。利用垂直高差大、立体气候分层明显的优势,采用生态技术,发展立体农、林业。根据草场资源较丰富的特点,对天然草场进行改造,建成高质量人工草场,发展肉牛和奶牛养殖业、肉羊和半细毛羊养殖业及畜产品加工业。利用立体气候明显的条件,发展茶叶种植与加工业及杜仲、厚朴、黄连、云木香等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业。利用天然观赏型生态景观资源多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如将“大三峡”、“小三峡”开发成水域生态旅游区等。在25°~35°的山地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
4.3.3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转变粮食自给的观念,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商品率,陡坡须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宜林荒山造林,大力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移民环境容量,以便早日实现森林覆盖率45%以上的目标。本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可建立3~5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13~16]。对未进行坡改梯的缓坡耕地须采用等高耕作、等高植物篱等水土保持措施,以便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绘制滑坡危险区图,建立滑坡预警系统,加强滑坡的防治。退耕还林还草应避免一味地退种经济林的倾向,应遵循的原则是:在25°~35°之间,既可种植经济林,也可种植生态公益林或用材林;在35°~40°之间,须种植生态公益林;≥40°既可种植生态公益林,也可种植牧草。营造生态公益林要适当搭配针叶树、阔叶树比例,就营造针叶树纯林而言,故然要以马尾松、杉木等乡土树种为主,但也要适当搭配耐虫性强的火炬松、加勒比松、湿地松,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4.4Ⅳ兴宜低山中山丘陵林果牧粮生态经济区
4.4.1该区包括兴山县、宜昌县。幅员面积6064km2,占库区幅员面积的10.48%,总人口81.58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4.11%。其中,农业人口63.36万人,占该区总人口的77.67%,占库区农业人口的4.29%。地势属于大巴山弧和黄陵背斜。地貌以低山为主,中山次之,丘陵较少,河谷平坝最少,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44.22%、29.05%、21.32%、5.42%,农业立体气候分层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007mm,多年平均气温17.1℃,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690h。水稻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2.87%、9.08%、15.77%、48.11%、24.68%。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占本区幅员面积的12.55%,林地占60.40%,园地占2.02%,牧(草)地占8.38%,水域占1.35%,森林、牧草资源丰富。在林业用地中,宜林荒山和灌木林地比重较大,森林覆盖率39.04%,为库区内的主要林业区域。根据国家对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的要求[12],本区森林覆盖率应达到60%以上,目前39.04%的森林覆盖率与60%的目标还相差21个百分点。由于人口密度最低,为126人/km2,农业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为0.120hm2。水土流失较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本区幅员面积的37.01%,土壤侵蚀模数2327t/km2.a。农业结构为,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61.69%,林业占6.40%,牧业占30.57%,渔业占1.24%。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相当,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53.2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23.8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23.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为2092元,人均GDP也较高,为8439元。
4.4.2本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将海拔在600m以下的一定数量的坡耕地改造成脐橙种植园,扩大脐橙种植面积,建成脐橙生产基地。北部大巴山弧,在海拔1800m以上有较大面积的夷平面,山原面有广阔平坦的草地,应加以人工改造,建成草食畜牧业基地。在低丘区应发展大宗粮食生产,但应改良品种或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品质和单产,在高丘区应发展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本区有大面积的灌木林,应改造成生态功能更强大的乔木林[13~16]。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将神龙架自然保护区开发成森林生态旅游区。在山区,利用立体气候分层明显的优势,采用生态技术,发展立体农、林业。
4.4.3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对现有天然林及其内的动植物资源要严加管护,以发挥其生态防护作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转变粮食自给的观念,陡坡须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宜林荒山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对未进行坡改梯的缓坡耕地应采用等高耕作、等高植物篱等水土保持措施,以便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退耕还林应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以经济林为辅,营造生态公益林在一定范围内针叶树、阔叶树比例要适当搭配,以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