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生态农业观对国内的启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要实现农业的合理化、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牢牢坚守土地的公有制性质这个前提条件。观之现阶段,我国农村所采用的“以家庭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弊端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暴露:土地分散化、碎片化的经营方式使得先进的机械装备,如播种机,收割机,机耕船等,以及喷灌、滴灌、排灌等滴灌技术无法得到推广和使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规模效益的发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在组织、管理、资源运用方面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使得农业生产的投入大、产出小、收益低,由此也导致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业撂荒现象的产生以及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日渐亏损,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严格坚守土地公有化底线下,对当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进行改革创新。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人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只是占有者和受益者,然而,在现阶段,我国还无法完全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对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控制,因此,一定形式的土地所有权还是有必要的。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保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统一,避免土地流转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二次分离。针对目前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的虚空问题,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统”的缺失,可以充分发挥其“统一”的一面,鼓励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统一经营体系,在农户联合体中,集体经济组织从土地的长期生态良性发展考虑,指导合作社成员为保持土地的永续性进行改良和合理利用。此外,国家还应从政策和资源投入方面给予保障。
一、积极探索具有生态合理性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的现代化相对于以往的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来说,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变,它创造出了以往社会不曾企及的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不但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还促进了机械的规模化应用,也使得企业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经营手段等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实施,从而充分利用了土地和各种资源。但由于“资本趋利本性”的支配及其在生产方式上的实现形式导致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所采取的种种先进手段不过是促进农业生态破坏的合理化而已,只有彻底废除“资本理性”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通过“自由者联合体”有计划地、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实现农业的合理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其晚年,他指出,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的基础上,避免或减少资本主义生产中出现的一切波折。所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可以在分析、吸取资本主义社会农业现代化历程的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即坚持“具有生态合理性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首先,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始终坚持“属人性”原则,也就是当前积极倡导和宣传的生态文明建设,使之作为农业现代化实践基础的指导思想。由于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强调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应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强调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强调全社会都应树立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因此把生态文明观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实现我国农业合理有序发展,创建出一条有别于西方农业现代化文明模式的一种新型的农业文明样式。
其次,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坚持研发推广“生态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支撑的农业,是现代科学和工艺学在农业中自觉应用的过程。然而,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殊性所要求的农业科技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加之现代科技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在关于农业科技的研发方面,既要关注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应重视农业自然生产力的发展,既要重视科技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应关注科技应用的生态环境效益,也就是说,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在致力于大幅度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还要将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农业自然力的可持续性、永续性利用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目标因子。具体来说,我国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积极把我国传统农业的生物技术与现代的农业科技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培育生物质产业,开发有助于推进农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农业系统内部和农工业一体化利用的循环利用科技及现实应用的循环经济模式等。
最后,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农民农业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以及文化科技素养的提升。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农业科技应用的实践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承担者。现代化农业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农民能否转变为现代化的新型的农民。因此,我国要发展具有生态合理性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农业科技教育,使农业劳动者充分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充分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化的现代农民。总之,我国的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必须是将生态系统纳入经济系统,实现人类社会与农业生态系统良性互动基础上的现代化,是一条具有生态合理性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积极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变换断裂以及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不合理性的直接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城乡的对立和分离。只有通过实现农业和工业的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平均分布全国人口等措施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解决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土壤肥力危机。观之我国城乡发展现状,虽然在30多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国总体上是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依旧未得到遏制,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城乡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未能实现合理流动,农村基础设施依旧严重落后、匮乏、公共服务水平依旧低下、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总之,我国城乡之间仍未建立起一种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途依旧漫长、艰巨。因此,鉴于我国城乡发展现状,我们应该通盘考虑和统一规划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化、多层次的接轨,如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电力、通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构建现代化的开放式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城乡一体化提供高效率的活动平台和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协同发展,使小城镇真正成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成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通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并使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劳动者能够就近安置,享有与城市同等的就业待遇、生活保障等,从而减少大中城市人口过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此外,还应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为推进农民向城市流动、市民向农村流动提供现实的制度基础和保障,最后,还应大力扶植环保产业的发展,使城市排泄物转变为有机肥料,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总之,城乡一体化建设应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进行,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内去改变和重建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和融合,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农村城市化”与“城市田园化”的一体化模式。
作者:刘素盼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