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初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产业化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保护与其开发增殖的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21世纪的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具有两大新特点,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知识化(包括信息化在内)已成为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二是世界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这两大新趋势的有机统一成为21世纪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生态型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流产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必然要顺应这种产业发展趋势。生态农业产业化基本具有农业产业化内涵,其发展类型同样主要表现在主导要素和组织载体的不同形态,农业产业化生产主体是农户,经营主体是企业经济组织或相关组织等市场中介组织,企业与农户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共同促进市场农业的发展,包括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主导产业带动与中介组织带动等多种组织形式,各组织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利益共同体。
生态农业产业化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将现代科学技术导入农业,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水平;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组生产要素,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引入现代农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在组织制度创新与完善中发展和壮大农户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产业化如同农业产业化一样均可突破所有制界线,将国营、集体和个体融汇在一起,形成多组分、多方位和多层次的经营体制;其生产组织已突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形成跨乡、县、区、省甚至跨国的联合企业;管理技术已突破行业部门隶属关系的界线,将农、工、商、贸和科教诸行业部门连结起来;生产区域已突破城乡分割的旧体制,把城乡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1~5]。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区别一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应提倡产品生产与产业的多样化,通过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控实现结构的“柔化”。表现在一个区域范围,所生产的产品虽发展有主有次,但不仅仅拘泥于一个,而是多个,其目的是增强对外界经济环境(市场)风险的耐受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把整个区域内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资产业相互交织,资源高效利用,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生产网络,真正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产品应是健康安全化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在注重产品安全性的同时与名优特品牌战略相结合;四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在倡导基地建设的同时侧重通过建立与规范三大体系,即环境友好(双赢)的生态农业技术与集成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链接的政策法规与有效机制的宏观调控管理体系,包括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环境与产品监测网络、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口、农民转化为工人的接口。
2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对策
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对策一是必须遵循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二是遵循地域分异与生态适宜性原理,充分开发依靠当地生态资源优势的名优特产品,形成能充分开发当地生态资源的比较优势的产业;三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除自然资源优势外,还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交通、区位条件,市场营销状况,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生产规模与专业化程度等因素;四是运用高新技术及生态技术,配合相应的流通、售后服务体系,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种健康安全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力度,一是应按市场机制组织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其由原来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为连接方式的新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新机制,且企业要保证农户得到一定的利益,形成稳定均衡的利益分配关系。二是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质量。重点抓好3个层次的服务,即抓好产业经济组织的内部服务,对农户自身难以办到的事情由各企业负责,如对代养户实行“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监控、统一药械供应和统一结算)的服务方式,使农户从传统的“小而全”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专业化生产。
组织各涉农部门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对农户所需技术、种肥、农膜农药和资金等方面开展专业服务。三是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协会、研究会和中介组织等农民自我服务体系,开展有偿或互助性的自我服务。同时应健全与完善5个机制,即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扶持政策和技术政策,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农民投资经营、银行贷款支持、政府扶持引导和外商参与发展的农业投资体系;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农村集体所有的“三荒”使用权拍卖和租赁工作力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利益纽带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紧密合作;完善市场调节机制,要建设好商品市场,并建设好包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金融和房地产等在内的要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