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企发展生态农业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农业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高效作物的比例,并使农、林、牧、副、渔各业能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和职工的收入。
(二)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内部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作物秸杆、树叶等发展畜牧业,利用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同时提供饲料和有机肥。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等能源,解决农业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
二、农垦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一)生态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并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类生态农业可划分为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结合的类型。
(二)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是按照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废弃物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各种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多次的循环利用,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可分为种植业内部、种养业结合、种养加结合、种养沼气三结合、种养加沼气四结合等物质循环利用类型。
(三)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生物相克关系,人为地对生物种群进行调节。在生态系统中增殖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以降低害虫、害鸟、杂草、病菌的危害,从而减少农作物的经济损失,具体分为以虫克虫、以鸟克虫、以草克草、以草克虫、以菌克虫等类型。
(四)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当地主要环境问题,采取人为措施对其主要形成因素加以调控、治理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一些地区由于森林的过度采伐和草原的过度开垦使得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成为该地区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控制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改变生态环境。此外还有贸工农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庭园经济为主的院落农业生态发展模式等。
三、农垦企业应加快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出发,为了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而采取的调节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协调组合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是在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模式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建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资源立体利用技术。根据资源立体分布的差异性、农业生物对环境资源需要的差异以及各种农业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将不同生物种群配置到同一立体空间的不同层次上,使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容纳更多的生物物种,充分利用单位空间和单位时间内的光、温、水、肥、气等资源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该技术主要有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包括陆地立体养殖、水体立体养殖)、立体复合种养(指同一土地或水体中同时分层种养农业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
(二)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者、消费者、资源来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提高物质、能量的利用效率,主要技术有:一是食物链加环技术,利用食物链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加入新的营养级,从而达到增加系统的经济产品产出,防止有害昆虫、动物危害的方法。二是食物链“解链”技术,生态农业食物链结构的调控与建造的过程,一方面要满足人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有害于人类的物质沿着食物链进入人体。
(三)推广养地技术。养地技术由一系列的技术构成,根据各技术环节在养地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生物养地和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养地。一是生物养地技术,是指主要利用生物及其残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主要技术环节有强化生物固氮和生物有机体的归还。二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技术,有机肥和无机肥各有优点。无机肥的优点是肥效快,短期内能提高土壤肥力和地力,但长期单一使用将导致土壤结构变坏,肥力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有机肥恰好相反。
(四)推广有害生物的生态防治技术。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和某些生物的特性来防止有害生物。目前有害生物生态防治技术主要有农业措施和利用天敌。一是推广先进农业措施,利用轮作、间混等种植方式控制病虫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可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培育和应用抗病虫害品种。二是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每种害虫一般都有一种或多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主要有捕食性生物、寄生性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此外还有再生能源利用与开发技术、生态治理技术等。
四、制定生态农业扶持政策,促进农垦企业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制定和不断完善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重点包括: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政策、农产品价格、流通和交换的政策;农产品消费政策;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政策;农业教育政策;农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
(二)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加大生态农业投资的力度。我国农垦企业近几年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距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差距。所以要重点加强生产工具基础设施、生产场所基础设施和产后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国家应加大对生态农业资金投资的力度,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水利设施、抗旱排涝的投入、清洁能源的使用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投入及农产品深加工的建设投入等。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资为导向,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企业和个人投入为基础,以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政策”。国家应实行对农业投资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企业、职工的投资积极性。
(三)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监管。要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对生产、生活、资源和环境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因为只有全社会—政府、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和公众,对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才能真正起到正确引导和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监管的前提要制定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并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将生态农业的绿色环保观念贯彻落实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理念中。
(四)加大对农业生产工人科技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农垦企业农业生产工人总体上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这也成为农垦企业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所以我们要认真抓好科技培训和指导,只有通过加强科技教育和培训,才能有效地提高农垦企业农业生产工人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把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转化为最活跃的激励因素,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作者:段博俊段景田单位: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