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对循环农业的研究述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对循环农业的研究述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对循环农业的研究述评

1“两型农业”的战略研究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交织,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较强,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其中农业是一个重点产业。高润保(2009)认为发展“两型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两型社会”建设为“两型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同时“两型农业”的发展也能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杨泰波(2011)认为发展“两型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余新华、乌东峰(2011)从社会期待的“两型农业”角度去分析两型农业发展新的要求。

2从不同角度对“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界定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循环农业为中心的清洁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减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改进种植养殖技术,发展农业生态工程、健康养殖工程、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工程,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从“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核心内容、主要措施等方面,新华社对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权威解读:“两型农业”就是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重点,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保护环境等环保型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齐振彪(2012)认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根本目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主要内容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为主要动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形态为主要实践模式。乌东峰(2009)等从“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功能与效益方面来定义“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人类科学利用农村社区资源进行生产,以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展现节俭功能、优配功能、循环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人文功能,产生和谐的节俭效益、优配效益、循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人文效益的农业经营模式。孙佑海(2009)从整体体系的观念出发认识“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内涵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强调和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里所谓各个环节,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②在与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都要强调和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里所谓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种植业系统,还包括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以及相关系统。

③开展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入手。

④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匡远配(2010)通过联合生产的研究和“两型农业”的考察,界定“两型农业”是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联合生产。“两型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交集”,即既能够实现资源节约又能够实现环境友好。“两型农业”就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内化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念。农业生产主体行为发生有利于资源节约,其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提高,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赵栋良(2010)通过分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生产体系三个要素来定义“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就是指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要求,以节约优先为第一原则,借助资源节约型技术和环保型技术创新,依靠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农业形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形态。从经济学角度,高润保(2009)认为“两型农业”就是指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性。罗敏(2012)把“两型农业”定义为“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维持农业生产增长的同时能够实现资源节约、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的两型方式”。基于以上的研究总结,本文根据生产体系的内容定义,“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指农户和涉农企业在一定的农业生产环境下,采用节约型技术与环保型技术相结合,涉及产前、产中、产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涵盖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的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主体:农户、涉农企业农业生产要素: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技术:节约型技术与环保型技术相结合农业生产目标: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环境:由气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

3“两型农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研究

长株潭地区成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李本辉(2009)认为这是该地区农业的发展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该地区的农业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对长株潭两型农业生态经济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农业生态经济的九个典型模式。王海文(2010)探讨了长株潭地区发展“两型农业”的模式选择,资源节约型“四节”、生态文明型“四循环”和环境友好型“四清”三类模式。匡远配(2011)提出“两型农业”产业模式的框架分析,一是从资源节约型取向的两型农业产业模式,包括发展节约型农业模式、设施农业模式、加工农业模式和农业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二是环境友好型取向的“两型农业”产业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和发现代农业园区产业模式。欧阳涛,向萍(2009)探讨了湖南“两型农业”的建设目标,通过加强“两型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技术配套、搞好农地适度规模流转、建立“两型农业”评价体系等路径实现目标。曾梦宇(2011)认为贵州要摆脱农业发展的困境,需要在“两型农业”上下功夫,进行了贵州发展“两型农业”的路径研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建立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协调机制、农产品快速聚散机制、农业科技合作机制、农业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学者对湖南地区“两型农业”模式与路径的研究较多,而对其他地区发展“两型农业”的模式选择和路径的研究较少,其他地区“两型农业”的发展模式与路径肯定和湖南地区有所不同,仍须广大学者进一步探讨。

4“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匡远配、罗荷花(2010)从经济、社会与科技支撑力、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和政策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建立“两型农业”综合评价体系,分析评价“两型农业”的发展水平。利用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株潭地区2007年的统计数据,定量了解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的现状,找出离期望值的差距以及差距的来源,从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彭艺等(2010)基于“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丰富内涵,从新型农业生产运行的内在机制出发,通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评价系统模型,并结合各子系统的本质特征,提出了两型社会农业生产体系的评价指标系统,为指导两型社会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以及政策制定的依据。周栋良(2010)构建了“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并对环洞庭湖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7年环洞庭湖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基本趋势是逐渐好转,但发展速度较慢,指标之间发展不平衡。学者对“两型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个方面开展,还应该考虑到农业的多功能性,从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政治功能方面设计两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总结

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需要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食品安全有一定的保障,但是农产品的产量未必能够增加或者会减产,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物质资料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望学者们加以研究探索。

作者:叶芳芳单位:贵州大学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微循环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循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微循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科委